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步驟:找出未知數;找出題中等量關系,列等式;解方程;檢驗1.小明和小紅一共收集了70枚郵票,,則小明和小紅各收集了多少枚郵票?2.一個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相等,正方形的邊長是8厘米,長方形的長是10厘米,寬是()厘米。3.有兩個書架,第一個書架放的書比比第二個書架的3倍還多18本;若把第一個書架的書拿出80本放到第二個書架,則兩個書架的書本數相等,兩個
2025-04-04 03:36
【總結】§面的旋轉學案(2)六戶鎮(zhèn)中心學校執(zhí)筆人:孟維芬【學習目標】1、認識并掌握圓柱和圓錐各部分的名稱,認識圓柱和圓錐體的特征,能夠正確區(qū)分圓柱和圓錐。2、初步感受圓柱和圓錐是旋轉體,建立圓柱和圓錐的空間觀念,形成表象。3、借助多媒體操作,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基礎上,學習知識,體驗數學的價值。
2024-11-18 17:54
【總結】第一篇:六年級數學《折扣》教學設計 琯頭中心?!靶畔⒓夹g環(huán)境下課堂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研究”課題活動公開課教案 六年級數學《折扣》 執(zhí)教者:張惠清 開課時間:2011年11月9日上午第二節(jié) 教學目...
2024-10-19 16:55
【總結】面的旋轉教學目標:1、通過具體實例讓學生體會點、線、面、體間的關系,知道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發(fā)展學生空間觀念。2、通過觀察面的旋轉的特點,理解圓柱和圓錐的形成與面的旋轉之間的關系。3、聯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認圓柱和圓錐體的物體,并能抽象出幾何圖形的形狀來。教學重點:理解點、線、面、體間的關系教學難點: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
【總結】 六年級數學下冊《反比例》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課教學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比和比例以及成正比例的量,認識常見數量關系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對兩種數量保持積一定的變化,理解反比例關系,滲透初...
2024-12-03 22:23
【總結】第一篇:六年級數學下冊教學計劃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學計劃 一、指導思想 在數學教學中,盡量創(chuàng)設數學活動的情景,讓學生把數學知識演繹到生活中來,從中感受成功的喜悅與失敗的酸楚,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同...
2024-10-08 21:53
【總結】 六年級數學下冊《比例尺》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認識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掌握比例尺長度單位的使用和換算 2、過程與方法:經歷比例尺的探究過程,體驗從實...
【總結】 六年級數學下冊《空間與圖形》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鞏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2.知道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和等腰三...
【總結】 六年級數學下冊《圓柱的體積》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通過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推導出圓柱的體積公式,能夠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圓柱的體積和容積。 【教學重難點】 ...
【總結】 六年級數學下冊《比和比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使學生進上步理解和掌握比和比例的意義與性質。 區(qū)別有關易混概念,進上步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能力,為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學過程: ...
2024-12-06 05:28
【總結】 六年級數學下冊《解比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解比例的方法,進一步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2、培養(yǎng)學生運用已學的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計算過程中使學生養(yǎng)成驗算的良好...
2024-12-06 05:36
【總結】下冊教學計劃怎么寫?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將“重視結論”的教學轉變?yōu)椤爸匾曔^程”的教學,注重再現知識產生、形成的過程,引導學生去探索、去發(fā)現。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六年級數學下冊教學計劃5篇,供大家參考。六年級數學下冊教學計劃1一、基本情況本班現有學生20人。從整體上來看,本班學生的學習習慣良好,能按時完成作業(yè),上課能積極思考問題。對數學學科有較濃厚的學習興趣,數學基本功扎實,有一定
2025-04-15 08:13
【總結】第一篇:六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集錦 變化的量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主要是1.結合具體目標,體會生活中存在著大量互相依存的變量。2.在具體情境中,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 教學重點:結合...
2024-10-14 01:41
【總結】第一篇:六年級數學下冊《估算》教學反思 學習了有關估算教學的有關問題,觸動很大。教學中應尊重每一位學生的特征,允許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采用不同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解決問題。促...
2024-11-04 17:26
【總結】六年級數學“利息”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人教版)六年級第十一冊第124—125頁,完成做一做的題目及練習三十三第1、2題。 教學目的: 1、使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