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 . . .農村信用社改革績效問題研究 ——以江蘇江陰農村商業(yè)銀行為例摘 要農村信用社是我國農村金融的基礎力量,在支持農業(yè)和農村經濟發(fā)展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經歷多次改革,農村信用社有所發(fā)展,但效果不大,由于中國體制等各方面的因素使信用社改革與發(fā)展陷入困境。在研究過程中,對江蘇江陰農商行進行分析,詳細對比了江陰農商行改革前后的績效。研究表明,農信社改革有利于促進農村信用社發(fā)展,但此次改革仍存在諸多問題,應當繼續(xù)推進信用社改革,深化改革,才能促使農信社可持續(xù)發(fā)展。并提出相關的對策建議。關鍵詞 農信社;改革;績效Research on Performance of Rural Credit Banks An Example From Jiangyin Rural Commercial BankAbstractRural credit cooperative is the foundation of our rural finance, it p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ic. Undergone many reforms,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have been developed, but there is little effect, because of factors such as the various aspects of the Chinese system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redit unions to make trouble. During the study, Jiangsu Jiangyin Rural Commercial analyzes detailed parison of performance before and after the reform of agricultural businesses in Jiangyin.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reform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this reform, credit unions should continue to promote reform, deepen reform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in order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make relevant suggestions.Keywords RCCs;reform;Performance目 錄1 緒論 1 研究背景 1 研究意義 1 研究框架 2 研究方法 22 農村信用社改革文獻述評 4 國外研究綜述 4 國內文獻綜述 4 相關研究評論 6 相關概念說明 63 農信社改革歷程分析 7 農信社改革歷程 7 恢復信用社的三性 7 自我管理獨立發(fā)展新階段 7 信用社改革深化試點改革 7 農信社經營現(xiàn)狀 8 不良貸款比例下降 8 小額信用貸款增加 9 中間業(yè)務發(fā)展滯后 10 管理與產權制度改革進展緩慢 11 經營缺少監(jiān)督 11 制約因素 12 市場定位目標不準確 12 支農力度弱 12 三會一層的法人治理構架不健全 13 小結 134 農村信用社改革績效評價 14 改革績效的衡量方法 14 改革績效評價標準 14 管理結構分析 15 管理結構框架 15 管理形式形同虛設 16 理事會受內部人控制 18 經營層缺乏監(jiān)管 18 管理體制不健全 19 小結 19 經營狀況分析 19 經營現(xiàn)狀 19 資本不充足 19 不良貸款嚴重 21 盈利能力低 21 經營評估 23 支農業(yè)務績效分析 24 小結 255 江蘇江陰農村商業(yè)銀行案例分析 26 改革目的 26 改革措施 26 績效分析 27 27 28 28 30 小結 306 政策與建議 32 加大支農力度 32 推進產權改革 32 優(yōu)化外部環(huán)境 33 完善行業(yè)自治制度 33結論 34致謝 35參考文獻 36附錄A 譯文 37附錄B 譯文原文 41學習參考1 緒論 研究背景近50年來,中國農村信用社經歷了多次反復的改革。改革權限不斷變化交給不同單位管理,其中有數(shù)次交給農業(yè)銀行管理。到了1979年改革開放之后,我國恢復農業(yè)銀行,農村信用社正式成為中國農業(yè)銀行的基層機構。