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z 游山西村z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z 關山月z 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zhàn)空臨邊。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發(fā)。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z 這是陸游53歲所作。這時南宋自隆興元年戰(zhàn)敗后,向金屈辱求和至此已進入第十五個年頭。作者回顧忍辱茍安的局面,十分不滿,借宋邊兵士的口吻,比較全面地揭露了十五年議和的惡果和投降派的丑惡面貌。 z 書 憤z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冻鰩煛芬槐碚婷?,千載誰堪伯仲間?z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二首 其二z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z z 陸游善于利用夢境和現實的交織來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使詩歌既富有浪漫氣息,又具有深厚的現實基礎。 z 金錯刀行z 黃金錯刀白玉裝,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獨立顧八荒。京華結交盡奇士,意氣相期共生死。千年史策恥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爾來從軍天漢濱,南山曉雪玉磷峋。嗚呼!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z 此詩借詠刀言志,抒發(fā)誓死抗金、“中國”(指南宋王朝)必勝的豪邁情懷。 z 劍門道中遇微雨z 衣上征塵雜酒痕,遠游無處不消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z 沈 園z 其一:z 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臺。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z 其二:z 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此身行做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 z 85歲時,陸游再次來到了沈園,寫下了《春游》一詩:沈家園里花如錦,半是當年識放翁。也信美人終作土,不堪幽夢太匆匆。 z 示 兒z 死去無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1江湖派 z 亦稱江湖詩人,代表人物有姜夔、戴復古、劉克莊等人。江湖詩人的得名是因南宋中葉杭州書商陳起陸續(xù)刻了許多同時詩人的集子,合稱為《江湖集》而來。 z 1文天祥(1236—1283),號文山,有《文山先生全集》。z 過零丁洋z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五章 宋 代 散 文n 一、概說n 歐陽修等人發(fā)起了詩文的革新運動。他主張“文以載道”、“通俗平易”。同時出現了許多杰出的作家,即“六大家”。他們繼承了韓愈的成就,建立了唐宋八大家的古文傳統(tǒng),使散文創(chuàng)作緊密聯系現實政治,進一步擺脫了漢魏以來辭賦家的習氣,一直影響到元、明、清的許多古文家。 n 二、蘇 軾n 宋代的詩文革新運動至蘇時才真正取得了勝利。他主張文章要“有為而作”,講求實際效用,同時又比較重視文章的藝術價值,認為文和道是相結合的,把文章比作“精金美玉”,強調文章的藝術美。 n (1)、汪洋恣肆的論說文n 蘇軾的論說文主要包括政論和史論兩種。政論文中一部分是他的試文、初入仕途時所進的“制科”文章和專題論文,一部分是他上給皇帝論政的奏疏。這些文章既反映了他要求改革弊政的進步思想,又表現出他在王安石變法中的保守傾向,思想成就不太平衡,藝術上則大多文字平順,氣勢旺盛,以嚴密生動的分析說理見長。劉熙載說:“歐文優(yōu)游有余,蘇文昭晰無疑”,這里所說的“昭晰無疑”,就很好地概括了這類文章的特點。 n (2)、異彩紛呈的雜文n 和議論文相比,蘇軾的記、序、書信、雜說、隨筆、題跋等一類雜文具有更高的成就,也更典型地表現了他散文揮灑自如,變化莫測,姿態(tài)橫生的特點。n 蘇軾的“記”中,有些是游記。他的游記和柳宗元注重描寫與歐陽修富于情韻不同,有著敘事、描寫、議論三者緊密結合的特色。如他著名的《石鐘山記》,雖是一篇游記,可是作者寫作的主要用意不在紀游,而是通過探求考辨石鐘山命名的由來。說明認識事物應該耳聞目見,實地觀察,不可主觀臆斷的道理。 n (3)、似詩如畫的散文賦n 賦是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著重鋪陳事物,講究文采、押韻。它作為文體的名稱,最早出現于戰(zhàn)國荀卿的《賦篇》,到漢代正式形成。賦在后來發(fā)展演變過程中,呈現出不同的特色風貌。漢代的賦叫古賦或漢賦,它渲染鋪張,氣勢壯闊,但典重板滯,語言艱澀。至六朝,出現了駢賦,篇幅變小,格律變嚴,除押韻外,還講求駢偶、用典,雖產生過一些抒情佳作,可是其末流浮華綺靡,形式主義傾向嚴重。n 藝術成就表現為:n A、意境上:能因題立意,立意新穎,如《喜雨亭記》寫了亭和雨的關系,立意不落俗套。n B、結構上:能隨物賦形(隨內容的變化而變化),工于變化。如《石鐘山記》,抓住了此山的命名的由來來寫,又能結合游覽。n C、語言上:如行云流水,活潑自然。前人評說:“韓如潮,柳如泉,歐如瀾,蘇如海?!奔矗喉n愈浩瀚奔騰,柳晶瑩清澈,歐平易舒暢,蘇軾汪洋恣肆。nn 小說話本大多取材于當時民間故事傳說,以愛情、公案兩類作品最多,成就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