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簡介】
究的主題由寬泛走向具體,研究的理論意識和方法的科學性有所加強。2008年的第七屆全國口譯大會暨國際研討會以“口譯在中國——新趨勢與新挑戰(zhàn)”為主題。本次研討會以翻譯本科專業(yè)和翻譯碩士專業(yè)學位在我國相繼設立為背景,面對口譯教學中新的挑戰(zhàn),研究者開始比較系統(tǒng)地探討口譯教學的各個方面,如口譯課程體系、口譯師資建設、口譯教學模式和方法等。第七屆全國口譯大會的論文主題主要有:口譯技術與技巧5篇;口譯市場10篇;口譯質量評估14篇;口譯理論研究29篇;口譯師資培訓2篇;口譯課程設置18篇;口譯教學的具體方面47篇。從第七屆全國口譯大會的論文主題分布可以看出,與前六屆一樣,口譯教學仍是口譯大會關注最多的研討主題,口譯教學中的具體方面(主要是口譯教學的教學原則、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經(jīng)驗等)、口譯課程體系、口譯師資培訓這三類主題的論文占論文總數(shù)的54%;其次是口譯理論研究類(口譯的特點、原則和機制)的論文,%;再次是口譯質量評估類,%;針對口譯市場進行研討的論文占8%;介紹口譯技術/技巧的文章占4%。本屆全國口譯大會呈現(xiàn)出國內口譯研究發(fā)展的幾大趨勢:1)口譯教學研究系統(tǒng)化。多數(shù)研究者開始有建設口譯教學系統(tǒng)工程的意識,從層次定位、課程設置、教材編寫、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師資培訓等各方面探討和研究口譯教學。2)口譯研究方法論意識提升。研究者開始對國內口譯研究進行有意識的方法論反思。有的論文通過與西方口譯研究進行對比,反思國內口譯研究存在的缺陷,如研究分類粗放、實證研究缺乏、封閉性較強、過于務實等;有的論文指出,口譯研究總體路徑應向跨學科研究方向發(fā)展,研究方法應由原來的主觀推測和實踐經(jīng)驗總結向以數(shù)據(jù)為基礎的客觀描寫和實證分析轉變;還有的論文系統(tǒng)分析了實證研究方法在已發(fā)表口譯論文中的應用情況。本屆大會的論文涌現(xiàn)了相當數(shù)量以數(shù)據(jù)為基礎的研究,這是一個可喜的跡象。3)口譯認知研究升溫??谧g的認知研究在西方從上世紀80年代末起一直占據(jù)主流地位,由于這一類型的研究主要從跨學科的角度進行,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一直比較滯后。本屆大會提交的論文中出現(xiàn)了不少從心理學角度進行口譯認知過程的研究。有人從神經(jīng)心理語言學的角度構建連續(xù)傳譯的過程模式,有人考察同聲傳譯過程中的雙語控制機制,有人分析認知緩沖在同聲傳譯中的作用,還有人分析口譯筆記的認知心理特點。當然,這類研究還需要實證研究的支撐,尤其是借鑒心理學的實驗方法來對理論預設和假說進行驗證。4)口譯質量評估研究深入化。這一趨勢主要體現(xiàn)在,研究者大多已走出主觀地、抽象地、孤立地提出規(guī)定性口譯質量標準的階段,開始較為系統(tǒng)地探討口譯質量所涉及的諸多變量,并注意廓清口譯質量研究的關鍵概念,如口譯表現(xiàn)評估、口譯能力評估、口譯教學評估等??谧g質量評估研究視域更為廣闊,而且本次研討會呈現(xiàn)的數(shù)項小型實證研究表明國內口譯質量評估研究的科學化程度正在提高。三、臺灣的口譯研究狀況①在臺灣,以輔仁大學1988年首創(chuàng)翻譯研究所為起點,標志著口譯教學和研究的機構化和學術化的開始。1994年,臺灣翻譯學學會成立,并于1996年開始出版其會刊《翻譯學研究集刊》(Studies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每年出版一期,到2008年為止,該刊共出版10輯。臺灣翻譯界一個重要的定期學術活動是“口筆譯教學研討會”,至今已召開13屆,其提交論文主要也刊登在《翻譯學研究集刊》上。因此,欲考察臺灣的口譯研究狀況,可以把《翻譯學研究集刊》作為主要的數(shù)據(jù)來源?!斗g學研究集刊》自創(chuàng)刊第一輯至第十輯,總計發(fā)表論文115篇,其中口譯40篇,約占論文總數(shù)的35%。各期發(fā)表口譯論文的數(shù)量分布如下圖所示: 臺灣《翻譯學研究集刊》發(fā)表口譯論文的數(shù)量分布刊物名稱出版年份口譯論文數(shù)量《翻譯學研究集刊》第一輯1996年計5篇 《翻譯學研究集刊》第二輯1997年計6篇 《翻譯學研究集刊》第三輯1998年計3篇 《翻譯學研究集刊》第四輯1999年計4篇 《翻譯學研究集刊》第五輯2000年計4篇 《翻譯學研究集刊》第六輯2001年計4篇 《翻譯學研究集刊》第七輯2002年計3篇 《翻譯學研究集刊》第八輯2003年計5篇 《翻譯學研究集刊》第九輯2005年計3篇 《翻譯學研究集刊》第十輯2007年計3篇從研究主題分布來看,臺灣口譯研究的主題集中在“口譯教學”,《翻譯學研究集刊》發(fā)表的口譯論文中以“口譯教學”為主題的論文29篇,%。