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后期,我國開始恢復農村信用社的“三性 三性,即組織上的群眾性、管理上的民主性、業(yè)務經營商的靈活性?!?,組建縣聯(lián)社,建立 “縣—鄉(xiāng)” 二級法人體制,并在1996年與中國農業(yè)銀行正式脫鉤,由中國人民銀行托管。在過去的農村信用社改革中,早期由于受時代的限制,認知水平的制約等因素影響,把管理權的下放導致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后來的改革基本都是控制權的上收,在這其間,逐步將農信社變成了國辦的基層金融機構,基本喪失合作性質。在這一過程中,實際上是國家通過強制力掠奪了農信社中的各部成員的各項主權,也產生了產權制度上的嚴重缺陷,使農村信用社事實上完全由內部人員所控制。盡管20世紀90年代后也努力完善農村信用社的產權治理結構,恢復“三性”和組建“三會 三會,即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jiān)事會?!?,但行政管理管理體制仍未打破,縣聯(lián)社在行政問題上管理信用社,“三會”變得有如形同虛設,社員的主權依然沒有有效的保障。在這種特殊時期的結構體制下,自上而下按指令性計劃實行成為農村信用社的經營方式,農村信用社的存款利率和信貸規(guī)模都受到限制,同時由于還要承擔無法避免的政策性虧損,再加上自身內部缺乏良好的約束激勵體制,農村信用社信貸資產質量難以改善、不良貸款比例很難降低、經營虧損也十分嚴重。在國家對金融體制的整頓與改革中,農村合作基金會解散,行社也無法避免的遭到分離,農村信用社承擔了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成本和歷史包袱。正因為這樣的背景,農信社進行了新的改革。 研究意義對農村信用社改革后總體評價,并對改革后的績效進行綜合評價,分析信用社改革獲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問題,為下一步繼續(xù)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改善農村金融服務提供政策建議。針對目前農信社改革中仍然存在的問題,通過理論研究,對問題做了基本的判斷,在此基礎上結合案例分析,對農信社改革績效進行實證研究,對農信社改革績效有了全面的評價。對深化農信社改革思路,轉變經營體制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研究框架本文主要包括五部分內容。第一章緒論,主要闡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框架和創(chuàng)新之處。第二章合作社理論的研究綜述。闡述了農信社的相關定義并總結國內外學者對合作社的研究現(xiàn)狀。第三章闡述農信社現(xiàn)狀和改革特點,并提出改革后的問題。第四章農村信用社改革績效評價。通過闡述評價體系的建立,對基于支農、經營和制度效率的改革績效分析。第五章對江陰農商行案例分析,詳細說明了改革的目的,改革的主要措施并從支農,管理,經營等方面對農商行改革的績效進行具體分析,最后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表11 研究框架研究框架文獻研究實證研究理論視角現(xiàn)實視角改革績效分析改革建議相關概念相關數(shù)據(jù)來源農信社改革基本情況與問題農信社改革后發(fā)展狀況與問題管理結構分析經營狀況分析支農績效分析加大支農力度完善管理結構優(yōu)化經營環(huán)境 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以定量分析為主。這兩種方法功能不同,只有把兩者功能結合起來,才可以全方位的反饋信用社的改革績效的基本情況。 整體與案例相結合的方法。本文以我國農村信用社改革為整體背景,選取江蘇省江陰農商行作為案例,對農信社的改革績效展開評價。通過改革前后農村信用社整體效率值的變化來判斷改革效果,為評價改革成果提供了實證依據(jù)。研究方案設計支農分析經營分析整體績效分析數(shù)據(jù)收集文獻收集案例分析結論和政策建議圖11 分析結構從圖11可以看出,本文先在全國范圍內分析全國農信社改革績效,收集數(shù)據(jù)與文獻,從經營,支農,經營等幾個方面進行具體分析,再到具體案例來分析。從整體到個例,全面詳細分析了農信社的改革績效問題。2 農村信用社改革文獻述評 國外研究綜述國外對合作社研究較早,因為合作社是農村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國外學者主要是從業(yè)務和運行這兩個角度來研究合作社。De Alessi, Louis(1980)指出,合作金融經濟的明顯特征是它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剩余索取者,剩余索取權是按照客戶出資額比例發(fā)出的,并設置一個最高限度。當客戶退出參與時,可以贖回但不能買賣其剩余索取權。Alfred Nicols(1967,1972)認為,由于不是由客戶管理,并且受到競爭市場的制約,沒有請職業(yè)經理管理,所以管理中存在的偷懶和機會行為,會影響著這種組織的經濟效果。