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收入效應(yīng)極高,因為梁山伯愿意離開名望富豪的家族與祝英臺私奔,可見祝英臺占據(jù)了他無窮大的收入??芍?,他們的愛情就是吉芬商品。梁家和祝家越是阻止他們,他們在一起的難度就越大,但對于梁山伯來說,祝英臺的價格就越高,阻礙不但沒有減弱他對祝英臺的愛意,反而激起了他更加強大的愛情力量。當兩個家族對他們的阻力越來越大,大到無法逾越,梁山伯只能以他的全部收入,也就是他的生命來換取他所需要的愛情。同理,祝英臺也一樣,所以他們的結(jié)局只能是悲劇。那如何讓悲劇不重演呢?那就是盡量不要去追求所謂的“完美的愛情”。因為完美的東西往往要付出非常昂貴的代價,甚至你的生命。另外,奉勸那些企圖阻止真摯愛情延續(xù)的人們,如果你是出于善意,那么你要知道你的強力阻撓只會讓這對戀人愛得更深,只會使他們付出更高的成本,甚至是生命。結(jié)婚后,你變成了“誰的誰”我們周圍的一切,都在朝著“市場化”大踏步邁進,包括商品、企業(yè)、學業(yè)、工作、社會的方方面面。其實,在不知不覺中,我們的婚姻也開始“市場化”了。有這樣一對夫妻,妻子是一位上班族,丈夫是戲劇學院的普通學生。后來,丈夫從戲劇學院畢業(yè),沒過幾年,就奇跡般走紅,成為一位蜚聲影壇的大明星。在他獲得名氣和財富后不久,就向妻子提出了離婚。他說他愛上了一位年輕(比他小10歲)、漂亮、風情萬種的女模特。顯然,又是一個“癡心女人負心漢”的故事,但其中很多細節(jié)是我們不清楚的,很難用對錯是非標準說這位男士“忘恩負義”。如果用經(jīng)濟學的眼光來看,會有另一番解釋。經(jīng)濟學家說,一個人在婚姻中的行為或地位,與他所處的“婚姻市場地位”密切相關(guān),而且這種地位會隨時間而變換,因此帶來的婚姻中當事人的選擇余地的大小也會不同。例如,這對青年男女,年紀相當,當年也算“門當戶對”,在婚姻市場中,他們之前是處于相對“均衡”的地位。但丈夫成名后,他們的市場地位就發(fā)生了變化。隨著丈夫成了明星,有了財富和名氣,相對于妻子普普通通的境況,丈夫在婚姻中的“市場地位”顯著上升。而且,相對于“黃臉婆”的妻子來說,在美女如云的影視界,這位明星丈夫“移情”的機會也無限增多。婚姻生活的蹺蹺板開始不平衡,當這種不平衡演變到一定程度后,婚姻悲劇就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了。不知不覺中,“買”或“賣”已經(jīng)滲透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處不在,只要你與他人打交道,你就會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間接地體現(xiàn)出這種行徑,不管與你的同事、上司、戀人或者配偶,時時刻刻都存在。很多時候,我們無意,甚至不屑這種類似商業(yè)的行徑,但它還是緊緊跟隨,或許表象不是金錢或物質(zhì),但總有一個蹺蹺板,在你的內(nèi)心深處,隨時光流轉(zhuǎn)衡量得失。后悔沒有嫁給他嗎《藝文類聚》里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齊國有個商人,他的女兒到了結(jié)婚的年齡,有兩家男子同時來求婚。東家的男子長得丑但家境富裕,西家的男子長得俊美卻非常貧窮。父母見了兩家的公子,也不知道該如何做決定,便對女兒說:“你自己選擇吧,如果你覺得難以啟齒,你就用袒露一只胳膊的方式,讓我們知道你的意思?!痹谕瑑杉业哪凶右娺^面后,女兒面露難色,扭扭捏捏地露出兩只胳膊。父母感到很驚訝,就問其原因。女兒羞紅了臉,說:“想在東家吃飯,在西家住宿?!笨上?,在婚姻的取舍上,你選擇了一個人,就必然要放棄原有的生活以及嫁給其他人的可能。故事中這個女兒的“選擇”等于沒有選擇,不愿意放棄任何一個男子,實際上也就得不到任何一個。這就是婚姻中的機會成本,是選擇一個人而放棄的其他人價值。人們又如何計算婚姻中的機會成本?因為婚姻是一種特殊的消費品,是“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的典型代表,具有專有性和唯一性。