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飛紅滴翠記黃山》第一課時金壇市第二中學盧菊芳教學目標1.能抓住景物特點,根據(jù)寫作角度的變化,有序介紹黃山的景色。2.根據(jù)文章有關介紹,歸納黃山之美形成的獨特原因。3.根據(jù)提供的圖片,展開想像,為黃山奇石命名并從中體會人類的審美力。教學過程導入在長江之濱,聳立著一座堪稱人間仙境的名山
2024-12-13 03:40
【摘要】《飛紅滴翠記黃山》教學案主備:余志軍參備成員:陳志君陳東海蔡靜芬李元春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了解解說詞的一般寫法。2.掌握課文中使用的多種表達方式。3.學習變換角度從多方面描寫景物的方法。過程與方法1.以課文為例熟悉解說詞的一般寫法,學習對景物進行解說。2.從黃山的自然景觀中認識大自然
2024-12-13 09:39
【摘要】《飛紅滴翠記黃山》說課稿適用年級:蘇教版九年級上適用單元:第一單元作者姓名:趙新革各位專家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要說課的題目是《飛紅滴翠記黃山》。我準備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等幾個方面來說:(一)說教材教材簡析:本單元的中心內容是“自然山川”,著重領略和要求掌握的語文學習方法是“吟哦諷誦”,要求學生能通過吟誦去體會
2024-12-16 21:28
【摘要】第三課飛紅滴翠記黃山一、給加點的字注音:地殼.()稠.密()虬.枝()鰲.魚()二、根據(jù)拼音寫漢字:高qiao_xi__牛jiao_潔溫xin__三、找出下列四字短語中的錯別字并訂正:千峰競秀萬壑藏云郁郁匆匆飛紅滴翠懸涯峭壁登峰造急連綿不斷五光十色
2024-11-23 18:02
【摘要】飛紅滴翠記黃山....\..\..\\3、飛紅滴翠記黃山\視頻\如畫江山:黃山秋冬.wmv曙光雙語李春龍柯藍解說詞1自由變換角度全景特寫仰視俯視2著眼解釋畫面不宜太多發(fā)揮3口語化,使觀眾一聽就懂與游記的不同1著眼解釋畫面作者隱去
2024-12-16 12:33
【摘要】成功之處:本文在教學過程中先從讓學生熟悉解說詞的一般寫法人手,學習對景物或事物進行解說。結合課后練習,讓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適當?shù)膶σ呻y問題給予點撥。重點解決課文整體組合上的三條線索和課文中描述角度的轉換。不足之處:1、學生知識面狹窄,師生不能很好形成共鳴。2、注意知識點與畫面的結合。教學反思邱祝良
2024-11-28 00:38
【摘要】《飛紅滴翠記黃山》導學案學習目標:1、體會黃山雄奇壯麗景色呈現(xiàn)出來的美,提高學生品鑒自然美的能力。2、理清作者的思路,體會文中作者的感情脈絡。3、學習變換角度從多方面描寫景物的方法。學習重點:1、理清作者的思路,體會文中作者的感情脈絡。2、學習變換角度從多方面描寫景物的方法。學習難點:體會黃山雄奇壯麗景色呈現(xiàn)出來的
【摘要】柯藍蜚聲中外的旅游勝地黃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南北約40公里,東西約30公里,全山面積大約1200平方公里,號稱五百里黃山。屬黃山市管轄。傳說是中華祖先——軒轅黃帝修身煉丹而飄然成仙的地方。黃山千峰競秀,萬壑崢嶸。有名可指的就有72山峰,其中“蓮花”、“光明頂”、“天都”三大主峰,均在海拔1800米以上,拔
【摘要】本文格式為Word版,下載可任意編輯 飛紅滴翠記黃山朗讀|飛紅滴翠記黃山課文原文 飛紅滴翠記黃山 柯藍 說起黃山,人們很容易想起徐霞客對黃山的贊譽: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黃山是長...
2025-04-15 04:13
【摘要】飛紅滴翠記黃山柯藍苗雪鳳飛紅——黃山日出;滴翠——青山蒼松黃山二湖、三瀑、十六泉、二十四溪、七十二峰相映爭輝,尤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黃山四絕稱著于世。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曾兩游黃山,留下“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贊譽。一、介紹作者:本文
2024-11-20 02:34
【摘要】飛紅滴翠記黃山柯藍飛紅——黃山日出;滴翠——青山蒼松黃山二湖、三瀑、十六泉、二十四溪、七十二峰相映爭輝,尤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黃山四絕稱著于世。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曾兩游黃山,留下“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贊譽。一、介紹作者:本文是一篇解說詞
2024-12-02 13:19
【摘要】柯藍黃山風景區(qū)被譽為國之瑰寶、世界奇觀,已成為中華民族壯麗山河的象征。集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恒山之煙云、廬山
2024-08-17 23:25
2024-11-18 12:48
【摘要】飛紅滴翠記黃山(柯藍)常州市新北區(qū)羅溪中學謝智華1請同學們花5分鐘時間,運用我們曾學過的讀書方法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介紹了黃山的哪些內容?找出課文在介紹自然景觀時,選材組材上和前面兩課最大的不同。
2024-08-17 09:23
【摘要】柯藍展示平臺一:什么是解說詞?其特點是什么?解說詞是借助于電視鏡頭展示畫面來介紹自然風光的。所以第一,它能自由地變換角度來表現(xiàn),或環(huán)景、全景、或中近景、特寫,或俯視,或仰視;第二,它要配合畫面,要著眼于解釋畫面,講出畫面中不為人注意或隱含的東西,不宜過分發(fā)揮;第三,它應該口語化,要使觀眾一聽就懂。思考文中“記”了黃山哪些方
2024-11-29 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