【正文】
有效地揭示了歷史的變化發(fā)展過程,并激發(fā)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通過媒體提出新問題、新思路,推動學生知、情、意、行的和諧發(fā)展,推動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三)多媒體輔助教學是歷史課堂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素質教育要求教師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境,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計算機走進歷史課堂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有效的途徑。首先,計算機具有強大的多媒體功能,充分利用計算機的圖形、動畫、發(fā)聲等功能,能夠增加歷史教學內容及過程的趣味性,使學生身臨其境地走入過去的時光,重溫歷史事件。其次,計算機存儲量大、準確性高、直觀性強、處理速度快等特點,為歷史教師優(yōu)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效率提供了更先進、更有力的手段。二、多媒體輔助教學在歷史課堂中存在的問題雖然運用多媒體教學有許多優(yōu)勢,但同時,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首先,教師的教育思想落后,也就是說教師對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這種教育改革還沒有徹底理解。其次,過分講求形式,盲目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傾向。許多青年教師不從教學實際出發(fā),不注重實效,認為運用多媒體手段就是運用了最先進的教學手段,就越能顯示教學水平,一味盲目使用,從而忽視了傳統(tǒng)教學手段。為了上一節(jié)歷史教學示范課,常常為一支粉筆,幾張幻燈片就能解決的問題,也牽強地使用多媒體,而要花費幾倍甚至于幾十倍的精力去制作或請人制作多媒體課件,結果反而破壞了課堂教學結構,教學效果無明顯增強。第三,沒有從本質上突破舊的課堂教學模式。只是把板書制成多媒體教學框面,加上一些音像、聲響等多媒體,只是讓書本搬家,把屏幕當成電子黑板,而沒有真正的實質內容。第四,多媒體課件不能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多媒體的運用并沒有真正把它應有的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沒有體現(xiàn)它的發(fā)散式思維的培養(yǎng)和啟發(fā)式教學的運用,還是線性的方式進行,這樣不僅沒有利用多媒體起到更大的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學生,忽視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第五,歷史教師計算機技術不嫻熟。在制作課件交互性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都難以在課件教學中實現(xiàn),更不用說人機交互了。三、在歷史課堂中有效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建議利用多媒體技術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有效地進行歷史教育,而從歷史學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現(xiàn)性的特點和較其他學科更為嚴重存在的“師講生聽”的狀況看,如何實現(xiàn)多媒體技術為歷史學科教學目標服務的功能及如何更好的運用,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一)轉變觀念,正確理解信息技術與歷史學科教學的整合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整合,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將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變教與學的效果,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意識、信息能力。整合不僅僅是為了解決教師如何教的問題,而是要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的認知工具整合到歷史學科中,推動課堂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一是轉變不重視多媒體技術在人文學科中運用的思想或認為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太麻煩、太難的畏難情緒。二是要轉變已經把多媒體技術僅僅看作是一種教學手段或教學方法的看法,要看到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是社會變革的動因,而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全面運用,將“導致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模式的深刻變革,并最終導致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與學的理論乃至整個教育體制的根本變革”也就是說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是與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學目標相聯(lián)系的。(二)學習先進教育理念目前歷史計算機教學存在諸多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教師缺乏科學理論和先進理念作為理論基礎。對中學歷史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改進具有指導意義的有:(1)三大傳播理論。①“ 四大要素決定論 ”—— 貝羅認為,傳播過程有四個大要素:信源、信息、通道、受者。傳播的效果是由四個要素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共同決定的。②“傳授雙向互動論”——施拉姆認為,傳播過程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過程,傳者和受者都是傳播的主體。受者不僅接受信息而且對信息做出積極的反應。③“傳播五 W 論”——拉斯威爾認為:要描述什么叫做傳播,可以概括成五 W : wh0,傳播者是誰; What,傳播內容說什么; Which Channel,傳播的通道是么途徑; TO whom,接受者是誰,即對誰說; With What Effect,傳播達到什么效果。(2)兩種學習理論?!罢J知主義學習理論” 與“建構主義”,代表人物有皮亞杰、紐厄爾等,基本觀點:①學習是認知結構的形成,要通過學習者的主觀作用來實現(xiàn)。新學習的知識必須附著在原有知識結構的“附著點”上。只有學習者將外來的刺激同化于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才能發(fā)生有效的學習。②學習憑智力與理解,絕非盲目的嘗試。③學習過程是信息加工過程,人腦好似電腦,應建立學習過程的計算機模型。認知理論認為新知識一定要以舊知識為附著或拋錯點,認知的發(fā)展過程是同化、順應、平衡。這兩種新教學理論要求歷史教師開發(fā)教學課件時做到:①利用多媒體優(yōu)勢,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歷史教學軟件必須引導學生把已學的歷史知識與將要學習的歷史新知識建立起緊密地聯(lián)系。對舊歷史知識的整理科學越明晰,越有利于新知識附著,使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②要充分發(fā)揮計算機的特長,彌補傳統(tǒng)教學手段的不足。