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作者事敗入獄、行將。犧牲,依然視死如歸,全然不懼的英雄本色。能詩文,十二歲博極群書,知軍國大事。不久兵敗父死,他同老師陳子龍、岳。人,投太湖吳昜軍繼續(xù)斗爭。失敗后只身流離,后為清兵所捕,慷慨就義,有《夏節(jié)愍集》。和老師陳子龍也都是當時有名的學者和愛國志士。1647年7月兵敗被俘,不屈而死,年僅十七歲。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不懼,體現(xiàn)了以身許國的英雄本色。在抒寫國破家亡之恨的同時,甥的惦念關懷,但大義當先,決無英雄氣短、兒女情長的傷感。第一自然段,點出自己即將赴義,以身殉父而不得報母。種種不幸,抒發(fā)大仇未報,大恩未酬的滿腔遺恨。表達自己以國為先、以氣節(jié)為重的志向??骨宥窢幈徊度氇z后羈押在南京時寫的訣別信。不已的戰(zhàn)斗意志。夏完淳的作品曾編為《玉樊堂集》、《別云間》夏完淳。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xiāng)難。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