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于有關數量之實際值,知道得是否完全準確。說今日之凈產量大于十年或一年以前,但物價水準則較低,這句話與另一句話之性質類似:維多利亞女王以女王論,比依利莎白女王好;以女人論,則不見得比她快樂——這句話并不是沒有意義,也不是沒有興趣,但不適于作數量分析之材料。假使我們想用如此空泛的、非量的(nonquantitative)概念來作數量分析之基礎,則我們的精確性是假的。Ⅲ我們要記得,在每一個特定場合,雇主需要決定:以何種規(guī)模,來運用某定量資本設備。當我們說,假使雇主預料需求將增大(即總需求函數提高),則總產量將增大,實在是說,廠商將在同量資本設備上,雇用較大量勞力。如果是一廠或一業(yè),而只生產一種商品,則所謂產量之增減有確切意義。但是,如果我們把各廠生產活動,總加起來,則除非用特定資本設備上之就業(yè)量為標準,否則我們無從準確說:倒底產量是增是減。社會總產量以及一般物價水準這兩個概念在這里用不著,因為我們不需要當前總產量之絕對衡量,以比較當前產量與不同資本設備不同就業(yè)量所能產的產量——二者之大小。如果為敘述方便,或為作約略比較起見,我們想用產量增減這種說法,則我們必須依賴下列假定:一特定資本設備上所用勞工人數,確為由此所產產量之良好指數;換句話說,我們假定二者同時增減,雖然二者間并沒有一定比例。所以在討論就業(yè)理論時,我只想用兩種數量,即幣值量(quantities ofmoneyvalue)及就業(yè)量。前者是絕對齊性的(homogeneous),后者則可以變?yōu)辇R性。因為,只要各種勞工以及助理員之間之相對報酬,相當穩(wěn)定,則為計算就業(yè)量起見,我們可以取一小時普通勞工之就業(yè)為單位,而一小時特種勞工之就業(yè),則依其所得報酬之大小加權。例如:設一小時特種勞工之報酬,為一小時普通勞工之兩倍,則一小時特種勞工,即以二單位計。衡量就業(yè)量之單位,我們稱之為勞力單位(labourunit);一勞力單位所得之貨幣工資,稱之為工資單位(wageunit)①。故設E 為工資及薪金支出,W 為工資單位,N 為就業(yè)量,則E=NW。各工人之特殊技能,以及對各種職業(yè)之適宜性,顯然大不相同;但是這點事實,不足推翻我們的假定——即勞力供給是齊性的。因為,設工人所得報酬與其效率成比例,則因我們計算勞力供給時亦依其報酬加權,故此種效率之差別已經計算在內。又設當產量增加時,一廠所增雇之人工,因其對該廠業(yè)務漸不適宜,故雇主付出一工資單位所得到的工作效率逐漸減退。設有此種情況,則亦不過是許多因素之一,使得某特定資本設備上所雇勞力逐漸增加時,該資本設備之(邊際)產量,逐漸遞減而已。換句話說,我們把報酬相等、效率不等這一點勞力不齊性,包括在資本設備里,看作是資本設備之性能。故當產量增加時,我們不看作是勞力逐漸不適于利用一個齊性的資本設備,而看作是該資本設備逐漸不適于雇用勞力。由此,設專業(yè)技工并無剩余,故必須雇用較次勞工,致使產品之平均勞力成本提高,——這種情形乃表示:當就業(yè)量增加時,該資本設備之報酬遞減之速率,較之有此類勞力剩余時更為加大。②設各勞工之專業(yè)化程度甚大,故各種勞力間毫無替代性,即使在此種極端情形下,亦無不便處,因為這不過表示,當專門適于使用某種資本設備之勞力,都已用盡時,則該種設備上之產品供給彈性,突降至零。①故除非各種勞工之相對報酬非常不穩(wěn)定,否則假定勞力齊性,并無困難。即使相對報酬非常不穩(wěn)定時,我們也有辦法處理:我們只要假定勞力供給以及總供給函數之形狀,都會急劇改變。