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采用最合理的切削用量,減少機動時間。(3)設備數(shù)量多,操作工人多,生產面積大。(4)大批、大量生產采用工序集中和分散l 加工順序的安排第 頁——切削加工工序的安排1)零件分段加工時,應遵循“先粗后精”的加工順序。2)先加工基準表面,后加工其它表面 3)先加工主要表面,后加工次要表面 4)先加工平面,后加工內孔l 加工順序的安排——熱處理工序的安排1)為改善金屬組織和加工性能的熱處理工序 退火、正火和調質等,一般安排在粗加工前后。2)為提高零件硬度和耐磨性的熱處理工序淬火、滲碳淬火等,一般安排在半精加工之后,精加工、光整加工之前。3)時效處理工序 減小或消除工件的內應力 3.輔助工序安排檢驗、去毛刺、清洗、涂防銹油等。l 加工余量的確定一、加工余量的概念二、影響加工余量的因素三、確定加工余量的方法l一、加工余量的概念 1.工序余量相鄰兩工序的工序尺寸之差。是被加工表面在一道工序切除的金屬層厚度。對于對稱表面或回轉體表面,其加工余量是對稱分布的,是雙邊余量。2.加工總余量是毛坯尺寸與零件圖的設計尺寸之差。也稱毛坯余量。第 頁3.基本余量、最大余量、最小余量l工序余量(1)l工序余量(2)l工序余量(3)l工序余量(4)l 影響加工余量的因素1)被加工表面上由前道工序生產的微觀不平度和表面缺陷層深度。2)被加工表面上由前道工序生產的尺寸誤差和幾何形狀誤差。3)前道工序引起的被加工表面的位置誤差。4)本道工序的裝夾誤差。對稱表面或回轉體表面,工序的最小余量: 非對稱表面其加工余量是單邊的:l二、影響加工余量的因素 l三、確定加工余量的方法 1.經驗估計法采用類比法估計確定加工余量的大小。多用于單件小批生產。2.分析計算法以一定的經驗資料和計算公式為依據(jù),對影響加工余量的諸因素進行逐項的分析計算以確定加工余量的大小。僅在貴重材料及某些大批生產和大量生產中采用。3.查表修正法以有關工藝手冊和資料所推薦的加工余量為基礎,結合實際加工情況進行修正以確定加工余量的大小。應用較廣。l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設計 l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確定 工序尺寸:某工序加工應達到的尺寸第 頁一、工藝基準與設計基準重合時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確定二、工藝基準與設計基準不重合時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確定l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確定——工藝基準與設計基準重合確定工序尺寸,必須確定零件各工序的基本余量——常用查表法。由最后一道工序開始向前推算。l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確定——工藝基準與設計基準重合確定工序尺寸,必須確定零件各工序的基本余量——常用查表法。由最后一道工序開始向前推算。l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確定——工藝基準與設計基準不重合1.工藝尺寸鏈及其極值解法2.用尺寸鏈計算工藝尺寸(1)定位基準與設計基準不重合的尺寸換算(2)測量基準與設計基準不重合的尺寸換算(3)工序基準是尚待繼續(xù)加工的表面(4)孔系坐標(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計算l 工藝尺寸鏈及其極值解法 在工藝附圖或工藝規(guī)程中所給出的尺寸稱為。 在機械制造中稱這種相互聯(lián)系且按一定順序排列的封閉尺寸組合為尺寸鏈。第 頁 工藝尺寸所組成的尺寸稱為工藝尺寸鏈。 封閉性。 極值法、概率法。l 工藝尺寸鏈的組成 :在加工過程中直接保證的尺寸,用表示。:在加工過程中間接得到的尺寸,用表示。:當某組成環(huán)增大(其它組成環(huán)保持不變),封閉環(huán)也隨之增大,則該組成環(huán)稱為增環(huán)。用 表示。:當某組成環(huán)增大(其它組成環(huán)保持不變),封閉環(huán)反而減小,則該組成環(huán)稱為減環(huán)。用表示。l 用尺寸鏈計算工藝尺寸1.定位基準與設計基準不重合的尺寸換算 2.測量基準與設計基準不重合的尺寸換算 3.工序基準是尚待繼續(xù)加工的表面 4.孔系坐標(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計算l 工藝裝備的選擇 l 機床的選擇選用機床應與所加工的零件相適應。l 工藝裝備的選擇 1.夾具的選擇第 頁大批量生產的情況下,應廣泛使用專用夾具。2.刀具的選擇取決于所確定的加工方法、工件材料、所要求的加工精度、生產率和經濟性、機床類型等。3.量具的選擇根據(jù)檢驗要求的準確度和生產類型來決定。l 模具的制造精度 l 概述l 影響模具精度的主要因素有: l 1)、制件的精度l 2)、模具加工技術手段水平l 3)、模具鉗工裝配水平l 4)、模具制造的生產方式和管理方式 l l l 1)加工原理誤差 l 2)調整誤差 l 3)機床誤差l 4)夾具制造誤差與磨損 l 5)刀具的制造誤差與磨損l l 1)系統(tǒng)剛度對加工精度的影響l 2)減小工藝系統(tǒng)受力變形對加工精度影響的措施 l l 1)工件熱變形對加工精度的影響 l 2)刀具熱變形對加工精度的影響第 頁l 3)機床熱變形對加工精度的影響 l l 1)誤差預防技術指減小原始誤差或減少原始誤差的影響。l 2)誤差補償技術指在現(xiàn)存的原始誤差條件下,通過分析、測量進行而建立數(shù)學模型。