若齊國女子認為金錢比美貌重要,那她就選擇東家男子;若她認為美貌比金錢重要,那就選擇西家男子。所以,想讓自己的婚姻效用最大化,感受更多的幸福,就要保證自己的選擇是最優(yōu)的,放棄是值得的。用經(jīng)濟學的觀點說,就是在做出選擇時,要選擇具有最高價值的選項(機會成本最低的選項),而放棄機會成本最高的選項,即損失越少越明智。所以,選擇婚姻時只有全面考慮了對方的品性才能、素質(zhì)、發(fā)展?jié)摗A?、對家庭的責任心、對事業(yè)的上進心之后,才能確立婚姻關(guān)系。放棄某個機會成本,是為了讓你能在合適的婚姻中得到更多的幸福與快樂,這樣的犧牲才是最值得的?;橐鲋械臋?quán)衡與取舍都很難抉擇,尤其是在備選的人實力相當?shù)臅r候。只有理智的思考和果斷的選擇才能帶給你最經(jīng)濟、獲利最大化的結(jié)果。第十五章幸福經(jīng)濟學我餓了,看見別人手里拿個熱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見別人穿了一件厚棉襖,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個坑,你蹲那兒,你就比我幸福。幸福就是口渴時有水喝有一天,富人碰到窮人,問:“你知道什么是幸福嗎?”窮人對自己的生活很知足,回答說:“我現(xiàn)在的生活就很幸福。”富人不以為然,看著窮人漏風的茅舍、破舊的衣著,說:“我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豪宅百間,奴仆千名,錦衣玉食,榮華富貴,你現(xiàn)在的生活窮困潦倒,怎能稱為幸福呢?”誰知好景不長,一場大火把富人的百間豪宅燒得片瓦不留,奴仆們各奔東西,一夜之間,富人淪為乞丐。他路過窮人的茅舍,想討口水喝。窮人端來一大碗清涼的水,問:“你現(xiàn)在認為什么是幸福?”富人眼巴巴地說:“幸福就是口渴時有水喝。”關(guān)于幸福的說法,自古以來就一直爭論不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讀高中的學生說:“在每天繁重的學習后,能讓我打一個小時心愛的籃球,這就是幸福。”都市白領(lǐng)說:“在每天緊張的工作之余,能去酒吧放松一下,喝點小酒,這就是幸福?!蹦陮貌换蟮闹心耆苏f:“在每天筋疲力盡的工作之后,下班回家有囊兒在靜靜地等你回來,這就是幸福。”年邁的老人說:“吃穿能夠自食其力,沒有大病纏身,每天能夠去夕f面走走,這就是幸福?!庇腥苏f幸福是“數(shù)錢數(shù)到手抽筋,睡覺睡到自然醒”。也有人說幸福就像小狗的尾巴,想捉捉不到,可當它快樂地、昂首挺胸地往前走,尾巴就乖乖地跟在它的身后。電影((求求你,表揚我》里面有一段關(guān)于幸福的精彩論述,范偉在被別人問到“幸福是什么”時答道:“我餓了,看見別人手里拿個熱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見別人穿了一件厚棉襖,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個坑,你蹲那兒,你就比我幸福?!?002年獲得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的卡尼曼教授及合作者塔夫斯基將“幸?!弊鳛榻?jīng)濟學命題來研究,認為人們應(yīng)該關(guān)心如何提高幸福本身,因為人們最終追求的是生活的幸福,而不是有更多的金錢;不是最大化財富,而是最大化人們的幸福。雖然關(guān)于幸福的討論仍然無體無止,但無論從心理學還是經(jīng)濟學角度來說,有一點已經(jīng)被重復(fù)證明——幸福與財富其實沒有那么大的關(guān)系。經(jīng)濟學家求解幸福方程式肖伯納說:經(jīng)濟學是一門使人幸福的藝術(shù)。經(jīng)濟學家們的一切努力其實應(yīng)該都是為了幸福最大化,盡管很多經(jīng)濟學家把關(guān)注的目光放在了物質(zhì)財富的增長上,但還是有人將經(jīng)濟學中的幸福精確地簡化為效用。美國經(jīng)濟學家薩繆爾森曾經(jīng)給出一個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讀懂這個公式并不難。