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nèi)容簡(jiǎn)介】
三種 微乳液類型及其相圖 ) ? The Solubilization of Surfactant and Solubilization Parameters (表面活性劑的增溶作用及增溶參數(shù) ) ? The Effect of Salinity on Microemulstion Phase Behavior (鹽度對(duì)微乳液相態(tài)的影響 ) ?Three general types of microemulsion and their phase diagrams (三種 微乳液類型及其相圖 ) ?Winsor II() ?Winsor II(+) ?Winsor III Winsor II() W O S 2 1 M W O S 1 M E O 2 對(duì)相圖的理解: ? 三頂點(diǎn)、三條邊、兩類線 (相包絡(luò)線和系線 )、兩區(qū)各代表什么? ? 在一定的油水體系中 (如點(diǎn) 1)不斷加入活性組分, ?體系的總組成如何變化? ?形成何種類型微乳液?微乳液組 成如何確定?如何變化? ?形成多少微乳液? W O S 單相微乳液區(qū) 兩相區(qū) (下相微乳液與過剩相油 ) 1 2 xW2 xO2 xS2 總組成 :2 xxxwos222?????M 微乳液的組成 M xxxwmomsm?????VVMOOM? 2 2Winsor II(+) W O S 2 1 M W O S 1 2 M E W 對(duì)相圖的理解: 同 前 Winsor III W O S 1 E 2 P W O E 1 2 M E O W 對(duì)相圖的理解: ? 四頂點(diǎn)、三條邊、兩類線 (相包絡(luò)線和系線 )、四區(qū)各代表什么? ? 在一定的油水體系中 (如點(diǎn) 1)不斷加入活性組分水溶液 E, ?體系的總組成如何變化? ?形成何種類型微乳液?微乳液組 成如何確定?如何變化? ?形成多少微乳液? P 1 W O S E 4 3 2 W O E 1 ? W O P(微乳液組成點(diǎn) ) 2 N V V V V VN t W M O? ? ? ?VVNWWN? 2 2VVPNONOM?作業(yè) 對(duì)于某一固定的 W、 O、 S體系設(shè)用 45ml水 與 45ml油及 10ml活性組分配制微乳液,得到 70ml中相微乳液和 10ml水, 1. 試畫出擬三元相圖中的三相區(qū) 2. 給出微乳液的組成 ?The Solubilization of Surfactant (表面活性劑的增溶作用 ) 1 P W O S 2 V W 1 W a t e r V O 1 O i l S 1 M E V O 2 O i l V W 2 W a t e r 2 VO1 Oil VW1 Water 1 S ME VO2 VW2 2 增容油量 : VO1VO2 (ml) 增容水量 : VW1VW2 (ml) 設(shè)活性劑總量為 GS 克 則對(duì)油水的增溶參數(shù)為 : SPO = V VG ( m l / g)O1 O2SSPW = V VG ( m l / g)W1 W2S定義: 單位質(zhì)量表活劑所增溶 的油量或水量稱為 增溶參數(shù) (Solubilization Parameter) ?The Effect of Salinity on Microemulstion Phase Behavior (鹽度對(duì)微乳液相態(tài)的影響 ) 條件: ?Same Water Oil Ratio(相同油水比) ?Same Kinds of Surfactant and CoSurfactant (相同表活劑及助表活劑 ) ?Same Surfactant CoSurfactant Ratio (表活劑與及助表活劑比例相同 ) ?Same S(Cs) Concentration (相同的活性組分濃度 ) 當(dāng)油水比為 1:1時(shí),對(duì)于一定的活性體系 (S)和 原油 (O),當(dāng)只改變水的鹽度時(shí): C鹽 1 O M E C鹽 2 O M E C鹽 3 O M E W C鹽 4 O M E W C鹽 5 M E W C鹽 6 M E W 相 體 積 鹽度 Salinity Winsor II() Winsor III Winsor II(+) Examples 來源:王德辰等 , 微乳液 /聚合物驅(qū)油技術(shù)研究 , 西北 大學(xué)出版社 , P68, 圖 310 S: 3A石油磺酸鹽 , C3A =3% wt。 CS: 異丙醇 / 正丁醇 = 1/ 6, W3A / WCS = 1/ 。 O:玉門 L層原油 / 煤油 =1/ 3 插圖 Examples 來源:王德辰等 , 微乳液 /聚合物驅(qū)油技術(shù)研究 , 西北 大學(xué)出版社 , P74, 圖 324 S: 3A石油磺酸鹽 , C3A =4% wt。 CS: 正丁醇 , W3A / WCS = 1/ 1。 O:玉門 L層原油 / 煤油 =1/ 3 插圖 The Effect of Salinity on Interfacial Tension (鹽度對(duì)微乳液間界面張力的影響 ) 界 面 張 力 鹽度 Salinity Winsor II() Winsor III Winsor II(+) g MW g MO S*: 最佳鹽度 Optimal Salinity The Effect of Salinity on Solubilization Parameters (鹽度對(duì) 增溶參數(shù) 的影響 ) 增 溶 參 數(shù) 鹽度 Salinity Winsor II() Winsor III Winsor II(+) SPO SPW S*: 最佳鹽度 Optimal Salinity Example 來源:王德辰等,微乳液 /聚合物驅(qū)油技術(shù)研究,西北 大學(xué)出版社, P68, 圖 312 S: 3A石油磺酸鹽 , C3A =3% wt。 