類似的結論也被Frech etc(1976)、Fama etc.(1983a,1983b,1985)、Demsetz Harold(1983)所證明。因此Thrainn Eggertsson(1990)認為,合作社這種組織可以存活下來,有三種可能性:此類的組織實際上生存不下來;政府管制給它一種有效的保護;代理成本小于其他方面的利益。 國內文獻綜述國內的合作社,以農村信用社為代表。諸多研究人員或學者從法人治理結構的角度,研究如何通過建立 “三會制”來擺脫政府的行政干預,成為真正的合作社。毋俊芝(2008)提出合作制是一種組織形式,商業(yè)化是一種經營原則,兩者并不矛盾,并對如何發(fā)展中國合作社提出建議。王娟(2006)利用DEA方法以浙江地區(qū)為例,計算得出 從1996年到2004年農村信用社的經營效率和規(guī)模效率,最后得出改革后信用社效率水平明顯提高。張?zhí)m(2007)運用工具來研究農信社效率問題,用效率改善來評價江蘇的農信社改革中信用社構架的管理框架效果。在研究中國農信社改革途徑上有較大的分歧與爭論,主要的論點是農信社是否能規(guī)范化,農信社的發(fā)展有哪些道路可以走。謝平(2006)從合作社的組織形式、體制、業(yè)務、行業(yè)管理等多個方面,綜合評價農信社改革的思路,指出農信社有兩種選擇:首先是農信社保留“合作”名字但實行銀行的義務,從而使合作制名不其實;其次是放棄“合作制規(guī)范化”的思想,重新定位。從中國農信社改革效率的角度研究來看,謝平(2006)采用數(shù)據(jù)計算的方式,評價農信社改革績效,得出的結果是在2003年采用的“花錢買機制”,對農信社來說是一個好的開始。易傳和(2007)使用DEA模型對湖南地區(qū)的農信社改革績效進行分析,結果是改革后信用社的效率水平提高,盈利狀況得到改善,說明農信社的改革取得一定成果。此外,還有一些學者像姜新旺(2008)從農村金融轉型的角度來分析民間金融,對農信社改革也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相關研究評論總體上說,國外主要從金融對經濟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合作制體質的特點來研究;國內則主要圍繞農信社改革展開研究,強調通過內部強化,以提高其經營績效,比如完善法人法制結構等。從初期較為有成效的改革到目前的商業(yè)化改革,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基本都是從表面的角度分析其組織的異化,很少研究制度變遷異化背后的深層次原因以及變遷異化結果的影響。 相關概念說明農村信用合作社 農村信用社在2003年農信社改革試點改革中,有些農信社改為農商行。例如江陰農商行由農信社改制而成。,指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設立、由社員入股組成、實行民主管理、主要為社員提供金融服務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績效,是指成績與成效的綜合,是一定時期內的工作行為、方式、結果及其產生的影響,是組織委實現(xiàn)其目標而展開的活動在不同層面的有效輸出。 3 農信社改革歷程分析 農信社改革歷程 恢復信用社的三性從1982年以來,農信社改革以恢復信用社的“三性”為核心。在改革的過程中,信用社對股金和股息予以了清理和補發(fā);鼓勵社員多入股。1984年,全國信用社新吸收的股金達到了19326萬元,%,這樣的舉措擴大了信用社的自有資金。入股農戶已經基本達到總農戶的80%,極大地增強了信用社的群眾基礎。同時,各地信用社因地制宜的加強了民主管理組織,恢復并健全了社員代表大會制度,設立了定期開展活動的制度,這使得信用社經營的民主監(jiān)督和管理力度大大加強。在業(yè)務上,中國農業(yè)銀行把原來對信用社的指令性計劃,改成了指導性計劃,信用社吸收的存款,除了按一定比例上繳給農業(yè)銀行作為準備金以外,其余資金可由信用社自由支配,這使得信用社獲得了比較靈活的應用資金。建立縣聯(lián)社,領導基層信用社,使得信用社自主權得到擴大。 自我管理獨立發(fā)展新階段從1996年到2003年試點改革之前,是農信社深化改革和快速發(fā)展的歷史階段。1996年8月,國務院頒發(fā)《關于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 資料來源:中國銀監(jiān)會,明確農村信用社與中國農業(yè)銀行脫離行政隸屬關系,對農信社的業(yè)務管理和金融監(jiān)管,分別由縣聯(lián)社和中國人民銀行承擔,然后按合作制原則加以規(guī)范。在2000年,國務院批準人行在江蘇省實行法人聯(lián)社制度,并在常熟、江陰、張家港三地組建了股份制農商行。為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進行了全方位的探索,積累了十分寶貴的經驗。農村信用社進入自我管理、獨立發(fā)展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