薩繆爾森想要表達的不過是,幸福程度與效用成正比,與欲望成反比;當欲望既定時,效用越大越幸福;當效用既定時,欲望越大越痛苦。如果把效用看做一種心理感覺,欲望得到滿足就是效用,那么,效用要消費物品或勞務(wù)才能得到,消費物品與勞務(wù)要有收入。從這種觀點出發(fā),沒錢絕對不幸福,但有錢也并不一定幸福。有些經(jīng)濟學家認為,在人的幸福中由金錢帶來的幸福僅僅占20%,甚至更少。對低收入者而言,金錢與幸福的關(guān)系更為密切;但對于高收入者,金錢與幸福的關(guān)系就要淡得多。一個富人正在沙灘上享受陽光,他的旁邊躺著一個年輕的流浪漢。富人對流浪漢說:“你應(yīng)該去外面的世界努力打拼?!绷骼藵h表示不解,反問:“我為什么要努力打拼???”富人說:“努力奮斗才能獲得更多的財富。”年輕的流浪漢問:“獲得財富又為了什么?”富人說:“獲得財富你才能到海邊度假?!蹦贻p人反問道:“那么,你認為我現(xiàn)在正在做什么呢?”可見,一個人幸福與否,最關(guān)鍵的因素還在于欲望對人的幸福感的影響。雖然薩繆爾森的幸福方程式指出,獲得幸福的途徑是通過增加效用或降低欲望來實現(xiàn),但是經(jīng)濟學還告訴我們,凡事都有邊際,邊際效用呈遞減趨勢。效用的增加只能適可而止,恰到好處。相比增加效用,試著去控制你的欲望,這個幸福之道或許更為簡單。想要的越來越多,所以越來越不幸福一個農(nóng)民獨自在原始森林中勞動和生活。他收獲了5袋谷物,這些谷物要使用一年。他是一個善于精打細算的人,因而精心安排了5袋谷物的計劃。第一袋谷物為維持生存所用。第二袋是在維持生存之外增強體力和精力的。此外,他希望有些肉可吃,所以留第三袋谷物飼養(yǎng)雞、鴨等家禽。他愛喝酒,于是他將第四袋谷物用于釀酒。對于第五袋谷物,他覺得最好用它來養(yǎng)幾只他喜歡的鸚鵡,這樣可以解悶。顯然,這五袋谷物的不同用途,其重要性是不同的。假如以數(shù)字來表示的話,將維持生存的那袋谷物的重要性可以確定為1,其余的依次確定為5?,F(xiàn)在要問的問題是:如果一袋谷物遭受了損失,比如被小偷偷走了,那么他將失去多少效用?這是奧地利經(jīng)濟學家龐巴維克在1888年出版的《資本實證論》中,論述邊際效用時講的一個故事。故事中的這位農(nóng)民面前合理的選擇,就是用剩下的4袋谷物供應(yīng)最迫切的4種需要,而放棄最不重要的需要。最不重要的需要,也就是經(jīng)濟學上所說的邊際效用最低的部分。龐巴維克發(fā)現(xiàn),邊際效用量取決于需要和供應(yīng)之間的關(guān)系。要求滿足的需要越多、越強烈,可以滿足這些需要的物品量越少,那么得不到滿足的需要就越重要,因而物品的邊際效用就越高;反之,邊際效用和價值就越低。經(jīng)濟學家認為,人之所以執(zhí)著地追求幸福,就是因為幸福能給人帶來效用,即生理上和精神上的滿足。農(nóng)夫擁有的5袋谷物,就好像是幸福能為我們帶來的不同層級的效用——有健康,有美食,也有精神的享受。我們追求幸福其實就是為了追求需求的滿足、幸福效用的實現(xiàn)。不過,幸福終究逃不脫邊際效用遞減的厄運,好不容易實現(xiàn)的幸福很快就會讓你不滿足,追求幸福的道路因此注定永遠沒有盡頭。曾經(jīng)有一個笑話說,仙女答應(yīng)一個凡人會幫他實現(xiàn)一個愿望,不過只能是一個。凡人思慮良久說,好吧,我的愿望是:讓我擁有無數(shù)次許愿的機會??上松鷽]有實現(xiàn)無數(shù)個愿望的機會,那么,好好地珍惜當下吧。幸福的咒語:MONEY MONEY GO MY HOME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駐日的美軍司令部里,有一名叫威爾遜的猶太人,由于他軍銜較低,收入微薄,因此受盡了白人士兵和高級軍官們的歧視,很多人都看不起他,還在背地里叫他“猶太窮鬼”。飽嘗了侮辱和生活艱辛的威爾遜,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省吃儉用,積攢了一小筆錢。然后他利用自己聰明的頭腦,將這些錢都借貸出去。當時,白人士兵花錢時大手大腳,很快就會囊中羞澀。他們見威爾遜有錢,自然就會向他借。