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A D C , 且 ∠ A D C =1 1 0 176。 , 則 ∠ M AB = ( ) A. 30 176。 B. 35 176。 C. 45 176。 D. 60 176。 圖 2010 [ 答案 ] B [ 解析 ] 作 MN ⊥ AD 于 N ,∵ ∠ B= ∠ C= 9 0 176。 ,∴ AB ∥ CD ,∴ ∠ DAB= 1 8 0 176。 ∠ A D C= 7 0 176。 . ∵ DM 平分 ∠ ADC , MN ⊥ AD , MC ⊥ CD , ∴ M N=M C ,∵ M 是 BC 的中點 ,∴ M C=M B ,∴ M N=M B , 又 MN ⊥ AD , MB ⊥ AB , ∴ ∠ MAB=12∠ DAB= 3 5 176。 . 課堂考點探究 探究四 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性質(zhì)與判定 【 命題角度 】 (1)利用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性質(zhì)計算線段長度或證明線段相等 。 (2)利用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判定證明角相等或計算角度 . 例 4 [2 0 1 8 黃岡 ] 如圖 20 1 1 , 在 △ AB C 中 , D E 是 A C 的垂直平分線 , 且分別交 B C , A C 于點 D 和 E ,∠ B =6 0 176。 ,∠ C = 2 5 176。 , 則 ∠ BA D = ( ) A. 50 176。 B. 70 176。 C. 75 176。 D. 80 176。 圖 2011 [ 答案 ] B [ 解析 ] 在 △ ABC 中 ,∠ B= 6 0 176。 ,∠ C= 2 5 176。 , 所以 ∠ B A C= 9 5 176。 , 因為 DE 是 AC 的垂直平分線 , 所以 D A =D C , 所以 ∠ D A C= ∠ C= 2 5 176。 , 所以 ∠ BAD= ∠ BAC ∠ D A C= 7 0 176。 , 故選 B . 課堂考點探究 [方法模型 ]應(yīng)用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性質(zhì)或判定定理時 ,經(jīng)常涉及添加輔助線 :連接線段垂直平分線上的點與線段的端點 . 課堂考點探究 [2 0 1 8 常德 ] 如圖 20 12, 已知 B D 是 △ AB C 的角平分線 , E D是 B C 的垂直平分線 ,∠ BA C =9 0 176。 , A D =3 , 則 CE 的長為( ) A. 6 B. 5 C. 4 D . 3 3 針對訓(xùn)練 圖 2012 [ 答案 ] D [ 解析 ] ∵ ED 是 BC 的垂直平分線 , ∴ D B =D C ,∴ ∠ C= ∠ DBC , ∵ BD 是 △ ABC 的角平分線 , ∴ ∠ ABD= ∠ DBC , ∴ ∠ C= ∠ D B C= ∠ ABD= 3 0 176。 , ∴ BD= 2 AD= 6, ∴ CE =CD co s C= 3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