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s. Cline, ., 1997. Trade and Wage Inequality. Washington, .: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 1984. Exports of Manufacture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Washington, .: Brookings Institution. Evans, P., 1995. Embedded Autonomy: States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Gerschenkron, A., 1962. 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Krugman, P. 1995. Technology, Trade and Factor Prices. NBER Working Paper No. 5355. Cambridge, MA: NBER. Maddison, A., 1995. Monitoring the World Economy, 18201992. OECD. Pritchett, L., 1997. Divergence, Big Tim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1(3, Summer): 317. Radelet, S. and J. Sachs, 1999. What Have We Learned So Far from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SSA meetings in New York. Robinson, M., and G. White (eds.), 1998. The Democratic Developmental State: Politics and Institutional Desig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drik, D., 1998. Who Needs CapitalAccount Convertibility?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 207, International Finance Section,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May): 5565. , 1997. Has Globalization Gone Too Far? Washington, .: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Shapiro, H., and L. Taylor, 1990. The State and Industrial Strategy, World Development, 18(6), 86178. Stiglitz, ., 1994. Whither Socialis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 1996. Some Lessons form the East Asian Miracle, 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August, 11(2): 15177. , 1998. Must Financial Crises Be This Frequent and This Painful? McKay Lecture, Pittsburgh, Pennsylvania, September 23. , 1999. Two Principles for the Next Round。 41 參見Stiglitz(1999). 參考文獻 汪暉,1998,〈當代中國的思想狀況與現(xiàn)代性問題〉,刊于《文藝爭鳴》。 37 如Evans(1995)討論發(fā)展取向國家,如何能對社會同時保持密切合作關(guān)系,而又維持其相對自主性;如Robinson and White(1998)就針對以往發(fā)展取向國家必然不民主的說法,而提出民主的發(fā)展取向國家(democratic developmental state)的論述。 34 依據(jù)Pritchett(1997: Table 2),最富與最貧的國家的人均所得之比例,而先進國之平均與所有其它國家平均人均所得之比。 29 參見注18。 25 參見Rodrik(1997)。 21 參見Economist (April 15, 2000, p. 2930). 文中引用民意調(diào)查顯示,61%美國人贊同全球化,但是更多人同時認為美國的貿(mào)易政策太忽視美國勞動者的利益,并贊同貿(mào)易條款加入勞動與環(huán)保標準。 9 一些新興國顯然學了先進國的榜樣,開始大量利用這工具,以致在反傾銷案數(shù)目上漸趕上先進國,參見World Bank(2000: 60). 10 參見Economist, Oct. 18, 1997, 及World Bank(2000). 11 參見Baker et al. 1998, Table 2, . 