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5.《論語》十則孔廟孔陵山東曲阜“三孔”孔府七年級學過的《論語》,你還記得多少,請嘗試背誦出來。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名丘,字仲尼。魯
2024-11-25 10:20
【摘要】《〈論語〉十則》鞏固練習題及答案一孔子名____,字_____,_____時期的魯國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_____家,____家,是____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二《論語》是___家學派經典著作之一,內容是記錄_____及其門徒的____,與_____,_____,_____合稱“四書”.三按原文填空:
2024-12-06 03:09
【摘要】7C中小學課件?一、學習目標?1.認讀字詞;?2.理解各則語錄;?3.整理、積累語言材料。?4.學習和繼承中國古代先進的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初步了解中國古代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和輝煌成就。7C中小學課件相傳孔子出生地----山東曲阜尼山全貌7C中小學課件孔府孔子嫡系子孫居住地山東曲阜“
2024-12-20 17:22
【摘要】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4、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5、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
2025-06-22 01:32
【摘要】第七單元25.《論語》十則一二三一、字音字形1.識記生難字?。?)弘.毅()韶.()沂.()舞雩.()喟.然()2.讀準多音字(1)論.語:其他讀音:組詞:
2025-06-24 06:17
2025-06-26 20:32
【摘要】22.《論語十則》第二課時一、新課引入同學們,誒大家齊聲背誦《論語十則》。好,我們繼續(xù)學習這篇課文。譯文:孔子說:“軍隊可以被奪去主帥,普通人卻不可迫使他改變志向?!?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避婈犉胀ㄈ似仁垢淖冎?/span>
2025-06-26 18:51
【摘要】?一、學習目標?1.認讀字詞;?2.理解各則語錄;?3.整理、積累語言材料。?4.學習和繼承中國古代先進的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初步了解中國古代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和輝煌成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2024-11-25 16:02
【摘要】第二部分古詩文閱讀專題一文言文閱讀二十七、《論語》十則知識梳理第一則曾參說自己每天要從三個方面反省自己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1)吾日三省吾身日[F]:?。海?/span>
2024-11-26 16:57
【摘要】7C中小學課件21.《論語》六則7C中小學課件?生難字。不亦說.乎(yuè)不慍.(yùn)罔.(wǎng)不惑.(huò)殆.(dài)逾.矩(yú)?重點詞語理解。①學而
2024-12-15 23:25
【摘要】《論語十則》教案教學目標:理解各則語錄;整理、積累語言材料。教學重點: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以養(yǎng)成語感。教學難點:讀懂《論語》,掌握其中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tài)度,并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深入感受《論語》精髓。教學時數:三課時
2024-12-16 11:48
【摘要】22.《論語十則》第一課時一、新課引入同學們,你們讀過《論語》這部書嗎?《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共二十篇,是儒家經典乊一,也是我國第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南宋時,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乊一,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宋朝宰相趙普曾贊頌說“半部《論語
【摘要】《論語》六則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chuàng)始者。杏壇《論語》的體裁:語錄體它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是儒家的學術經典。《論語》中有很多內容是關于學習和個人修養(yǎng)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024-12-16 08:13
【摘要】新課導入孔子的思想是什么?為什么這么受世人推崇呢?22《論語》十則;了解《論語》及孔子的有關知識。(重點);了解語錄體文章的特點。(難點),提高道德修養(yǎng)。(重點)學習目標《論語》是孔子弟子和再傳弟子根據孔子及其弟子的日
2025-06-20 01:06
【摘要】《論語》十則YW·九年級上冊,正確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格言、警句并學會運用。“仁”的含義。學習目標孔府孔子像新課導入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先后編修、刪訂《詩》《書》《春秋》等經典,為傳
2025-06-17 2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