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第一篇:諫太宗十思疏(學生)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 第一課時 【背景材料】 一、作者簡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館陶(今屬河北)人。唐代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少孤貧,有大志,留意...
2025-10-16 03:14
【總結】第一篇:《諫太宗十思疏》教案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 【學習目標】1.辨析“信、求、治”等多義詞的詞義,積累文言虛詞“以、哉、所”的用法,區(qū)別文中“根本、以為、虛心、縱情”等古今異義詞的含義。2.領...
2025-10-15 20:00
【總結】《諫太宗十思疏》教案【教材解析】本文編排在蘇教版第三冊“尋覓文言津梁”這一專題的第一個板塊“因聲求氣”。這個板塊的教學重點主要引導學生學會文言文的誦讀,讓學生在誦讀中體會文章以飽滿的激情和義正的言辭進行勸諫的特色,從而把握文章的重難點,達成預期目標。可在兩課時內(nèi)采用“反復誦讀法”組織教學。古文具有音韻美和節(jié)奏感,不讀就體會不出它的妙處。誦讀能夠增強學生對古文的語言感受能力。在讀的過程中感
2025-08-05 01:37
【總結】第一篇:《諫太宗十思疏》說課稿 《諫太宗十思疏》說課稿 《諫太宗十思疏》是高中語文第二冊第四單元首篇課文,現(xiàn)結合教改要求及教學程序設計就這篇文言文的教學從大綱、教材、教法、學情、心理、設計意圖、理...
2025-10-12 15:08
【總結】諫太宗十思疏教學設計:教學目標:,掌握文中重點實、虛詞,特殊句式等重點文言現(xiàn)象;,品味文章的語言特色;3.體會本文的憂患意識,認識“十思”在當時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鑒意義。教學重點掌握文中重點實、虛詞,特殊句式等重點文言現(xiàn)象理解“十思”內(nèi)容及其意義教學難點:理解“十思”內(nèi)容及其意義教學方法:
2024-11-18 20:06
【總結】第一篇:高二語文諫太宗十思疏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教學目的】 一、學習本文聲情并茂、文質(zhì)兼美、駢散結合的寫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實詞的義項,辨析文言虛詞的不同用法,注...
2025-10-16 03:34
【總結】第一篇:《諫太宗十思疏》文言整理 《諫太宗十思疏》文言常識整理 詞語理解(用作成語的) (1)卑以自牧:指以謙卑自守。牧是養(yǎng)性之意。(2)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 (3)載舟覆舟...
2025-10-12 14:59
【總結】第一篇:《諫太宗十思疏》文句精華 《諫太宗十思疏》 作者簡介:魏征(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巨鹿曲陽(現(xiàn)河北晉縣)人。少孤貧好學。隋末,詭為道士。初從李密,后隨密降唐。后為竇建德所獲,...
2025-10-12 14:42
【總結】第一篇:諫太宗十思疏教學設計 諫太宗十思疏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學習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2.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 3.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重點難點 1.誦...
2025-10-16 02:42
【總結】《諫太宗十思疏》練習及答案:,居域中之大。帝王位高權重,處者天地間重大的地位。,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歷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剛開始人才興旺,到后來卻成了孤家寡人。,傲物則骨肉為行路。竭盡誠心,就能聯(lián)合敵對的勢力;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為陌生人。,貌恭而不心服。雖免于刑罰但不會感激,表面上恭順但內(nèi)心并不服氣。------------------
2025-06-18 19:06
【總結】第一篇:《諫太宗十思疏》學生版 江蘇省清河中學高一語文組必修三課堂活動單之《諫太宗十思疏》 諫太宗十思疏 【學習目標】 1.學習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2.學習本文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
【總結】第一篇:《諫太宗十思疏》同步練習 《諫太宗十思疏》同步練習 。 讒.()邪求木之長.()者浚.()其泉源 正身黜.()惡皋陶.()載.()舟覆舟 象箸.()仁者播.()其惠壅.()蔽董.()...
【總結】第一篇:諫太宗十思疏練習檢測 2014—2015高三第一學期語文資料 江蘇省鄭集高級中學 《諫太宗十思疏》導學案 整理:高三語文組甘永2014、9、15 一、文學常識: 魏徵,朝諫議大夫,...
2025-10-16 03:46
【總結】第一篇:高一語文諫太宗十思疏3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排比的語言特點。[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在“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臣子上疏,勸諫帝王確...
2025-10-16 03:22
【總結】第一篇:諫太宗十思疏翻譯 諫太宗十思疏翻譯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雖在下愚,知其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