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耀基《東亞經濟發(fā)展的一個文化詮釋》,《信報財經月刊》1987年第11期。阿瑟孫培均主編《中印經濟發(fā)展比較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世界銀行《東亞的奇跡》,北京:中國財政金融出版社,1995年。Ohlin, B.,“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Rodrik, D., “The New Global Economy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Making Openness Work”, Washington .: Overseas Development Council,1999.Solow, Robert M.., Growth Theory: An Expo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The 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1994),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Wade, Robert,“Governing the Market: 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Industrializa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Weber,Max,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London: Harper, 1991。Ito, Takatoshi, Japa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Idiosyncratic or Universal?, Justin Yifu Lin, ed. Contemporary Economic Issues: Regional Experience and System Reform,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Inc., 1998, pp. 1837.James, William E.,Seiji Naya and Gerald M. Meier,“Asian Development: Economic Success and Policy Lessons”, San Francisco: ICS Press, 1987.Johnson, C. ,MITI and the Japanese Miracl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Harrold, Roy F.,“An Essay in Dynamic Theory”, Economic Journal, 1939。Domar, Evsey,“Capital Expansion, Rate of Growth, and Employment”, Econometrica, 1946。參考文獻Amsden, Alice H.,“Asia39。把這種道路總結為比較優(yōu)勢戰(zhàn)略,有助于我們準確地理解這種成功經驗,從而更好地理解實行趕超戰(zhàn)略之所以失敗的原因。而這種發(fā)展道路是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實現經濟成功的核心所在。即使臺灣將來像日本經濟增長那樣,由于縮小與發(fā)達國家技術差距的高速度增長期,轉向技術趨于成熟的慢速增長期,從而泡沫經濟破滅,也不至于立即轉變?yōu)樨泿盼C和支付危機,像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那樣,立即發(fā)生大崩潰。正是因為如此,盡管臺灣經濟也有泡沫的跡象, 根據美林證券臺灣分公司的估計,臺灣銀行貸款的40%被用于房地產投資,與發(fā)生金融危機的東南亞經濟不相上下;全部金融貸款中有2/3是以土地作抵押的,這個比例是日本的2倍。其結果反而是臺灣產業(yè)的利潤率高,企業(yè)資金雄厚,經濟內部積累能力強、速度快,新的投資項目規(guī)模一般不超出島內資本市場所能動員的資金規(guī)模,因而外債很少。自那以后,這一特點幾乎是有增無減。韓國政府大力發(fā)展資本密集型產業(yè),扶持超大規(guī)模的企業(yè)集團。在70年代以前,都曾以勞動密集型產業(yè)為主,發(fā)揮了資源比較優(yōu)勢。比較臺灣和韓國的發(fā)展模式和經驗最為典型。而韓國的情形則是,政府著眼于扶持超大型企業(yè)集團,在產業(yè)政策的引導下無限制地對這些企業(yè)集團貸款,形成很高的資產負債率。在泡沫經濟條件下,資產膨脹使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提高了貸款能力,從而進一步向泡沫產業(yè)如不動產業(yè)大舉投資。銀行監(jiān)管不力,在韓國和日本最為典型。然而,這些經濟也并不是同等程度地遵循比較優(yōu)勢原則,同時,即使就同一個國家和地區(qū)來講,也并不是在每個發(fā)展階段上同等程度地遵循比較優(yōu)勢原則。