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決策的速度:群體決策需要比個人決策花費更多的時間。 ?( 4)決策的風險性:會出現(xiàn)群體決策的極化現(xiàn)象。 ?“一票否決制” ,適用于成員有共同偏好的社會或組織,所決策的問題性質側重于效率 而不是 分配 。 缺陷 1:一致性規(guī)則決策成本太高 ?決策成本是指個人作為決策集團的一員,在作出投票選擇時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 缺陷 2:鼓勵策略性行為,具有路徑依賴 ?例 a,b,c,d,e是甲和乙兩人社會所投票選擇的備選方案,各種方案下兩個成員的效用如下表所示。 ?當有多個候選方案可供選擇時,決策群體的每個成員每人只有一票,以無記名投票方式投給自己中意的候選方案,按得票多少,票數(shù)最多者獲勝 ?這種簡單多數(shù)規(guī)則在運用中視具體環(huán)境而有不同形式。 ? 這種方法適用于在兩個候選方案中選擇的場合。 決策理論與方法 17 例 1 由 11 個成員組成的群 , 要在 a 、 b 、 c 、 d 四個候選人中選舉一人 . 設各成員心目 中的偏好序如下 : 成員 i 1 2 3 4 5 6 7 8 9 1 0 1 1 排序 第一位 a a a b b b b c c c d 第二位 c c c a a a a a a a a 第三位 d d d c c c c d d d c 第四位 b b b d d d d b b b b 按簡單多數(shù)票法則 , b 得 4 票 當選 . 實際上 , 雖然有 4 人認為 b 最好 , 但是有 7 人認為 b 最差 。 所以 , 由 a 當選為宜 . ?只有獲得超過半數(shù)選票的候選方案方可當選。 ?二次投票與體育運動中的預決賽相類似,也稱決賽多數(shù)法。 ?不適合在兩個以上候選方案中擇優(yōu)的場合。 A= { a1, … , am} 備選方案 ( 候選人 ) 集合 。 ~G, ?G 群的排序 . njk 或 N( aj ? ak) 群中認為 aj優(yōu)于 ak 的成員數(shù) 采用上述記號 , 過半數(shù)規(guī)則可以表示為 : 對 aj,ak∈ A 若 njk> nkj 則 aj ?G ak。 雖然只有5 人認為 a 最好 , 但是其余 6 人認為 a 是第二位的 。 ?對候選方案進行兩兩比較,如果存在某個候選方案,它能按過半數(shù)規(guī)則擊敗其他所有候選方案,則應選擇此方案。 }{\),()( xAyxyNyxN ii ??? ??決策理論與方法 23 例 4 群由 60 個成員組成 , A = { a , b , c } , 群中成員的態(tài)度是 : 23 人認為 a ? c ? b ( 即 a 優(yōu)于 c ,c 優(yōu)于 b, a 也優(yōu)于 b) 19 人認為 b ? c ? a 16 人認為 c ? b ? a 2 人認為 c ? a ? b a 與 b 相比 N ( a ? b ) = 2 5 , N ( b ? a ) = 3 5 因此有 b ?G a a 與 c 相比 N ( a ? c ) = 2 3 , N ( c ? a ) = 3 7 因此有 c ?G a b 與 c 相比 N ( b ? c ) = 1 9 , N ( c ? b ) = 4 1 因此有 c ?G b 由于候選人 c 能分別擊敗 a 與 b, 所以 c 是 C o n d o r c e t 候選人 , 由 c當選 . 但是 , 常常不存在 C o n d o r c e t 候選人 . 決策理論與方法 24 投票悖論 (多數(shù)票循環(huán) ) 例 5 若群中 60 個成員的態(tài)度是 : 23 人認為 a ? b ? c 17 人認為 b ? c ? a 2 人認為 b ? a ? c 8 人認為 c ? b ? a 10 人認為 c ? a ? b 由于 N ( a ? b) = 33, N ( b ? a ) = 27 因此有 a ?G b N ( b ? c ) = 42, N ( c ? a ) = 18 因此有 b ?G c N ( a ?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