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傊?對比研究中常見的“原子主義”即就個別現(xiàn)象,脫離系統(tǒng)的作法應該改變。所以“參數(shù)設定”是一項重要的研究工作,它可使英漢對比研究跟語言普遍現(xiàn)象。目前大多數(shù)人的做法是“從外到里”。在《中國文法要略》中的“表達論”部分就是從范禱出發(fā)的,可以說是“從里到外”的做法。這樣才有可能進行微觀或宏觀的對比研究,對其共性和變異作出描寫和解釋。對比研究除了應該對對比雙方的語言有科學的認識。此外,對某一專題的系列研究不多,往往淺嘗輒止,十分可惜。這尤其反映在術(shù)語使用上的混亂,如主語、主題和主位的使用不當,缺乏語義系統(tǒng)的觀念,等等。這跟研究者對這一理論不熟悉有關(guān),并不說明形式主義不能用于對比研究。英漢對比研究自然也應該在上述語言學理論背景的基礎上進行。從目前發(fā)展的趨勢來看功能主義者結(jié)合語用、篇章結(jié)構(gòu)和認知進行研究,受到了人們的重視,也比較容易接受。形式主義者注重語言的心理方面,采用假設和演繹法,并用數(shù)學和邏輯的手段描寫和解釋語言結(jié)構(gòu),強調(diào)語言的共性。的生成語法為代表,功能主義可以以英國的但總的說來,當前國際語言學界主要有兩大潮流,一是形式主義,一是功能主義。為了進一步深化英漢對比研究,我認為有必要對當前國際上語言學理論和方法的現(xiàn)狀與動向作些探討,根據(jù)國內(nèi)學界的現(xiàn)實進一步發(fā)展英漢對比研究。從數(shù)量上看不算太少,而且有逐漸增加的趨勢,這是可喜的。對英國人來說,rabbit的形象亦不美。也有差的一面,如“狡兔三窟、兔子尾巴長不了”。在英語中,a lion亦用來指“名流、社交場合的寵兒”。(獅)百獸之王獅子在中西方文化中有一點是相通的,即“勇猛”,借此喻人時,漢語有“勇猛如獅”之說。但英語用bear指人時,則為a badtempered or badmannered person(粗鄙之人、魯莽之人)。指人時常有“熊樣”之說。英語同漢語在這一點上有相通之處:an ass意為a foolish person(傻瓜),同義語還有donkey,但常用來指小孩。作為俚語,英語的rat指人時喻意與漢語稍有出入,但也含貶義:a rat即a person who behaves selfishly(自私的人)或a person who is disloyal(不忠的人)。注意,最后一喻意似乎未進入漢語。英國人也給pig以丑惡的形象。(豬)pig所受待遇可謂最糟,人們總是一邊吃豬肉(pork),一邊又對豬惡語相加。在漢語里,盡管狗在某些地方也為寵物,但“狗”的形象總是不雅,因而用來指人時多含貶義。如:dog eat dog(注意eat為原形),意指“人們自相殘害”。)又如:a gay dog(快活的人、好玩的人)。(狗)在英語中dog的形象一般不差,常可泛指“個人”。cat在西方是人們寵愛之物(pet),但令人奇怪的是,在英語俚語中,cat的含義為a spiteful or unpleasant woman(心地惡毒或令人討厭的女人)。參考文獻:[1]HORNBY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2] [J].UsChina Foreign Language,2005(1):3337.[3] 中國社會科學院 [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4] [M]//:中國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6.[5] GU munication[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6]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1.[7] [A].外語與文化研究[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8] [M].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貓)俗話說“貓有九命”,這是漢語的說法。在這些有關(guān)動物的詞語中,中國文化側(cè)重品德和人格意義,注重他們的內(nèi)在特征,而西方文化側(cè)重外在形象和體征意義,注重他們的外在特征,因而產(chǎn)生了這些詞語文化方面的差別。例如: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a dog in the manger——占著茅坑不拉屎a catanddog life——經(jīng)常吵架的生活rain cats and dogs——傾盆大雨money will make the mare to go——有錢能使鬼推磨三、動物詞語體現(xiàn)的文化特征本研究中涉及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十二生肖動物鼠、牛、虎、兔、蛇、龍、馬、羊、猴、雞、狗、豬以及貓、狼、獅子、魚、蜜蜂、鳥、蝙蝠等31種動物形成的各種詞語,包括成語、習俗語、俚語、格言。漢語里有很多有動物名稱的詞語,英語里不能用具有動物名稱的詞語表達。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某些 動物詞語在另一種 語言里根本找不到對應的動物名稱去表達,這些詞語不能盲目的直譯和套用。Lead a dog’s life——過著牛馬般的生活have /hold a wolf by the ears——騎虎難下a fly in the ointment——一只老鼠害了一鍋湯 ike acat on hot bricks——熱鍋上的螞蟻 like a drowned rat——落湯雞 beat the dog before the lion——殺雞儆猴donkey’s years——猴年馬月[8](5759)牛飲——drink like a fish 吹?!