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心句或近核心句層次上進行,因為一個信息的語言單位之間的各種關系在這一層次上能夠最明晰地標示出來,并且不同語言在這一層次所顯示的深層結構上的相似遠遠大于在表層結構的層次上所顯示的。 當然,轉換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意譯的丟失和變形在所難免。原文的文學價值越大,意譯的改變程度就越大。譯者需要充分利用譯語的優(yōu)勢對這一意義的丟失進行有效的補充。因此,在很多時候他都需要改變譯文的形式來忠實地傳達原語信息。 (三)重組階段 比較而言,描述重組過程比描述分析與轉換過程復雜和困難得多,因為它深受譯文語言本身結構的影響。重組過程包括兩個范疇:形式范疇與功能范疇。第一種形式范疇及譯者在重組過程中要采用的文體風格。一般有三種選擇:技術性文體、正式文體和非正式文體。譯文文體要與原文文體相對應,而文體上的隨意改變多半是因為沒能充分理解原文意圖而造成的。 第二種形式范疇包括不同的文學體裁,如史詩、諺語、寓言、歷史故事、私人信件等等。至于說到功能范疇,它在重組過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主要與譯文的效果相聯系。在這一范疇中,譯文接受者是關鍵,他們對譯文的反映被視為評判譯文成功與否的標準。 奈達在提出逆轉換翻譯模式時深受喬姆斯基轉換生成語法的影響。他將喬姆斯基的轉換加以逆轉,提出了著名的逆轉換翻譯模式,認為科學、有效的翻譯方式是三段式轉換,即: 1)追溯原文句子結構最簡單、語義最清楚的核心句; 2)將核心句從原語中譯出; 3)按照譯出的核心句生成譯語中的表層句子。 與此同時,奈達歸納出語言的七類基本核心句( kernel sentence) : ① John ran quickly. ② John hit Bill. ③ John gave Bill a ball. ④ John is in the house. ⑤ John is sick. ⑥ John is a boy. ⑦ John is my father. 他認為核心句是一個具有完整意義的最小單位,通過它們的邏輯組合,可以生成語言中一切可能的句子(語言的表層結構)。奈達還指出每一核心句可能具有多種不同形式,各種變體都指同一事實,只是語法形式和側重點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奈達的逆轉換模式似乎只是喬姆斯基轉換過程的逆轉,但在語義的處理上,兩者卻有本質區(qū)別。奈達作為一名翻譯理論家完全有理由發(fā)展自己的理論,他的深層結構和喬姆斯基理論中的深層結構不應該也不能夠全然等同起來。 奈達的逆轉換翻譯模式以“形式最簡單”、“關系最明確”的核心句來“明晰表達所有信息”,似乎一下子把復雜的信息轉換過程公式化、簡單化了。 實事求是地講,這一模式確有可取可行之處。但如果用大量實例加以仔細驗證,就會發(fā)現其本身的一些漏洞。如前所述,奈達的逆轉換模式以語義分析為基礎,具有較大的主觀隨意性,很難成為十分嚴密、科學的形式體系。總的說來,奈達的逆轉換翻譯模式是不夠完善的,不能用來全面指導翻譯實踐。 (四)檢驗階段 這是檢驗的過程,即對原文和譯文進行比較。我們檢驗的不是文字或語法上的對應,而是對原文的意譯和譯文的意義是否對等。 五、結束語 奈達的翻譯思想可以概括為三句話:翻譯是交際活動;翻譯主要是譯意;為了譯意,必須改變語言形式。這三點有著合乎邏輯的內在聯系。奈達運用交際學理論,把翻譯視為是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交際的目的是使參與交際雙方或各方能溝通,使之相互理解。要使他們互相溝通,就要把信息的意思傳達清楚。因此,翻譯首先要譯意。由于不同的語言的表達形式各異,因此,要注意,就必須改變語言的表達形式。奈達所有的翻譯理論都是圍繞這一基本思想展開的。 盡管在翻譯理論和實踐中存在著許多永恒的辯論主題:內容與形式、譯意與譯詞、譯意與直譯、以譯文讀者和譯文為中心與以原作者和原文為中心、使原作者接近讀者與使讀者接近原作者 …… 奈達通過自己的翻譯實踐和理論上的研究明確指出了自己的翻譯主張:以目的語和目的語文化為依歸,以譯文和譯文讀者為中心。譯意是其翻譯理論的核心。他的翻譯理論和翻譯思想產生了世界性的深遠的影響。 誠然,奈達的翻譯思想不是十全十美,但他一反傳統(tǒng)理論的傾向,將翻譯的重心轉移到了翻譯的功用上,保證了接受者準確無誤地理解原文信息。正如迪爾( )所指出的:奈達為創(chuàng)造一種兼容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更為坦誠的氣氛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是邁向人類更好地交流和理解的第一步。 奈達的翻譯理論早在 20世紀 80年代被譯介入中國,并很快在久未接觸西方翻譯理論的中國翻譯界形成了言必稱奈達的局面,可見他的理論在中國流傳之廣、影響之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