我認為,當我們討論整個經濟體系之行為時,如果我們只用兩個單位,① 如果X 代表以貨幣計算的數量,則同一數量,若用工資單位表示,可以寫作XW。② 這是主要理由,何以當需求增加時,即使現(xiàn)用資本設備,仍有擱置未用者,但產品之供給價格亦會增高。今設勞力之未就業(yè)者都集居一處,所有雇主皆有同等機會取給于此;又設一業(yè)所雇之勞工,其所得報酬至少有一部分并不嚴格依照彼等在該業(yè)之效率,而只依照彼等之工作時間(實際情形大都如此),則我們得一明例:當產量增加時,即使并無內部不經濟(internal diseconomies),但由于所雇勞工之效率逐漸減退,亦可使供給價格提高。① 我不知道通常所用供給曲線,如何處理上述困難,因為用此曲線者,并不說明他們所用假定。大概他們假定:使用于一業(yè)之勞力,其所得報酬常嚴格依照彼等在該業(yè)之效率。然而這與事實不符。我之所以把勞工效率之不同,看作是屬于資本設備之性能者,其主要理由,也許就是因為當產量增加時,盈余亦增:但此盈余增加量,事實上大部分歸諸設備所有主,并不歸諸效率較高的工人;雖然后者也許也得些好處,例如不易被斥退,升級機會較早等。這就是說,效率不同的工人,作同一工作時,其所得工資,很少與其效率戍比例。不過,如果效率較高的工人,的確得到較高工資,則我的辦法已經把這件事實計算在內,因為在計算就業(yè)量時,每個勞工是依照他所得報酬而加權的。在我的假定之下,當我們討論一業(yè)之供給曲線時,必有饒有興趣的復雜情況發(fā)生,因為一業(yè)供給曲線之形狀,須視別方面對此可用勞力之需求情況而定。忽視此等復雜情況,當然與事實不符。不過當我們討論總就業(yè)量時,如果我們假定:相應于某特定量有效需求,只有一種分配辦法,將該有效需求量分配于各業(yè),則我們可以不必考慮這些復雜情況。這個假定也許不一定對:有效需求之分配法,也許須看有效需求所以改變之原因而定。例如,設同量有效需求之增加,一由于消費傾向之增大,另一由于投資引誘之加強,則二者所面臨之總供給函數也許不相同。不過這些都是把我所提出的一般觀念作詳細分析時所發(fā)生的問題,此處不擬再加深究。即貨幣與勞力,則我們可以免去許多不必要的麻煩。但在單獨分析一廠或一業(yè)之產量時,則不妨采用特種單位,以衡量該廠或該業(yè)之產量與設備。至于總產量、資本總量以及一般物價水準等這些空泛概念,則留待作歷史比較時再用;因為在某種(相當寬)限度以內,歷史比較本來無需精確,只要大致不錯就夠了。由此,我們以后將借現(xiàn)有資本設備上所加工時(hours of labour)(不管是用之于滿足消費,或用之于生產新資本品)之多寡,來衡量當前產量之變動;技工工時則依其所得報酬加權。我們無需把這個產量與由另外一組工人以及資本設備所產的另一個產量,作量的比較。設雇主們有一特定設備,則當總需求函數變動時,彼等將作何種反應,欲對此作預測,我們無需知道:由此所產產量、生活程度以及一般物價水準,與另一時或另一國之產量、生活程度以及一般物價水準,作何比較。Ⅳ不論我們所討論的是一廠、一業(yè)或整個經濟體系,我們可以不問產量,只用總供給函數以及我們所選定的兩個單位,來表示供給狀況以及供給彈性。例如一廠之總供給函數(一業(yè)或工業(yè)全體之總供給函數亦類此),可以寫作:Z N r r r = f ( ),其中Zr 為預期收益(不包括使用者成本在內);預期此數,足以引誘雇主雇用Nr 人。設就業(yè)量與產量之關系為Or=ψr(Nr),即就業(yè)量為Nr 時,產量為Or,則pZ U NON U NNr r rrr r r rr r=+=+ ( ) ( ) ( )( )fy即通常所謂供給曲線,其中Ur(Nr)乃代表就業(yè)量在Nr 時,雇主預期中的使用者成本。