猼alk horse 害群之馬——black sheep 對牛彈琴——cast/ throw pearl before swine 一丘之貉——birds of the same feather(三)英漢 語言中 動物詞語語義表達的非對等性一種 語言中有關(guān)動物的習俗語、成語、諺語表達某一語義時,在另一種 語言里這些動物名稱則完全消失,不借助任何動物名稱。[1]207217而漢語里“蝙蝠”具有褒義色彩,象征幸福、好運、富裕,因為它和“?!敝C音。而漢語里它是不祥之鳥,倒霉、厄運的象征,漢語用“猴”象征聰明、機靈。但兩種 語言在表達同一語義都借助了動物名稱,因而在表達形式上是部分對等的。(二)英漢 語言中 動物詞語語義表達的部分對等性所謂 動物詞語的語義表達部分對等性,是指在表達同一語義時,不同 語言在使用動物名稱會不盡相同。又例如:“a fish in troubled water(渾水摸魚)”,“as timid as a mouse(膽小如鼠)”,“as 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樣忙碌)”[6]161162,“as strong as a horse(人強馬壯)”,“wolf down(狼吞虎咽)”,“a case of dog eat dog(狗咬狗)”等。漢語中有“犬馬、駑馬、響馬、馬賊、探馬、馬前卒、老馬識途”等。中西方文化中對于“猴、蛇、狐貍、狼”等動物都有相同的態(tài)度,因而他們在兩種 語言中表達著大致相同的意義。又例如:“a dark horse(黑馬)”,“an ugly duck(丑小鴨)”,“bull market(牛市)”等。例如,漢語中有“紙老虎”之說,英語中有“a paper tiger”。又如“as slippery as an eel(像泥鰍一樣圓滑)”。(一)英漢 語言中有關(guān) 動物詞語的語義完全對等性不同國家和民族,雖然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不同,但由于某些動物的共同體形特征、生活特征或行為習性,人們在表達某一語義時,兩種 語言會借用同一動物名稱。[3]391而西方文化中,狗是人們的寵物,人們對狗充滿了愛憐、褒揚之詞,如:“a lucky dog(幸運的人)”、“a clever dog(聰明的人)”、“l(fā)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愛吾及犬)”。所以西方人在看到中國人如此鐘愛雕刻有龍的東西時會表示詫異。如:“潛龍”、“臥龍”、“龍鳳呈祥”、“臥虎藏龍”、“望子成龍”等,中國人常以龍的傳人、巨龍自稱?!褒垼╠ragon)”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和豐富的文化傳承。例如在對待“雞(chick)”、“魚(fish)”、“蝙蝠(bat)”等詞語方面,由于這些動物名稱發(fā)音同“吉(luck)”、“余(abundance)”、“福(happiness)”,因而深受中國人的青睞,被賦予褒義色彩。對待另外一些動物,不同民族由于其生活習慣、民族心理、意識形態(tài)及文化價值觀的差異,產(chǎn)生截然不同的情感態(tài)度。漢語中有“像小綿羊一樣溫和、乖巧”,英語中有“as gentle as a lamb / as meek as a sheep”。對待某些動物,由于各民族呈現(xiàn)大致相同或完全相同的態(tài)度,體現(xiàn)在這些詞語上,它們表達相同的 語言意義。[1]260根據(jù)“蜜蜂(bee)”、“豬(pig)”、“猴(monkey)”等的生活規(guī)律和生理特點,英漢 語言中都有“忙碌”、“懶惰”、“精明、淘氣”等語義。另外蛇能分泌毒液,隱匿于草叢中,因而有“陰險、狠毒”的聯(lián)想意義,英語中有“a snake in the grass”,比喻偽裝成朋友的陰險之人。(一)根據(jù)形體、生活習性特征表達的語義英漢 語言都有根據(jù)動物的形體生理特點及生活習性所形成的詞語。筆者以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的十二生肖動物為切入點,通過查閱詞典、文獻資料等,搜集整理了大量含有動物名稱的相關(guān)詞語,在進一步分析對比的基礎上,探討這些詞語所表達的各種意義,進而挖掘它們隱含的文化內(nèi)涵。動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類生活中密切相關(guān)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在前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十二生肖動物及其它 動物詞語研究的基礎上,主要對漢語和英語 語言中有關(guān)動物的成語、習俗語和諺語進行對比分析,從有關(guān) 動物詞語的字面意義出發(fā),探討挖掘他們的比喻意義、聯(lián)想意義,尋找出英漢 語言中 動物詞語的共同點和差異,揭示兩種 語言中 動物詞語在語義表達上的主要特點。通過以上研究,有助于更深刻的了解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這些動物代表的形象及比喻和象征意義的差異,找到產(chǎn)生這些語言差異的文化根源,避免語言交流的障礙和誤解。就英漢語言中這些動物所代表的語義進行了對比和分析,通過對這些詞語的比喻、聯(lián)想、象征意義的探討,挖掘了它們深層次的文化內(nèi)涵。例如:拍馬屁——lick sb’s boots蜻蜓點水——scratch the surface黔驢技窮——at one’s wit’s / at the end of one’s rope 馬到成功——immediate suc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