對于任何一種經濟發(fā)展方式來說,金融風險事實上都是存在的,因此,嚴格的銀行監(jiān)管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在了解到比較優(yōu)勢戰(zhàn)略并不必然導致金融危機,也不會加大發(fā)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相反在某種程度上具有防范和抵御金融危機的作用的同時,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發(fā)生也為我們關于比較優(yōu)勢戰(zhàn)略和東亞奇跡的討論,提供了兩點經驗。產業(yè)的競爭能力強獲利能力高,即使向銀行借款來發(fā)展,也不致于形成大量的呆賬、壞賬。第三,從泡沫經濟轉化為銀行危機,以及銀行危機轉化為貨幣危機這兩個形成金融危機的關鍵轉化來看,如果能加強銀行監(jiān)管,減少銀行資金流入房地產和股票市場,那么即使泡沫破滅也不致于出現銀行危機和貨幣危機等。其次,從泡沫經濟的破滅來看,比較優(yōu)勢戰(zhàn)略并不必然帶來這種破滅。首先,泡沫經濟的產生是任何經濟快速增長時都可能發(fā)生的事情。這些國家又在國內金融監(jiān)管制度尚未健全的情況下實行了金融自由化,貨幣可自由兌換、資金自由流動,及固定匯率政策,結果在經濟增長放慢后出現了泡沫經濟破滅,銀行危機、貨幣危機和支付危機一齊并發(fā)的金融風暴。從而大量貸款流入房地產等泡沫經濟領域。此外,銀行將可貸資金投向效益低的行業(yè)和企業(yè),也是普遍的現象。這次受到金融危機沖擊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韓國等國家,恰恰在上述幾個方面都具備了陷入危機的條件。即使泡沫破滅而且出現銀行危機,由于整個經濟仍有競爭力,外貿繼續(xù)增長,貨幣危機和支付危機也不至于出現。另一方面,如果經濟中已存在房地產泡沫和股市泡沫,銀行可貸資金減少,利率上升,投資和消費需求下降,經濟增長減緩,也可能導致前面論述的泡沫經濟的破裂而引發(fā)金融危機。一方面,這種膨脹一旦到了儲蓄者對某一家銀行失去信心,該銀行就會出現擠提而崩潰。導致投資于這類型項目的企業(yè)無力還本付息,國內外的銀行貸款變成呆帳、壞帳。由于這些項目缺乏競爭力,自我積累的能力很低,在用完國有銀行的有限資金后,要繼續(xù)擴張就不得不大量向國外舉債。銀行不良貸款比例過高的第二個原因是政府產業(yè)政策失誤。當中央銀行把有限的外匯耗盡而無力托市時,匯率就會像自由落體一樣直線跌落,從而出現東南亞金融危機中的貨幣危機。例如投機者向國內銀行借本幣,到國際市場上拋售,政府就要用外匯儲備托市。在資本具有很強的流動性的條件下,迅速的資本外流加快了金融體系的崩潰。當經濟增長放慢從而預期發(fā)生變化時,或者一旦遇到某種外生的變化,譬如說政府不再能夠對一系列失敗的投資進行挽救,增長的預期便一下子變得無比悲觀。要出現貨幣和支付危機還要有兩個條件:一是外債的介入,另一是貨幣的可兌換性。一旦經濟增長變緩,經濟泡沫破滅,不良貸款變成壞帳,就會出現銀行危機。所以,在選擇投資方向時,這些金融中介往往不是采取風險中性的態(tài)度,選擇預期收益最大的項目,而是選擇收益最大但風險也最大的項目。如果對以房地產和股票作抵押的貸款沒有限制,或者整個銀行體系的資金可用于房地產和股票抵押貸款的比例沒有限制,或者雖然有所限制卻監(jiān)管不力,在泡沫增長時,投機者有意愿用貸款來進行投機,銀行等金融機構存在著道德風險, 克魯格曼(Krugman,1998)把金融體制中的問題歸結為金融中介機構行為中的道德風險問題(moral hazard),即由于金融機構明確或暗含地受到政府的信用保障,因而缺乏投資者的監(jiān)督。此時,是否形成銀行危機,還要看每一筆貸款中,投機者自有資金的比重,以及整個銀行資產的結構狀況。一旦在泡沫經濟破滅時房地產和股票的價格大幅度跌落,抵押品的價格會跌落到其作為抵押品貸款時價格之下。這種不斷自我加強的漲價預期也會使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大量貸出資金,甚至直接投資于房地產和股票市場。如果用于泡沫經濟的投機資金都是投機者自己的,則這種破滅只會減少投機者個人的財富,不會導致銀行危機。與此同時,房地產供給的增加會使其價格達到高位后迅速跌落的時點很快到來,從而泡沫的破滅成為必然的。從動態(tài)的角度講,價格上漲快時,社會上過多的資金被用于房地產開發(fā)的投機,生產性投資越來越少,生產的競爭力就會降低,經濟增長會停滯。當房地產和股票的價格停止上漲時,就會有人率先拋售,導致價格下跌。從靜態(tài)的角度講,當一個社會可動員的資金達到極限時,房地產和股票的價格就不會繼續(xù)上漲。第一是受一個經濟可以用來投資的資金總量大小的影響。正如經濟泡沫的出現具有普遍性一樣,泡沫的破滅也是必然的。當經濟增長處于上升期時,人們看到股票價格普遍上漲。股票市場泡沫產生的機理與房地產泡沫相似。在經濟增長十分迅速的情況下,人們預期土地價格會不斷上漲,從而大量資金被投入房地產業(yè),以期獲得不斷增加的資本收益,并進一步刺激地產價格上漲。更主要的是,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隨著社會總需求的增長,一種要素的供給彈性越小,其價格的提高越快??傮w來說,亞洲國家和地區(qū)人口密度較大,土地資源相對稀缺。房地產泡沫在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國家和地區(qū)幾乎無所不在。經濟的泡沫狀態(tài)是指一種或幾種資產的價格持續(xù)上漲,并以繼續(xù)漲價的預期吸引人們專門從事買賣活動以牟利,而對這些資產使用本身不再關心(伊特韋爾等,1992年,第306頁)。如果經濟活動是健康的,投資可以依賴于生產增加得到償還,跨國的資金流動不致釀成災難性的金融危機。資金向回報率高的領域流動,本是天經地義的規(guī)律。讓我們先從金融危機產生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