故設商品是齊性的(即當Or=ψr(Nr)有具體意義時),則我們亦可用通常方法,估計Zr=φr(Nr);但是如此做法有一個好處:Or 不能相加,因ΣOr 并非一數量,但許多Nr 卻可相加。而且,如果我們可以假定:在一特定環(huán)境中,一特定總就業(yè)量分配于各業(yè)之方法,只有一個,即Nr 為N之函數,則問題更可簡單化。第五章 預期與就業(yè)Ⅰ一切生產之最后目的,都在滿足消費者。不過從生產者付出成本開銷,一直到最后消費者購買此產品,其間要經過一段時間,——往往是很長的一段時間。經過這一段時間以后,等到生產者已經可以供給消費者時,那時消費者所愿付的代價為何,雇主(包括生產者與投資者二類)無從確知,只能盡其能力作若干預期而已。①雇主不從事生產則已,假使要從事生產,而此生產又占據時間;則雇主除以此預期為依據外,別無他法。我們可以把業(yè)務決策(business decisions)所恃以為依據的預期,分為二類。某部分人,某部分工廠專門作第一類預期;另一部分則專門作第二類。第一類是對于價格之預期,即制造者在開始一生產過程,以生產某種產品時,預測待此產品制成時(finished),其售價為何。從制造者立場看來,一件產品可以使用或可以出售于第二造時,則該產品即已制成。第二類是關于未來報酬之預期,雇主在購買(或自己制造)制成品以增加其資本設備時作之。前者可稱為短期預期(shortterm expectation),后者可稱為長期預期(longterm expectation)。故在決定每日(daily)①產量時,每廠之行為定于該廠之短期預期,——即預測在不同生產規(guī)模之下,產品之成本與售價將為若何。設該產品售于他人作增加資本設備之用,或售于居間商( dil -tributors),則此處所謂短期預期,大部分定于他人之長期(或中期)預期。這種種預期,決定雇主提供之就業(yè)量。至于產銷此產品之實得(actuallyrealised)結果,則除非其能影響或修改以后的預期,否則與就業(yè)量無關。又當決定第二日之產量時,雖然當時之資本設備、半制品以及未完工原料等之存量,乃根據先前所作預期而置備者,但先前之預期,亦與第二日之就業(yè)量無關。由此,雇主在每次決策時,固然必須參酌當時所有的設備與存貨,但決策乃依據當時對于未來成本與售價之預期而作成的。設預期(不論是長期的或短期的)而有改變,則在常情下,此種改變對于就業(yè)量所生影響,須經過相當時間,始能完全發(fā)揮。故即使預期只改變一次,但預期改變后第一日之就業(yè)量與第二日不同,第二日與第三日不同等等。其理如下:設短期預期趨于逆轉,則此預期之改變,大概不至于太強烈或太急劇,以致雇主對已經開始之生產過程,停止不再繼續(xù);——雖然根據修正后的預期,這些生產過程是不應當開始的。設短期預期而趨于好轉,則必須經過一準備時期,然后就業(yè)量始能達到一個水準,與此修正后的預期相符合。設長期預期而趨于逆轉,則有些設備雖然不再重新購置,但在沒有損壞以前,尚須雇人在上工作。設長期預期而趨于好轉,則開頭時之就業(yè)量,比之資本設備已經與新環(huán)境相適應后之就業(yè)量也許會較高。設一種預期狀態(tài)已繼續(xù)甚久,故此種預期對于就業(yè)之影響,已充分發(fā)揮(即在此預期狀態(tài)下所應就業(yè)之人員皆已就業(yè),所不應就業(yè)之人員皆已離① 至于如何把許多售價預期化成一個,而作用相同;則請參閱前面第27 頁附注③。