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杜甫詩以律詩見長,《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詩。此詩是作者在代宗大歷。二年九月重陽節(jié)登高時所作。當時杜甫身居夔州,已經(jīng)五十六歲,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憂憤,致使詩人身患重病。重陽登高無心游賞,觸景傷懷,抒發(fā)了自己。句依景抒情,寫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憂國傷時的感情。(是一幅凄涼的秋景圖。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使頓生悲情;接。難酬的感愴自然而生,尤其是“無邊、不盡”,透出其沉郁悲涼,不僅寫出了空間的廣漠,更強調(diào)無處不含悲秋之氣。使悲秋具體而沉痛。對,顯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兩詩均以“秋景”為描寫對象,但景物特點、繪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較大差異。國衰國破可恨白發(fā)增。稱它是唐人七律中,甚至是古今七律中第好詩。和詩人遭遇聯(lián)系起來,感情表露得深沉、曠遠,表現(xiàn)了杜甫高超的藝術(shù)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