其中包括:口譯課程設計,如楊承淑(1996)“‘口譯入門’課的教案設計、修正與評鑒”等;口譯教學方法的探討,如何慧玲(2001)“大學口譯課程筆記的學習與教法探討”等;口譯訓練方式的探討,如吳敏嘉(1999)“A step by step approach to the teaching of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等。其它論文主題的分布情況為:“口譯理論或口譯現(xiàn)象探討”,5篇,%,如謝怡玲(2003)“The importance of liaison interpreting in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studies”等;“口譯技巧及策略”,2篇,占5%,如陳彥豪(1997)“口譯如何傳達并行語言的訊息”等;“口譯中的語言對比”,2篇,占5%,如黃素月(1996)“從比較語言學來探討口譯的問題”等;“口譯市場與職業(yè)問題”,2篇,占5%,如范家銘(2007)“由著作權法探討口譯服務之權利義務關系”等。從研究方法來看,多數(shù)論文采用的是論證式的方法,包括理論推演和經(jīng)驗總結;其它論文的研究方法有:個案研究、語篇分析、問卷調查等。但未見采用實驗法的研究論文。由此看來,不僅中國內地口譯研究中實驗法尚未得到大量的應用,在臺灣也是如此。關于臺灣的口譯研究有必要指出的一個特點是,其研究論文的主題都比較具體,這有利于對研究對象進行更深入地探討。四、國內出版的口譯研究著作和口譯教材到目前為止,國內共出版口譯研究著作(包括影印本、論著、譯著和論文集等)近30部。各種類型著作的數(shù)量如下表:國內口譯著作數(shù)量分布影印本論著 5部論文集 12部譯著8部其它 1部國內引進的口譯論著影印本共5部,其中4部作為翻譯碩士專業(yè)學位(MTI)教材,第五部是“外研社翻譯研究文庫”引進的首部口譯專著,這可看作是近年國內口譯研究學術地位提升的一個可喜的信號。不足的是,國外在口譯研究方面已有概論、選讀、方法論等方面的學科基礎著作,但這些著作沒能被系統(tǒng)地引進。國內出版的口譯論著已涉及口譯學科理論、口譯技巧、口譯史、口譯教學等方面。作為國內口譯研究學術地位提升的一個顯著標志,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翻譯理論與實務叢書”從2005年起推出“口譯研究卷”。目前已出版了四部論著,包括:鮑剛的《口譯理論概述》、劉和平的《口譯理論與教學》、楊承淑的《口譯教學研究:理論與實踐》、蔡小紅的《口譯評估》。這四部論著在一定程度上呈現(xiàn)了國內口譯研究的系統(tǒng)研究成果,在此作簡要述評:鮑剛、劉和平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口譯活動的過程,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口譯的內在規(guī)律,代表了“釋意派”口譯理論研究在中國的應用和發(fā)展成果。鮑剛(2005)的《口譯理論概述》是國內的第一部口譯研究專著(初版: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他以釋意派口譯理論為綱,對口譯的過程進行了系統(tǒng)的分析。另外,他把口譯中的話語語類總結為四大類:“敘述語類、介紹語類、論證語類、聯(lián)想語類”,并對這四種語類的話語模式進行了分析。他還對口譯員的素質和能力進行了探討。值得注意的是,鮑剛對口譯理論研究的方法進行了初步總結,歸納出10類研究方法:經(jīng)驗總結法、歸納思辨法、內省法、黑箱法、現(xiàn)場觀察法、調查法、原/譯語資料分析法、口譯模式設定法、實驗法、跨學科借鑒法(鮑剛,2005:918)劉和平(2005)的《口譯理論與教學》:在總結國內外口譯理論研究的現(xiàn)狀、特點和趨勢(第二章)的基礎上,明確了口譯研究的學科地位(第一章標題“口譯研究是翻譯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她針對新世紀口譯行業(yè)的蓬勃發(fā)展的趨勢,對國內口譯職業(yè)化的進程作了分析;她還在探討口譯理論與口譯教學的關系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層次的口譯教學和培訓的類型提出了相應的教學目標。楊承淑(2005)的《口譯教學研究:理論與實踐》:包括“應用外語篇”和“專業(yè)口譯篇”,前者以大學層次的主、副修“一般口譯”教學為研究對象;后者則以碩士班的“專業(yè)口譯”教學為研究對象。按照筆者的理解,該書中“應用外語篇”指的是把口譯作為一種應用外語的形式而進行考察,故稱這類口譯是“一般口譯”。在本篇中,她提出了八條口譯的一般原則,她把口譯教學的要素歸納為三個方面:“語言、知識、技法”,并探討了“一般口譯”的教材、教法等具體問題。