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B. 場外交易C. 證券交易所交易 D. 無紙化交易(A)( )A. 在證券市場按市價買回尚未到期的國債B. 分批按比例償還C. 在國債短期日按票面額一次全部還清本息D. 一種短期資金的借貸交易(C )( )A. 設立償還基金償還 B. 當年國債償還額列入當年預算C. “借新還舊”償還 D. 發(fā)行貨幣(B )( )A. 短期國債B. 政府借款C. 發(fā)行時就規(guī)定了票面利率或附有息票的國債D. 內(nèi)債(C ),與認購者直接談判確定發(fā)行條件的推銷機構是( )A. 政府財政部門 B. 中介或代理機構 C. 各個政府部門 D. 企業(yè)(A)( )A. 加強國債管理 B. 完善國債發(fā)行操作C. 嚴格國債發(fā)行審批 D. 增加非債務財政收入(D),國債利率主要是以( )為基礎制定A. 市場利率 B. 銀行利率C. 政府信用 D. 社會資金供求狀況(B),其核心是( )A. 國債發(fā)行的時間 B. 應債主體的選擇 C. 國債發(fā)行的方式 D. 國債發(fā)行的規(guī)模(C)第十三章 國家預算和預算管理體制一、單項選擇題,( )追求選票極大化A. 政府部門 B. 特殊利益集團 C. 投票者 D. 政治家(D ),而不考慮以前的公共收支狀況的預算編制方法是( )A. 單式預算 B. 增量預算 C. 零基預算 D. 復式預算(C ),應由地方政府負責提供的公共產(chǎn)品是( )A. 國防 B. 消防 C. 外交 D. 航空(B ),以下應由地方政府征收的稅種是( )A. 所得稅 B. 財產(chǎn)稅 C. 關稅 D. 增值稅(B)( )A. 1 月 1 日—12 月 31 日 B. 當年 7 月 1 日—次年 6 月 30 日C. 當年 4 月 1 日—次年 3 月 31 日 D. 當年 10 月 1 日—次年 9 月 30 日(D )( )A. 征收個人所得稅 B. 建立社會保障制度C. 消除外部性 D. 控制貨幣供應量(C)( )A. 國際貿(mào)易 B. 市政建設 C. 公共綠地 D. 地方性公共交通(A )8.《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自( )年施行A. 1994 B. 1995 C. 1986 D. 1996(B)9.《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于( )年通過30A. 1994 B. 1995 C. 1986 D. 1996(A)( )和職能機構組成A. 國務院 B. 省政府 C. 各級人民政府 D. 各級人大(C)( )A. 統(tǒng)一領導 B. 分級管理C. 統(tǒng)收統(tǒng)支 D. 統(tǒng)一領導,分級管理(D )( )A. 有形資產(chǎn) B. 無形資產(chǎn)C. 經(jīng)營性國有資產(chǎn) D. 非經(jīng)營性國有資產(chǎn)(C)( )A. 以分稅制為基礎的分級財政體制B. 對地方實行多種形式的財政包干體制C. 高度集中的財政管理體制D. 以中央集權為主,適當下放財權的體制(A )(決)算應由同級( )審查批準A. 人民政府 B. 財政部門 C. 稅務部門 D. 人民代表大會(D )( )A. 預算的內(nèi)容 B. 預算的組織形式 C. 預算的實施過程 D. 預算收支指標(B )( )A. 本級財政部門 B. 上級財政部門 C. 本級人大常委會 D. 上級人大常委會(C)( )A. 1 月 1 日—12 月 31 日 B. 當年 7 月 1 日—次年 6 月 30 日C. 當年 4 月 1 日—次年 3 月 31 日 D. 當年 10 月 1 日—次年 9 月 30 日(A )( )A. 10%—15% B. 5%—10% C. 3%—5% D. 1%—3%(D)( )A.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B. 國務院C. 財政部 D. 中國人民銀行(B)( )A. 財政部 B. 國務院 C. 全國人大常委 D. 全國人大(C)( )A. 信貸資金 B. 集中性資金 C. 單位自有資金 D. 財政性資金(D )( )A. 本級財政部門 B. 本級人大 C. 上級人大 D. 上級財政部門(B )( )A. 財政部門 B. 海關 C. 稅務部門 D. 國庫(D )( )A. 工商銀行 B. 農(nóng)業(yè)銀行 C. 中國銀行 D. 中國人民銀行(D )( )A. 稅務機關 B. 財政部門 C. 海關 D. 人大常委(B )( )A. 增值稅收入 B. 國企稅后留用資金C. 鄉(xiāng)鎮(zhèn)自籌資金和統(tǒng)籌資金 D. 債務收入(C)( )A. 單位 B. 主管部門 C. 財政部門 D. 