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校放假的時間、有的作為訪問學者名義或身份等來到卡內(nèi)基梅隆大學,為建設這一新興學科貢獻了大量的智慧和花費了大量的心血。如今他們中的許多人已 經(jīng)離世,人們已經(jīng)記不清他們的名字,想不起他們長的是什么樣子的了;有些人已經(jīng)離開了軟件工程教育的崗位轉(zhuǎn)而從事別的什么工作去了;還有一些繼續(xù)在軟件工程教育各自的工作崗位上辛勤地工作著。他們開發(fā)出來的軟件工程教育與培訓學科體系,正為推動了軟件工程教育與培訓事業(yè)的迅速成長壯大展現(xiàn)出強大的生命力。 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學科的建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有組織者、領導人和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充滿事業(yè)心的、具有專業(yè)背景的人。這些人在最困難的時候他們挺身而出,在一無所有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條件,創(chuàng)造機會,摸索出一條具有軟件工程教育發(fā) 展特點的道路來,當年諾恩吉布斯們在工作室里,一面吃著 黃包餐 (brown bag lunches)里三明治面包,火腿腸,一面在白板上畫著,寫著,繪制著軟件工程教育的藍圖。后面的文章中我們會相繼介紹他們?yōu)榱颂剿鬈浖こ探逃龖撊绾伟l(fā)展,舉行了一系列的會議,其中部分會議被權威的 IEEECS 和 ACM 認可,以后被升格為這兩個組織旗下的正式會議。在工作會議上,他們暢所欲言,研究軟件工程的特點,制定了一整套軟件工程知識體系,把原來個人英雄主義的開發(fā)模式,改變形為工程化的思想模式;把軟件行業(yè)沒有被人注意到的道德守則, 專門有人出來成立軟件工程道德守則研究所,來研究軟件行業(yè)中特有的道德守則,并成為學科重中之重的首要任務。 由于筆者收集、閱讀資料能力的有限,只能通過有限的信息來論述關于人才對軟件工程教育產(chǎn)生的影響。希望有識之士一起參與收集整理更多關于這方面的資料,積極行動起來以促進中國軟件工程教育的發(fā)展,并進一步推動中國的軟件產(chǎn)業(yè)的進步。 參考文獻: Gregory , Software Engineering Education:Past,Present,and Future, Software Engineering Effe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pproaches and practices, Information science ,P115 Michael Mahoney: Historian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 Dietmar Pfahl,Marco Klemm,Gunther CBT module with Interacted Simulation Component for software Project Management Education and training,The journal of software and system 59(2021),283298 wikipedia.、 Hossein Saiedian, Bruce new context for software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The Journal of Systems and (2021), P 109– 111 Nancy engineering education: How far we39。ve e and how far we have to go,The Journal of Systems and (2021), P 571– 575 David Budgen, James , The SEI curriculum modules and their influence: Norm Gibbs39。legacy to software engineering education,The Journal of Systems and (2021), P 55– 62 Hossein Saiedian, Software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traini ng for the next millennium,The Journal of System and Software,49(1999),P113115 Thomas ,Gre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grams,(1999),P163169 Donald Gotterbarn,An Evolution of Computing39。s Codes of Ethics and Professional conduct,2021 1 Mark Evolution of Wang Institute39。s Master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Program,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 作者介紹:高峰, 1954 年出生,復旦大學軟件學院研究員。研究方向:主要從事軟件工程教育的研究;電子商務,企業(yè)信息化建設。 我最近在玩和訊微博,很方便,很實用,你也來和我一 起玩吧! 去看看我的微博吧! 特別聲明: 1:資料來源于互聯(lián)網(wǎng),版權歸屬原作者 2:資料內(nèi)容屬于網(wǎng)絡意見,與本賬號立場無關 3:如有侵權,請告知,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