CS: 異丙醇 / 正丁醇 = 1/ 6, W3A / WCS = 1/ 。 O:玉門 L層原油 / 煤油 =1/ 3 插圖 3. Equivalent Alkane Carbon Number of Oil (原油的等效烷烴碳數(shù) EACN) ? 問題的提出 ? 實(shí)質(zhì) ? 活性組分的最小張力烷烴碳數(shù), Nmin ? 原油的等效烷烴碳數(shù) EACN 問題的提出 實(shí)質(zhì) : ?配制微乳液所用的模擬油與原油在與活性組分形成低張力上具有等效性 某種表活劑與正構(gòu)烷烴間的界面張力 4 8 g 碳 原 子 數(shù) Nmin ? 該活性組分的最小張力烷烴碳數(shù) : 活性組分的最小張力烷烴碳數(shù), Nmin 用一系列正構(gòu)烷烴作為油相,分別與某一活 性組分配制活性體系,測(cè)定各體系的界面張力, 繪制界面張力與烷烴碳數(shù)之間的關(guān)系曲線,最小 界面張力所對(duì)應(yīng)的碳原子數(shù)即為該活性組分的 最小張力烷烴碳數(shù)( Nmin) 。 某原油與具有不同 Nmin (i) 的表活劑間的界面張力 4 8 g Nmin (i) EACN ? 該 原油的等效烷烴碳數(shù) : 原油的 等效烷烴碳數(shù) EACN 用具有不同 Nmin的活性體系系列,分別與原 油混合,測(cè)定各含油體系的界面張力,其中具有 最低界面張力的活性組分的 Nmin即為該原油的 等 效烷烴碳數(shù) EACN 提高原油采收率原理 第三章, Part Two C. Micromechanism of Microemulsion Flooding (微乳液的微觀驅(qū)油機(jī)理 ) ? Partial Miscible Flooding(部分混相驅(qū) ) ? InSitu Immiscible Flooding (就地非混相排驅(qū) ) ? InSitu Miscible Flooding (就地混相排驅(qū)) 1. Partial Miscible Flooding (部分混相驅(qū) ) 問題 : 單相微乳液 (A)段塞排驅(qū)地層油水 E, 微乳液 (A)段塞被水 (W)排驅(qū) , 分析段塞 前 、 后緣流體組成變化 W A E 假設(shè)條件 : 教材 P86, 第四段 (1)(4) O W S B A B C E D M 1 M 2 M 1 C 段塞前緣 O W S E A B A+E B, 混相 C M1 B+E C(O+M1), 非 混相 D M2 C+E D(O+M2), 非 混相 E 段塞后緣 O W S A B1 A+W B1,混相 C1 M11 C1(O+M11) 非混相 B1+W W 2. InSitu Immiscible Flooding ? (就地非混相排驅(qū) ) ? High Interfacial Tension(高張力體系 ) ? Low Interfacial Tension (低張力體系 ) High IFT (高張力體系 ) 問題 : 活性體系 (A)段塞排驅(qū)地層油水 E, 分析第一批孔隙在多次注入段塞 (A) 后組成變化及驅(qū)油機(jī)理 W A E W O S E A 油不流 動(dòng)區(qū) (4)、 孔隙中的流體處于兩相區(qū)中的 某相不流動(dòng)時(shí),該相不流動(dòng);處于兩相 流動(dòng)區(qū)時(shí),兩相參與流動(dòng)的體積比等于 相飽和度(體積)比 假設(shè)條件 : 教材 P86, 第四段 (1)(3) 高張力體系 W O S 油不流 動(dòng)區(qū) 下相不 流動(dòng)區(qū) 兩相流 動(dòng)區(qū) E A B M1 (xPV)A+(1PV)E ((1+x)PV)B MO1???B1 (xPV)M1 (1PV)B1 MO1???C M2 (xPV)A+(1PV)B1 ((1+x)PV)C MO2???C1 (xPV)M2 (1PV)C1 MO2???(xPV)A+(1PV)C1 8 E B1 C1 8 A E O W 1PV V01 xPV,A O ME B (1+x)PV V02 VO2VO1 xPV, ME B1 O ME 1PV V02 不流動(dòng)區(qū)間的定性畫法 W O S T0 M1 T1 M TM OWTWO1 110?M2 T2 M TM OM TM O2 221 11?M3 T3 M TM OM TM O3 332 22?驅(qū)油機(jī)理 : 油被增溶排驅(qū),不能形成富集油帶 (低效 ) Low IFT(低張力體系 ) 問題 : 活性體系 (A)段塞排驅(qū)地層油水 E, 分析第一批孔隙在多次注入段塞 (A) 后組成變化及驅(qū)油機(jī)理 W A E W O S F A 油不流 動(dòng)區(qū) (4)、 孔隙中的流體處于兩相區(qū)中的 某相不流動(dòng)時(shí),該相不流動(dòng);處于兩相 流動(dòng)區(qū)時(shí),兩相參與流動(dòng)的體積比等于 相飽和度(體積)比 假設(shè)條件 : 教材 P86, 第四段 (1)(3) 低張力體系 W O S 油不流 動(dòng)區(qū) 下相不 流動(dòng)區(qū) 兩相流 動(dòng)區(qū) F A U M1 (xPV)A+(1PV)F ((1+x)PV)U MO1???(xPV)U (1PV)U MO1???Y M2 MO2???(xPV)A+(1PV)U ((1+x)PV)Y (xP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