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g n 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的潮氣量為 6- 8ml/kg n 神經(jīng)肌肉疾病或術(shù)后通氣支持的病人潮氣量為 8- 10ml/kg n 若平臺壓高于 35cmH2O,應監(jiān)測平臺壓和減少潮氣量(容許性高碳酸血癥) n 胸壁順應性下降時,可提高平臺壓呼吸頻率 n 呼吸頻率 潮氣量=分鐘通氣量(理想狀態(tài))n 設定次數(shù)為 12- 15/min,分鐘通氣量達 7- 10L/min n 當潮氣量及 pH降低時,須提高呼吸次數(shù) n 為避免 autoPEEP需降低呼吸頻率 n 調(diào)整呼吸頻率以達預期的 pH和 PaCO2 n 避免呼吸頻率快所產(chǎn)生的 autoPEEP n 由于 CO2生成過多或無效腔過大而增加分鐘通氣量(> 10L/min)吸呼( I∶E)比 n 吸氣時間取決于流量、潮氣量、容量通氣中的流量方式 n 呼氣時間取決于吸氣時間及呼吸頻率 n 呼氣時間通常應比吸氣時間長(如 I∶E為 1∶2) n 若因正壓通氣反應所致血壓下降或出現(xiàn) autoPEEP,應延長呼氣時間(如提高吸氣流量、減少潮氣量及呼吸次數(shù)) n 延長吸氣時間可增加氣道平均壓力,在一些病人中可提高 PaO2 n I ∶E反比( I∶E> 1∶1)通氣幾乎無效 n 當延長吸氣時間,應嚴密監(jiān)測血流動力學及 autoPEEP 吸氣流速n 容量控制 /輔助通氣時 n 如病人無自主呼吸,則吸氣流速應低于 40升 /分 n 如病人有自主呼吸,則理想的吸氣流速應恰好滿足病人吸氣峰流的需要 n 根據(jù)病人吸氣力量的大小 和分鐘通氣量,一般將吸氣流速調(diào)至 40- 100升 /分 n 壓力控制通氣時 n 由預設壓力水平和病人吸氣力量共同決定 n 最大吸氣流速受呼吸機性能的限制 氧濃度 ( FIO2) n 機械通氣起始時 FIO2為 n 用脈搏氧飽和度儀或血氣分析調(diào)整 FIO2 n 如果不能將 FIO2降至 ,表明存在分流(肺內(nèi)分流或心內(nèi)分流) 呼氣末正壓 ( PEEP)PEEPSpontaneousMechanicalVentilationCPAP(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EPAP(Expiratory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PV(Continuous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CPPB(Continuous positive pressure breathing)呼氣末正壓 ( PEEP)n 維持肺泡不萎陷 n 增加功能殘氣量 n 減少肺內(nèi)分流 n 提高肺順應性 呼氣末正壓 ( PEEP)n 在以肺泡萎陷為特征的肺疾病中,應用 PEEP可提高氧合 n 在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時肺容量明顯減少,因此,大多數(shù)病人可在機械通氣開始時,至少應用 3-5cmH2O的 PEEPn 在疾病過程中(如 ARDS)維持肺泡不萎陷,可減少呼吸機相關(guān)肺損傷的可能性 呼氣末正壓 ( PEEP)n 最佳 PEEPn 調(diào)節(jié) PEEP可取得預期的氧合 n 按壓力 容量曲線下拐點以上 2- 3cmH2O水平設置PEEP n 患 COPD的病人,使用 PEEP能提高病人切換呼吸機的能力 n 患左心功能衰竭的病人, PEEP可通過減少靜脈回流和左室后負荷,改變心功能 呼氣末正壓 ( PEEP)n 不良作用 n 減少心排血量 → 調(diào)整 