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題。義之朝”“禮儀之國”等概念。傳統(tǒng)中國,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共同體的需要,禮越來越變得豐富多彩起來。既有文獻解說的積淀充盈,也有典章制度的應時制作,更有身體力行的規(guī)范引導。賓、嘉)紛然而起,禮儀、禮制、禮俗競相雜陳,守禮、行禮、變禮與時變化,等等。然而,自先秦以來,關于禮之義與儀的判別,則一直或顯或隱地糾結著人們的思維。如公元前537年,魯昭公“如晉,自郊勞至于贈賄,無失禮”。然而,女叔齊卻有不同的看法,認為魯昭公不知禮。而反觀魯國現狀,則與禮之要求相去甚遠。貴識其條文,而貴明其所以立法之意;言禮制者,不在辨其儀節(jié),而在知其所以制禮之心。諸如此類的言論,無不表明對禮義重要性的重視。當然,由于古今情勢的不同,僅僅強調禮義,也不免產生偏差。這一認識,可謂通達之論。節(jié),而是要通過“禮”達到協(xié)調人事關系、鞏固政權、安定世道人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