l l l 機械加工的表面質量也稱表面完整性,它包括表面的幾何特征和表面層的力學物理性能兩方面內容。l 1)表面的幾何特征 l 2)表面層的力學物理性能l l l 1)切削加工后的表面粗糙度 l 2)磨削加工后的表面粗糙度l l 1)加工表面的冷作硬化 l 2)表層金屬的金相組織的變化 l 3)表層金屬的殘余應力 l 4)表面強化工藝第五篇:《模具制造工藝學》教學大綱《模具制造工藝學》課程教學大綱課程編號: E0315933 學時數(shù):56 學分數(shù): 適用專業(y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模具方向)先修課程:《機械制造基礎》、《機械設計》、《認識實習》考核方式:平時成績(作業(yè)與課堂提問、考勤)占30%,期末考試占70%。一、課程的性質和任務性質:本課程是“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yè)的主要專業(yè)課之一。其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模具設計與制造的工藝知識,提高學生模具設計的綜合水平,培養(yǎng)學生具有從事模具制造工藝技術工作的能力和組織模具生產管理的能力。任務:(1)具有合理地確定模具加工工藝方案和保證模具經濟技術指標的能力;(2)能根據(jù)具體的生產技術條件,設計相應合理的模具;(3)具有編制模具零件工藝規(guī)程的能力;(4)具有應用基礎理論分析和處理模具生產技術問題的能力;(5)具有一定生產技術管理知識和工程意識二、教學內容與要求(一)理論教學(學時:50) 概論(6學時)(6學時)教學內容(1)模具技術的發(fā)展,模具工業(yè)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2)我國模具工業(yè)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3)模具制造的基本要求與特點,模具制造的工藝路線(4)模具的主要加工方法(5)本課程的性質、任務和要求 教學要求(1)熟悉模具制造的要求、特點、過程和方法,(2)了解模具工業(yè)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模具的機械加工(16學時)教學內容(1)一般機械加工(2)模具的仿形加工(3)模具的精密加工(4)數(shù)控機床加工(5)模具CAD/CAM 教學要求(1)掌握銑削加工和磨削加工的范圍和精度,仿形加工工藝,坐標鏜床加工工藝,坐標磨床加工的基本方法,成形磨削工藝尺寸換算的方法,數(shù)控機床的基本工作原理,數(shù)控程序編制的一般步驟和方法數(shù)控銑床加工程序的編制。(2)熟悉車削加工的范圍,雕刻加工的范圍及原理,坐標鏜床光學測量系統(tǒng)的原理,坐標磨床加工的運動和加工精度,成形磨削的方法,數(shù)控機床的應用和特點,程序的一般結構及數(shù)控機床的坐標系,CAD/CAM系統(tǒng)的組成;(3)了解刨削和插削加工范圍和精度,仿形加工工作原理,坐標鏜床加工的結構組成,成形磨床的結構組成,數(shù)控機床的分類,CAD/CAM系統(tǒng)的應用; 模具的特種加工(16學時)教學內容(1)電火花成形加工(2)電火花線切割加工(3)電化學加工(4)超聲波加工與激光加工 教學要求(1)掌握電火花成形加工基本原理及特點,對脈沖電源的要求,工具電極的設計與制造方法,電極設計和制造的方法,電火花線切割加工原理和特點,3B格式程序的編制方法,電化學加工的過程,電解加工的基本原理與特點,電鑄成型的基本原理及工藝過程,超聲波加工的應用,激光加工的原理與特點超聲波加工的基本原理(2)熟悉影響電火花成形加工精度的主要因素,電火花成形加工設備的構成,穿孔加工工藝特點及基本工藝路線,型腔模電火花加工工藝方法的選擇,型腔模電火花加工工藝,電火花線切割加工設備的構成,電火花線切割加工工藝及應用,電化學加工的分類,電解加工的基本規(guī)律,化學加工的工藝過程(3)了解影響電火花成形加工速度的主要因素。幾種脈沖電源特點和應用,電極夾具及平動頭的結構,電規(guī)準的選擇與轉換,數(shù)字程序控制原理,間隙補償和斜度切割的控制原理,電極反應的原理,電解加工機床的構成,電解磨削的特點及應用,激光加工設備的構成 典型模具制造工藝(12學時)教學內容(1)模架制造(2)冷沖模制造(3)鍛模制造工藝(4)塑料模制造工藝(5)壓鑄模的制造(6)簡易模具制造工藝 教學要求(1)掌握導柱導套及模座的加工工藝分析,凹模型孔加工的一般方法,冷沖模的裝配和調整方法,鍛模制造的程序和工藝過程,塑料模制造型腔的加工的方法,塑料模試模的方法,低熔點合金模具的鑄模工藝(2)熟悉模架的技術要求及裝配工藝,沖裁模制造的技術要求,制造凸、凹模的工藝過程,鍛模的檢驗和維修,塑料模制造技術要求,塑料模的裝配順序和內容,壓鑄模的制造工藝(3)了解凸模表面加工的方法,冷沖模結構的工藝性,鍛模制造的技術要求,塑料模型腔拋光的方法,塑料模維修的內容,壓鑄模的結構(二)實驗(學時:6)6學時(基礎實驗)。詳見“實驗教學大綱”。三、其它隨課程學習進度,布置作業(yè),注重知識、能力、素質的協(xié)調發(fā)展,突出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四、教材和參考資料1.教材:《模具制造工藝》,黃毅宏,李明輝主編,機械工業(yè)出版社,1999 2.參考資料:[1] 《模具制造工藝學》,甄瑞麟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第1 版。湖南工學院機械工程系 執(zhí)筆人 :唐田秋 教研室主任簽字: 系主任簽字:2010年 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