12 World Bank (2000: 269). 13 World Bank (2000: 5). 14 參見Economist, Oct. 18, 1997。參見陳添枝(1999)表1與表4. 6 Williamson(1994: 2628)列出了這個共識的清單??深A期的,落后國家的政府都反對這樣的條款,參見Amsden(1999)。 2 GATT/WTO縮寫分別代表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與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但在目前的國際情況下,后進國也只能自救,此即是本文的出發(fā)點。東亞發(fā)展取向國家在高度的危機感促使下,積極主導產(chǎn)業(yè)發(fā)展策略,一方面藉由參與國際市場來發(fā)展生產(chǎn)力學習技術(shù),另一方面則以產(chǎn)業(yè)政策推動產(chǎn)業(yè)升級與深化。而要能夠做到此目標,就一方面需要上述的發(fā)展取向國家的主導角色,另一方面也需要國際市場上的空間。 同時,后進國要追趕先進國,必須以民族國家為單位,用產(chǎn)業(yè)政策等工具,來策劃產(chǎn)業(yè)發(fā)展策略,以補貼與獎懲并用的方式培植幼稚工業(yè),扶植本地企業(yè)、盡快學習先進技術(shù),如此才有可能在競爭日益激烈、先進后進差距日益擴大的情況下,不單在國際市場上爭得一席之地,并且在國際分工的階梯上逐步晉級,轉(zhuǎn)換并提升本國的比較利益,如此才可能使經(jīng)濟持續(xù)發(fā)展、生產(chǎn)力得以進步。在新自由派影響下,社會福利日益縮減,更無助于減緩社會緊張。而于1995年成立的世貿(mào)組織,也是這個烏拉圭回合的決議。 到了1970年代,歐美國家中推崇自由市場的新自由派興起,到處推行自由化、私有化的政策。而東亞在發(fā)展過程中,對外來投資的依賴極為有限。后進國在戰(zhàn)后經(jīng)濟發(fā)展的成果整體而言并不好,人均所得平均年成長率,非洲為零、拉丁美洲低于2%,東歐在開放之后不斷倒退,至今尚為回復到原先水準,只有東亞接近6%,是唯一成長率超過先進國的地區(qū),也就是唯一縮短了與先進國距離的地方,亦即除了東亞之外,富者益富貧者益貧,而同時東亞卻是貿(mào)易依存度特別高的地區(qū)。不過這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的制度與規(guī)則,仍是由民族國家間經(jīng)由談判與角力來決定,國家在國界內(nèi)的各種政策也具關(guān)鍵性作用,有很多因素會影響甚或打斷這所謂全球化的趨勢。 4. 結(jié)語 由上述對現(xiàn)今全球化趨勢變化的檢視,我們發(fā)現(xiàn)在貿(mào)易、投資等各個方面,全球整合的程度在戰(zhàn)后確實在增長,增加的速度卻有相當差異。 不過近日來有些先進國的進步人士,藉由經(jīng)濟發(fā)展對環(huán)境的破壞來反對發(fā)展主義,提倡反發(fā)展主義(antidevelopmentalism),這實在是個錯置的說法。 在更激烈的競爭環(huán)境下,國家角色在全球化下并未消失,只是環(huán)境不同,作法必須改變,而且對于國家角色的挑戰(zhàn)與要求,可說是更高了。世貿(mào)雖是先進國打開市場的制度設(shè)計,但弱小的后進國還是發(fā)現(xiàn)它優(yōu)于美國的獨裁,或許甚至如中印等大國也是有此考量。如果世貿(mào)組織真的在歐美國家的推動下,通過了加入勞動與環(huán)保標準,則顯然會對后進國的工業(yè)化更是一大打擊。 而東亞能夠采取這種策略,當然部分是因為在1980年代之前,東亞發(fā)展出口替代時,歐美尤其是東亞的主要市場─美國是比較開放的,那時美國尚不覺得受到后進國的威脅,因此東亞既能保護國內(nèi)市場,又可以進入美國市場。 同時,東亞發(fā)展取向國家能夠成功的執(zhí)行這些發(fā)展政策,是因為其社會中財富分配在啟始階段就相當平均,在發(fā)展過程中成長的果實也能相對的普遍共享。 當然這經(jīng)驗的意涵必須謹慎解釋,東亞只是后進國中的少數(shù),并且多是小國,原本就不可能依賴國內(nèi)市場為基礎(chǔ)來發(fā)展,這經(jīng)驗對中國大陸、印度、印尼及巴西等大型國家的意涵為何,則須再做討論。同時如Amsden(1989)所言,國家對資本的補貼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東亞的特殊之處在于其國家設(shè)法以國際競爭力的表現(xiàn)來規(guī)范資本。在其它地方,拉丁美洲發(fā)展趨勢有相當?shù)钠鸱?,從原先二十世紀初相當接近先進國的水準,至今則已經(jīng)被東亞等國超越。根據(jù)World Bank(2000: 14)在過去三十年來,排在中間三分之一的國家,%%,而最窮的三分之一國家,%%。 新自由派認為依據(jù)比較利益理論,在自由貿(mào)易情況之下,任何后進國都能在國際分工的光譜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生產(chǎn)與貿(mào)易產(chǎn)品,但是問題是后進國各方面條件都比較差,所能找到「適合的」生產(chǎn)活動都會是低附加價值類的,更重要的是比較利益理論并不說明,后進國如何可以在自由貿(mào)易情況下,在比較利益的階梯上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