PEEP過程中應監(jiān)測血流動力學 n 高 PEEP可導致吸氣過程中肺泡膨脹過度 → 減少潮氣量 n 單側(cè)肺疾病時, PEEP能導致肺血流向非通氣肺區(qū)再分布,故可加重氧合障礙 特殊情況下機械通氣的原則急性心梗n 保證組織尤其是心肌的氧供和氧需平衡,減少呼吸功,并給予適當鎮(zhèn)靜劑,使病人處于安靜狀態(tài),避免加重心肌缺血 嚴重心衰 n 嚴重心衰導致嚴重低氧血癥者,應盡早開始機械通氣,以改善和糾正低氧血癥,減少心臟前負荷 n 盡可能通過血流動力學監(jiān)測,指導機械通氣的調(diào)整和容量負荷及后負荷的調(diào)整 n 采用適當?shù)耐饽J?,并應用?zhèn)靜劑,減少呼吸功和全身氧耗,降低心臟負擔 慢性阻塞性肺病 ( COPD)n 通氣模式的選擇: 臨床醫(yī)師應選擇自己較熟悉的呼吸機,使用較了解的通氣模式n 延長呼氣時間: 減少呼氣末肺容積和內(nèi)源性呼氣末正壓,防止過度肺充氣引起的血流動力學改變 n 提高吸氣峰值流速: 可降低呼氣末肺容積和內(nèi)源性呼氣末正壓,防止肺過度充氣 n 一般要求吸氣平臺壓力不高于 35- 40cmH2On 監(jiān)測和抵銷內(nèi)源性呼氣末正壓 n 降低分鐘通氣量,防止肺過度充氣 n 鎮(zhèn)靜與肌松: 有哮喘的病人,出現(xiàn)人機對抗時可考慮適當使用鎮(zhèn)靜劑和肌松劑顱腦外傷術(shù)后或顱腦出血 n 顱內(nèi)壓正常的病人,沒有必要采用控制性過度通氣,動脈二氧化碳分壓維持在正常水平n 顱內(nèi)高壓的病人,應采用控制性過度通氣,使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保持在 25- 30mmHg。如果有顱內(nèi)壓監(jiān)測,應根據(jù)顱內(nèi)壓的變化,調(diào)整分鐘通氣量n 采用控制性過度通氣的病人,顱內(nèi)高壓改善后,應逐漸降低分鐘通氣量(至少 24- 48小時),使動脈二氧化碳分壓逐漸恢復正常n 避免分鐘通氣量和動脈二氧化碳分壓的快速改變 神經(jīng)肌肉疾病導致呼吸衰竭 n 主要是呼吸肌肉無力所致的通氣功能衰竭n 可采用較大的潮氣量 :由于這類病人發(fā)生氣壓傷的危險性比狹窄性或阻塞性肺病病人要低,而且潮氣量較大時,病人才比較舒適,因此,往往采用 12-15ml/kg的潮氣量及較高的吸氣峰流速,以緩解病人的呼吸困難,使病人較為舒適 n 應用呼氣末正壓:為防止肺不張,往往應用 5-10cmH2O 的呼氣末正壓n 通氣模式:控制呼吸和輔助呼吸的選擇,主要根據(jù)病人自主呼吸力量來決定。n 高位截癱病人應用控制呼吸n 恢復期病人或自主呼吸者,采用輔助呼吸更為舒適、合理 外科術(shù)后并發(fā)呼吸功能不全 n 原則上與其他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大致相同n 適應證要適當放寬,為阻止、預防呼吸衰竭的發(fā)生,可以主動積極進行機械通氣治療,尤其懷疑有 ALI發(fā)生時,應盡早進行機械通氣治療,以免貽誤搶救時機機械通氣并發(fā)癥 n 呼吸機誘發(fā)的肺損傷 n 病人與呼吸機不同步( dyssynchrony) n AutoPEEP n 氣壓傷 n 血流動力學紊亂 n 醫(yī)源性肺炎 呼吸機誘發(fā)的肺損傷 n 肺實質(zhì)跨肺壓異常升高可發(fā)生過度膨張肺損傷 n 過度膨張損傷可導致炎癥和肺泡 毛細血管膜通透性增加n 因為潮氣量在肺內(nèi)的分布尚不清楚(即健康的肺泡可能接受較多的潮氣量而變得過度膨張),所以潮氣量作為過度膨張肺損傷的危險指標并不合適 n 推薦平臺壓應維持在 35cmH2O或更低,以防止過度膨張肺損傷 n 造成過度膨張肺損傷的危險性與跨肺壓有關(guān),如胸壁順應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