當然,這些錢都附帶著高額的利息。不過士兵可管不了那么多,他們只求能解燃眉之急。于是,威爾遜就在收到利息之后繼續(xù)進行放貸,借給其他士兵,久而久之,威爾遜已經(jīng)變成了士兵里面的“大款”。人們再也不敢說他的壞話了,他們只會對威爾遜驚羨不已,因為威爾遜靠放貸過上了富裕的生活。他擁有了兩部車和一幢別墅,比軍隊里的高級軍官還有錢,享受的待遇也更好。自從有錢之后,威爾遜就感覺整個世界都變了,他得到了人們的尊重和禮待,他擁有了更多以前只有白人士兵才會享用的物品,并且只要想買,他什么都可以購買,再也不必像以前一樣窘迫。后來,當威爾遜回憶在軍營里最難忘的時刻時,他說:“我至今仍深深地記得,有一陣子我衣衫襤褸,連在人前抬頭的勇氣都沒有。那段時間,我至今都無法忘記,因為只有這樣,我才能深深體會到,現(xiàn)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從古至今,猶太人一直遵循著這樣的格言:“富有是近親戚,貧困是遠親戚。”猶太人的歷史一再地說明,只有有錢人才能擁有尊嚴和幸福,那些沒有錢的人注定是可憐人。就像上面故事中,在威爾遜沒有錢的時候,他感覺到痛苦和屈辱,而當他有錢的時候,他受到了優(yōu)待和尊重。單從感受上講,這兩種體驗就大為不同。國外一本名為《幸福與經(jīng)濟學》的書中說:“經(jīng)濟狀況強烈影響著人們的幸福?!痹S多人都認為,財富是實現(xiàn)幸福最佳的物質(zhì)基礎(chǔ),如果沒有錢,什么都談不上?,F(xiàn)實早已證明,有錢的人就可以擁有更多的享受,可以更健康,可以生活得更舒適、更安逸。當這些因素統(tǒng)統(tǒng)轉(zhuǎn)化為人的內(nèi)心活動,轉(zhuǎn)變成幸福指數(shù)被反映出來時,有錢人的生活就顯得更幸福。或許金錢本身與幸福并沒有必然的關(guān)系,然而,金錢帶來的效用卻能讓人感到更加幸福。由于幸福更多的是人們的一種主觀感受,因此,有錢人生活得更幸福就成為一種被肯定的事實。所以,網(wǎng)上有人惡搞幸福的咒語就是:MONEY。MONEY GO MY HOME。當然,還有其他因素會深刻地影響這種幸福指數(shù),例如,當人們不能合理利用金錢時,比如通過非法手段獲取錢財或者使用財富,幸福感就會嚴重被削弱,幸福指數(shù)也會急劇下降。因此,有錢人確實可以生活得更幸福,但一個重要的前提是合理地獲得和利用金錢。太忙的人無暇享受幸福我們經(jīng)常會想起兒時鄉(xiāng)下的情景:一個有月亮的晚上,村頭曬谷場上,天還沒有黑的時候,村里男女老少都陸陸續(xù)續(xù)來到這里納涼,拉家常。小孩子聽大人講故事,大人聽小孩子唱白天從學校里學來的歌。到了冬天,只要出太陽,大人小孩挨著谷場上金黃色的草堆或蹲或坐,邊曬太陽邊聊家長里短,太陽的光和著從草堆中散發(fā)出的稻草暖烘烘的氣味,十分愜意。然而,現(xiàn)在很難看到這樣的景象了。生活在鋼筋混凝土筑成的大廈里的人們很少有這種閑適心情。如今的鄉(xiāng)下也已是另一番景象:年富力強的人出去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在每一個人都越來越努力地奮斗的時候,為什么我們越來越感受不到生活的幸福?心理學家分析,就人的本性來說,“只要有可能,就不愿意被強制”。拿生活方式來說,“勤勞”地過一種可以換來現(xiàn)代社會必不可少的金錢,但每天要工作十六個小時、沒有任何自由的生活,與“懶惰”地過一種低水平卻能充分享受閑暇以及交往的生活相比較,哪種生活更幸福?幸福不在于可換算的金錢有多少,而在于主觀感受。經(jīng)濟學家認為,決定幸福的因素主要看該因素的幸福效用如何,即消費者消費某種商品時的滿足程度,其實是一種主觀的東西。經(jīng)濟學家認為,經(jīng)濟人的目的在于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就生活方式的效用而言,只有生活其中的人自己知道。人的一生究竟追求什么?追求財富、追求權(quán)力、追求知識、追求健康,說到底,是追求一種幸福。閑暇是幸福的重要組成部分。羅素說:“活得太忙了,和許多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