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生命是一個不斷失去的過程,為了不讓它在逝去時了無痕跡,我們努力記住那些歌哭歡笑,事抒情為一體的文體。只有一丈見方的斗室。字熙甫,號震川,昆山人;自幼苦讀,九歲能文,頗具才華;仕途不利,35歲中舉,八試不第;遷居嘉定,收徒講學(xué),尊為先生;花甲及第,授縣令職,頗不得志。博覽群書,散文杰出,上承唐宋,下啟“桐城”;源出《史記》,取法唐宋,樸素簡潔,感情真摯;“明文第一”,“今之歐陽”,《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墻周庭,以當(dāng)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庭。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己對妻子早亡的深深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