① 此處所謂一日,乃代表最短的期間;過此期間以后、則一廠對其以前所作關于 勞工雇用量之決策,又可重行修改。換句話說,所謂一日,乃經濟生活中時間之最小有效單位。業(yè)),則此種穩(wěn)定的就業(yè)量,可稱之為與此預期狀態(tài)相應的長期(longperiod)就業(yè)水準。①由此,即使預期常在改變,以致實際就業(yè)量總沒有時間,達到與現(xiàn)行預期狀態(tài)相應的長期就業(yè)水準,但每一個預期狀態(tài)必有一個具體的長期就業(yè)水準與之相應。今設預期改變一次,改變以后,不再有新的改變與之相擾相混,問:在此種情形下,達到長期狀態(tài)之過程如何?先設新的長期就業(yè)水準大于舊的。則一般說來,在開始時,只有進貨(input)速率頗受影響,換句話說,受到影響的,只是新生產過程上之初期工作;至于消費品產量,以及在預期改變以前已經開始了的生產過程上之后期工作,大致與前相同。如果開始時有半制品存在,則以上結論也許須略事修改;不過開始時就業(yè)量之增加,大致仍相當溫和。日子一天一天過去,就業(yè)量也逐漸增加。而且,我們很容易想象:在某階段上,就業(yè)量可能超過新的長期就業(yè)水準。因為,在建立資本以符合新的預期狀態(tài)——這段過程中,就業(yè)量與當前消費量,皆可超過長期狀態(tài)達到以后的水準。故預期之改變,可使就業(yè)量逐漸上升,達到一最高峰,然后下降至新的長期水準。即使新的長期水準與舊的相同,但設預期之改變,乃由于消費方向之改變,致使若干現(xiàn)有生產過程及資本設備,不合時宜,則類此情形亦能發(fā)生。又,設新的長期就業(yè)量小于舊的,則在過渡時期中就業(yè)量可以一度低于新的長期水準,故預期之改變這件事實本身,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即能產生一種循環(huán)形的波動。在拙著《貨幣論》中,當我論及由于情況改變,以致運用(Working)資本及流動資本有增減時,我所討論的,就是這種波動。達到一個新長期狀態(tài)之轉變過程,即使如上所述,并無阻擾,在細節(jié)上還可較為復雜。但實際事態(tài)則更為復雜。因為預期狀態(tài)可以常常改變,一個舊的改變尚未充分展開其影響以前,一個新的改變早就又加上來了。故在任何一特定時間,經濟機構中有許多錯綜疊陳的活動存在,都是以往各種預期狀態(tài)之產物。Ⅱ以上討論之功用與目的河在,至此便見分曉。由上所述,可見任何時間之就業(yè)量,在某種意義上,不僅決定于現(xiàn)在的預期狀態(tài),還決定于過去某段時間以內的許多預期狀態(tài)。雖然如此,過去預期之尚未充分展開其影響者,已定形(embodied)于今日之資本設備中;而雇主在作今日之決策時,必須參酌今日之資本設備;而且,過去的預期,只有已定形于今日之資本設備中,始能影響今日之決策。所以說今日之就業(yè)量,乃參酌今日之資本設備,依據今日之預期而決定的,——這句話還是對的。當前長期預期,往往不能不明白提及,短期預期則??陕远徽?。因為修改短期預期之過程,在事實上往往是逐漸的,連續(xù)的,大部分是依據實得結果而作的,故預期結果與實得結果之影響,相互交錯。產量與就業(yè)量,固然決定于生產者之短期預期,而非決定于過去結果,但最近過去之實得結果,往往有支配力量,可以決定這些短期預期。設每次在開始一生產過程時,都① 長期就業(yè)水準不一定是個常數,即長期狀況不一定是靜態(tài)的。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