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同周恩來總理的教導所說,“站穩(wěn)立場、掌握政策、熟悉業(yè)務、嚴守紀律”,練好三項基本功,即:政治思想,語言本身,各種文化知識。如今, “ 外事翻譯 ” 這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已經大大擴展了,一些在校學生、新人譯員或自由職業(yè)者都可能因為種種機緣成為某個國際活動或重要事件的 “ 外事翻譯 ” 。 ?字母附著性語言。這樣的位置有利于譯員聽清楚。只有聽明白了原話,才能進行翻譯。在雙邊會談中,這種翻譯通常采用交替?zhèn)髯g方式?,F(xiàn)在,中國有一批同聲傳譯人員長期為聯(lián)合國等國際機構工作。 1971年,第 26屆聯(lián)合國大會以壓倒多數(shù)通過了 “ 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lián)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并立即將國民黨集團的代表從聯(lián)合國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 ” 的 2758號決議。 1945年,聯(lián)合國成立,規(guī)定漢語、英語、法語、俄語及西班牙語為正式語言和工作語言,后又增加阿拉伯語。 同聲傳譯是口譯中最難的。在這種場合,翻譯必須準確無誤、完整無漏,從政策高度把握分寸。在外事活動中,這種翻譯方式主要用在中、外領導人進行會見、會晤、會談、對話、磋商、談判、交涉及參觀訪問等場合。但更重要的是平時從主管上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提高自己的聽力。對于這些影響收聽的因素,譯員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無能為力的。如:在大型記者招待會上,譯員需要聽明白記者從遠距離提出的問題。譯員有好的聽力,還有需要有良好的收聽條件。 ? ?要成為一個合格的口譯譯員,除具有翻譯的一般素質外,還必須具有一些特別的素質。 外事口譯和外事筆譯的特點 ?外事口譯 ? ? 口譯,又稱口頭傳譯,是現(xiàn)場翻譯。所以,對筆譯要求很高,不僅要求譯文正確、準確、完整、嚴謹,而且要求譯文通順、優(yōu)美。筆譯的成果是書面譯文。作為翻譯,經常要翻譯的尚未正式發(fā)表的講話稿及其他文件,決不應該向外界透露文件內容。有時前臺在與某國談判建交問題,后臺同時在翻譯建交公報,隨時根據前臺的談判情況進行修改,隨時打出清樣交前臺使用。因此譯者一定要嚴肅認真對待每次翻譯。有時則在講話、演講前將稿件譯好,再到現(xiàn)場作口譯。 ?外事翻譯的內容主要是在各種外交、外事場合上口頭和書面的講話和文件。就其工作方式來說,有口頭翻譯(簡稱 “ 口譯 ” , interpretation)和筆頭翻譯(簡稱 “ 筆譯” , translation)之分。( the ?War was fought between Qing Dynasty China and Meiji Japan, primarily over control of Korea. China recognized the total independence of Korea and ceded the Liaodong Peninsula (in the south of the present day Liaoning Province), Taiwan and the Penghu Islands to Japan in perpetuity. ?1901年: 《 辛丑 條約 》 The Xinchou Treaty/The Boxer Treaty/the Treaty of 1901 ?In 1901, the government of Qing Dynasty signed the socalled Boxer Indemnity, a treaty of national betrayal and humiliation, agreeing to pay an indemnity of up to 450 million Liang in silver to eleven imperialist countries altogether. ?外事口譯回顧 ?Before the Western powers, Koo 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