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既要符合青年學生求知欲強,求新求變的心理特點,又要創(chuàng)設比較好的情境和情緒體驗,引出并保持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從而能夠激發(fā)學生的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實現(xiàn)寓教于樂。同時,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的存儲和調用功能,在課堂上展示與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相關的各種文字、畫面、聲音,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課本以外的內容或本學生的前沿知識。這就對教師的素質進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在專業(yè)知識,更要在信息技術運用上“采眾家之長,成一家之言”,真正將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點發(fā)揮到及至,達到“授人以漁”、“點石成金”的效果。③教師以引導者的身份發(fā)揮教學的主導作用,參與學生的知識建構過程。因為計算機輔助教學,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這時有些教師往往增大教學容量,一味追求高、深、難,把學生視為單純接受知識的容器,這在一定程度上失去計算機輔助歷史教學的本來意義,甚至加重學生的負擔。課堂教學采用計算機輔助手段,除了讓學生廣泛地獲取歷史知識,開闊視野外,更要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思考。其實,教師要把節(jié)約下來的時間還給學生,大膽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博采眾議。開展研究性學習,就是不僅要研究歷史之“然”,而且要研究歷史之“所以然”。如果課堂教學能讓課本知識延伸,就能達到高層次歷史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目標,真正發(fā)揮了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優(yōu)勢。(三)正確處理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的關系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學手段要想取得應有的最佳效果,必須圍繞具體的教學內容來使用。針對教學中的具體內容,使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一般而言,像圖表、地圖、短小歷史影片、歷史圖片等資料、內容,可以借助于多媒體工具來展現(xiàn),這樣可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對于一些板書,一些啟發(fā)式的提問,一些討論,則不必樣樣都采用多媒體工具來設計。有些通過老師的口頭表達,更容易與學生溝通,和學生產生共鳴。甚至有助于老師的課堂即興發(fā)揮,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所以,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研究,根據內容的需要,選擇多媒體手段,從而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我們在運用多媒體進行初中歷史教學時,應從歷史課的授課類型和歷史教材內容的實際出發(fā),靈活運用。同時還要從初中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和心理生理特點出發(fā)(初中生能保持精力集中的時間較短,而心理學又告訴我們如果長時間單一做某種活動,會使人感到疲勞。),科學地運用多媒體使多種教學方法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另外注意適當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設計一些人機對話類型的討論題、思考題,通過師生對話,學生討論,多媒體展示,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學生也會感到有有張有弛精神也會非常飽滿,也就不會出現(xiàn)冷場的現(xiàn)象了??傊?,“教就是為了不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無論用什么先進的教學手段都必須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四)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講授仍是教學的主要形式。教師的語言、教態(tài)、情感對初中生起著巨大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無論多媒體技術怎樣發(fā)展都不應該也不可能替代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師生之間的語言交流,教師表情以及身體、語言的提示,可以引起學生的共鳴,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加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因此,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初中歷史教學不是老師撒手不管任憑計算機牽著學生走。我認為教師要時刻對課堂進行宏觀調控,同時應該根據教材的實際內容,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強大的交互功能,高屋建瓴地創(chuàng)設一些情景引導自學、思考和分析,使教師能按自己的需要組織教學,展示自己的教學風格,而不是受課件的限制和左右,失去了教師在課堂的主導地位。因此,如何用好多媒體關鍵在教師。任何時候都是為了教學而使用工具,而不是為了使用工具而教學??梢姡诙嗝襟w輔助教學中,教師仍起主導作用,學生仍起主體作用,媒體仍起中介作用。(五)中學歷史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加大教育投資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帶來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變革,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也給每一位教師帶來挑戰(zhàn),社會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學生對教學形式的需求也越來越新穎多樣,這就需要每個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書本知識,還要有先進的教學技能。多媒體教學是當今每個合格的教師應該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作為一個歷史教師,應自覺地加強信息技術知識方面的學習與提高,隨時關注它的發(fā)展動態(tài)而不至于落后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會作、會用,更要用好。另一方面的事實是,目前還有許多學校沒有這方面的條件,利用多媒體從事教學還無法實現(xiàn)。即便是有條件的,也只是部分教師,偶而利用而已。要想讓每一位教師都能充分利用它來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惟有國家或當地政府加大對這方面地教育投入。總之,我們只有發(fā)揮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勢,正視傳統(tǒng)歷史教學手段中的實用價值,二者相互結合,使它們互為所用、相輔相成,并在教學中自覺克服多媒體教學的消極方面,才能正確合理的使用它,最大限度的為提高歷史教學效果服務,從而真正進入現(xiàn)代化多媒體技術教學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