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實現(xiàn)外匯儲備轉化能力儲備,對我國能力儲備具有戰(zhàn)略意義。目前,我國的高校存在盲目擴張的現(xiàn)象,銀行的信用助長了擴張沖動,使得高校邊界風險進一步放大,高校財務危機隱患凸現(xiàn),最終會演變成財政風險。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發(fā)布的《2006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1999-2004年期間,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增長了近1倍。高校邊界可以分為有效邊界和實際邊界,有效邊界是高校內部交易效率達到最大化或者相對交易成本最小化的狀態(tài),而實際邊界是高校符合社會利益最大化的范疇。有效邊界由于受到內部有效資源的約束具有向上的阻力,而實際邊界受到高校、受教育者等利益利益的驅動具有向下的剛性,因而兩者總是存在一定的差距,這種差距就是高校的邊界風險,如圖1所示。那么是什么在引發(fā)高校盲目擴張的動力呢?國家財政在連年赤字的情況下難以達到自身意愿,民間力量由于體制的約束亦難以有效整合,家庭學費貢獻也因兩極分化嚴重而式微,最快捷的方式是利用政府擔保獲取銀行信用,表面上看政府可以不花費任何代價,且學校可以在短期內獲取大量超越自身償還能力的資金。這種政策只是權宜之計,目前,雖然擴招風已漸趨于緊縮,然而高校邊界剛性使其規(guī)模不會隨之下降。 Massy William Allo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M].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6:6768.但對于國家而言,高校是一個“抽引”人的潛能的特殊通道,是可以進行宏觀衡量的,通道的產出減去投入就是最終的利潤,而且這種利潤具有很強的自我強化性,具有公益乘數(shù)效應,因而國家代表民意履行對高校教育的投資具有一定的義務性。從補償改為投資,是改善目前高校資金匱乏的新路徑?!庇纱丝梢姡斦繜o權干涉外匯儲備,央行也無權將其作為資金贈與高校,對高校的注資是央行經營外匯行為,且注資應是央行注于高校的資本。注資高校行為的取消或額度增加必須重新進行表決,并制定相應的法律進行保護。因而有必要成立一個高校資產管理公司,作為央行注資實體利益代表,成為高校的股東,有步驟有計劃的實施人才資源的儲備,對人才的儲備享有一定的收益權,在高校無盈利的情況下,由財政按照收益股份進行補償,公司的賬面資產將計入央行儲備統(tǒng)計。銀行的信用投資無疑是治標不治本的工具,在現(xiàn)實的產權制度下,會激化高校泡沫式的發(fā)展,風險隱患極大,從現(xiàn)實對于銀行不良資產的操作經驗來看,與其等待高校邊界風險侵襲銀行資產,再對銀行不良資產進行贖買,還不如將注資提前,對高校直接注入外匯儲備,在排除銀行風險的同時降低高校邊界風險。高校是國家的主權財富,一個國家的富裕不僅是物質上的,更多是精神上和人文上的,而高校就是精神和人文財富的產地,而且未來國家的競爭力也取決于人才的優(yōu)劣,高校是人才的生產基地,因而國家對高校進行注資具有戰(zhàn)略意義。由上可見,高校的擴張風險源于政府廉價的制度供給,始于高校自身的內在動機和道德風險,通過銀行的過度信用支持,在脫離有效的社會需求和高校自身能力的情況下,低層次的簡單復制能在短期內取得飛快的發(fā)展,滿足各既定團體的利益最大化,這種粗放型的經營必然會造成無序的競爭,從而產生局部非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過剩和整體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短缺并存的現(xiàn)象 周國平,[J].,(5):4653.,產生高校的邊界風險,低效運行將導致高校的財政危機,銀行資金鏈斷裂,產生不良資產,政府出面收拾殘局,財政風險最終發(fā)生,政府在缺乏資金的情況下,更會使用赤字政策,從而陷入惡性循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