在“專業(yè)口譯篇”中,她以“會議口譯”的教學為研究重點,探討了這種“專業(yè)口譯”教學的目標定位、核心課程規(guī)劃、教學條件問題以及口譯“專業(yè)考試”設計等研究課題。蔡小紅(2007)的《口譯評估》:集中了作者在口譯質量評估方面多年來的研究成果。在該書中,她在回顧口譯評估領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口譯質量評估的定義、參數(shù)、方法等主要研究問題進行了比較系統(tǒng)的探討,還具體分析了三種基本類型的口譯評估,即:職業(yè)口譯評估、口譯教學培訓評估、口譯研究評估??谧g研究的論文集主要收集了幾次口譯研究會議的論文,包括第五屆和第六屆“全國口譯大會”的論文選集。蔡小紅(2002)主編的《口譯研究新探——新方法、新觀點、新趨勢》,是國內第一部口譯研究的論文專集,收集了國內研究者在“口譯的能力提高”、“口譯的質量評估”、“口譯的思維過程”和“口譯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論文30多篇,是當時中國口譯研究成果的一個集中展現(xiàn)。國內口譯研究的譯著主要引進的是巴黎釋意派的代表作,包括塞萊斯科維奇和勒代雷的口譯論著四部(其中兩部有兩個譯本);另外還有西方口譯界的早期著作一部(艾赫貝爾的《口譯須知》)。理論著作的譯介在推動研究方法上發(fā)揮著很大的作用,遺憾的是,我們對國外口譯研究的學科基礎性著作未能全面譯介進來,這使得國內口譯研究界在運用相關理論方面有一定的偏向性。從口譯教材來看,自上世紀70年代末至今,國內共出版口譯教材近200部。從教材的教學思想和編寫體系來看,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1)早期的教材多以口譯中的語言轉換為主線。代表教材有:吳冰編《漢譯英口譯教程》(1995)等。2)多數(shù)教材以口譯專題為主線。代表教材有:梅德明編《高級口譯教程》(2000)等。3)以口譯技巧為主線的教材。代表教材有:廈門大學外文系中英英語合作項目小組編《新編英語口譯教程》(1999)、仲偉合主編《英語口譯教程》(2006)等。國內的口譯教材建設在近年發(fā)展比較快,針對翻譯專業(yè)本科、翻譯碩士專業(yè)學位(MTI)以及人事部翻譯資格(水平)考試的系列教材都正在陸續(xù)推出。五、國內的口譯研究博士論文近年來,國內已有數(shù)部口譯研究方向的博士論文通過答辯②。博士論文是系統(tǒng)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現(xiàn),有必要在此作扼要回顧和分析:1)蔡小紅(2000)“交替?zhèn)髯g的過程及其能力發(fā)展——對法語譯員和學生的交替?zhèn)髯g活動進行實證性研究”:對口譯過程模式的研究多借助跨學科的手段,提供了一個跨學科研究的范例。論文以交替?zhèn)髯g為研究對象,借助心理語言學、認知心理學等跨學科的理論和方法,運用實證研究手段,就交替?zhèn)髯g的思維過程、特點、干擾因素等進行了研究,針對交替?zhèn)髯g過程及能力發(fā)展設計了三個理論模式,并對職業(yè)譯員和各種程度的學生譯員在交傳活動中的心理表征進行了實證性研究。論文提出了三個理論模式:交替?zhèn)髯g的過程模式、交替?zhèn)髯g的精力分配模式和口譯能力發(fā)展模式。2)陳菁(2005)“口譯交際過程中的跨文化噪音”:首次對口譯中跨文化因素進行系統(tǒng)研究,從信息傳播學、跨文化交際學、語言學、翻譯學等多個視角探討了口譯交際過程中的文化因素,建立了口譯的跨文化交際模式,提出了降低跨文化噪音的理論框架和實踐策略,包括長期策略、譯前策略和譯中策略。該論文的研究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層面:從理論意義上講,對口譯中社會文化因素的系統(tǒng)探索將有助于推動口譯研究向深度和廣度發(fā)展;從實踐意義上講,降低口譯過程中的跨文化噪音將有助于提高口譯質量。3)張威(2007)“同聲傳譯與工作記憶的關系研究——中國英語口譯人員認知加工的實證分析”:是一項關于同聲傳譯與工作記憶關系的實證研究,以西方口譯界的認知研究為背景,借助認知心理學的認知能力發(fā)展理論、心理語言學的語言信息處理理論,考察了同傳與工作記憶的相互關系,描述了同傳活動中工作記憶的作用機制,構建了同聲傳譯的工作記憶運作模型。該研究綜合應用實驗、調查、觀察三種主要的口譯研究方法,以實驗研究為主,調查、觀察研究為輔,各類數(shù)據(jù)共同解釋同傳與工作記憶的關系。該研究的主要結論涉及工作記憶在同傳中的地位與作用、同傳對工作記憶的影響、工作記憶與同傳效果的關系、工作記憶與口譯轉換方向的關系等。4)高彬(2008)“猜測與反駁——同聲傳譯認知理論研究”:是一項關于口譯研究史的研究。論文以同聲傳譯認知理論為研究對象,系統(tǒng)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