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簡介】
。 ? 1956年, Kornberg發(fā)現(xiàn) DNA合成酶, 1962年 Arber和 1968年的 Smith發(fā)現(xiàn)限制性內切酶, 1970年 Temin發(fā)現(xiàn)反轉錄酶。 ? 1972年 Boyer, Cohen和 Berg建立 DNA重組技術。 ? 1977年 Sanger和 Gilbert建立測序方法。 ? 1985年 Mullis發(fā)明 PCR(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 1953年 Watson and Crick建立了 DNA的雙螺旋模型結構,并于1958年提出了中心法則。 James Watson(1928) and Francis Crick(1916) (1961~ 1989) 獲 1962年諾貝爾獎 ? Figure 14. From DNA to protein. Geic information is read out and put to use through a twostep process. First, in transcription, segments of the DNA sequence are used to guide the synthesis of molecules of RNA. Then, in translation, the RNA molecules are used to guide the synthesis of molecules of protein. 乳糖操縱子模型的建立 (Jacob and Monod, 1961) Francois Jacob(1920) Jacquces Monod(191067) 獲 1965年諾貝爾獎 遺傳密碼的破譯 (Nirenberg and Khorana,1964,1965) Har Gobind Khorana (left) and Marshall Nirenberg 獲 1968年 諾貝爾獎 反轉錄酶 (Temin,1975), DNA合成酶 (Kornberg,1959) Howard Temin(193494) Arthur Kornberg(1918) 發(fā)現(xiàn)限制性內切酶以及在分子遺傳學方面的研究 1929~ 1928~ 1999 1931~ 獲 1978年諾貝爾獎 DNA重組技術的建立 (1972,Berg) DNA測序 (Sanger and Gilbert,1977) Paul Berg(1926) Frederick Sanger(1918) Walter Gilbert(1932) 1980年獲諾貝爾獎 發(fā)明了聚合酶鏈式反應 (PCR)技術 Kary Mullis 1944~ 獲 1993年諾貝爾獎 (1989今 ) ? 1986年,美國 Dulbecco首次提出了人類基因組計劃 (human genome progect,H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