國家(D ),可將國家預算分為增量預算與( )A. 單式預算 B. 零基預算 C. 復式預算 D. 績效預算(B )( )A. 一上一下 B. 二上一下 C. 二上二下 D. 三上二下(C)( )組成A. 省總預算 B. 市總預算 C. 自治區(qū)總預算 D. 地方總預算(D )第十四章 財政平衡和財政赤字一、單項選擇題,總量平衡的恒等式為( )A. C+S=G+X B. C+S+T =I+G+X C. C+S+T=C+I+X D.C+S+T+M=C+I+G+X(D)( )A. 收支數(shù)量絕對相等 B. 收大于支,略有結(jié)余C. 收支大體平衡,略有赤字 D. 支大于收,舉債彌補(B),最易引起通貨膨脹的方式是( )A. 動用財政結(jié)余 B. 發(fā)行政府債券 C. 向銀行透支 D. 增稅(C )( )A. 企業(yè)收支平衡 B. 信貸收支平衡C. 財政收支平衡 D. 財政收支和信貸收支統(tǒng)一平衡(D) 年以前我國產(chǎn)生財政赤字的根本原因是( )A. 調(diào)整價格 B. 基本建設規(guī)模過大C. 對企業(yè)放權讓利 D. 提高職工收入水平(B ),最主要的是( )A. 財政、信貸、外匯與物資的綜合平衡B. 資源合理配置C. 經(jīng)濟增長D. 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平衡(D )( )A. 增加稅收收入 B. 減少財政支出 C. 增加債務收入 D. 增加政府投資(D )( )A. 預算赤字 B. 決算赤字 C. 赤字財政 D. 以上都不是(B )( )A. 結(jié)構性赤字 B. 充分就業(yè)赤字 C. 周期性赤字 D. 預算赤字(C)( )A. 基建規(guī)模過大 B. 消費水平太高 C. 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低 D. 勞動生產(chǎn)率低下(A )( )A. 動用歷年財政結(jié)余 B. 向銀行借款C. 向銀行透支 D. 發(fā)行政府債券(D ),是出現(xiàn)滯脹的罪魁的學派是( )A. 古典經(jīng)濟學派 B. 凱恩斯學派 C. 新古典經(jīng)濟學派 D. 供應學派(C),其原因主要是( )A. 財政分配屬政府行為 B. 中央銀行代理國庫C. 財政、銀行間資金往來關系 D. 銀行追求利潤的結(jié)果(B),主要是指( )A. 赤字規(guī)模大小 B. 赤字彌補方式 C. 預算赤字 D. 決算赤字(B )第十五章 財政政策一、單項選擇題( )A. 法制性 B. 穩(wěn)定性 C. 概括性 D. 系統(tǒng)性(C),擴大就業(yè),但會帶來通貨膨脹的是( )A. 雙緊政策 B. 雙松政策C. 緊財政政策與松貨幣政策 D. 松財政政策于今貨幣政策(B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組合方式是( )A. “雙松”政策B. “一松一緊”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C. “雙緊”政策D. “一緊一松”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B),應采用( )A. 雙松政策 B. 雙緊政策 C. 財政平衡政策 D. 財政赤字政策(A ),應采用( )A. 雙松政策 B. 雙緊政策 C. 財政平衡政策 D. 財政盈余政策(B )( )A. 古典學派 B. 凱恩斯學派 C. 貨幣學派 D. 供應學派(B),是按什么標準分類的( )A. 財政活動的性質(zhì) B. 財政收支和社會經(jīng)濟活動的關系C. 財政政策對經(jīng)濟總量的影響 D. 財政政策對經(jīng)濟周期的調(diào)節(jié)機制(D),這種政策的載體是( )A. 公共稅收 B. 公共投資 C. 國債 D. 補貼(B)( )A. 中央政府 B. 地方政府 C. 財政部門 D. A 和 B(D ),協(xié)調(diào)財政與金融關系的重要的財政政策工具是( )A. 稅收 B. 公共支出 C. 政府投資 D. 公債(D ),汲水政策屬于財政政策中的( )A. 短期財政政策 B. 中期財政政策 C. 長期財政政策 D. 中長期財政政策(A),應選擇削減( )A. 流轉(zhuǎn)稅 B. 所得稅 C. 財產(chǎn)稅 D. 行為稅(B ),應選擇削減( )A. 流轉(zhuǎn)稅 B. 所得稅 C. 財產(chǎn)稅 D. 行為稅(A ),財政貨幣政策組合應是( )A. “雙緊” B. “雙松” C. 松財政緊貨幣 D. 松貨幣緊財政(C )( )A. 折舊政策 B. 稅收政策 C. 公債政策 D. 預算政策(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