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簡介】
年10月15日—),全名穆倫席連勃,當代畫家、詩人、散文家。1963年,席慕蓉臺灣師范大學美術系畢業(yè),1966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完成進修,獲得比利時皇家金牌獎、布魯塞爾市政府金牌獎等多項獎項。著有詩集、散文集、畫冊及選本等五十余種,《七里香》、《無怨的青春》、《一棵開花的樹》等詩篇膾炙人口,成為經典。席慕容的作品多寫愛情、人生、鄉(xiāng)愁,寫得極美,淡雅剔透,抒情靈動,飽含著對生命的摯愛真情,影響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長歷程。 食指食指,本名郭路生(1948—),山東魚臺人。朦朧詩代表人物,被當代詩壇譽為“朦朧詩鼻祖”。高中畢業(yè)。被稱為新詩潮詩歌第一人。食指之所以取名為“食指”。一是因為:“郭路生的母親名叫石維元故有 “石之子”之意。二:在中國,作為詩人,無論是寫作還是生活都存在無形的壓力。但別人在背后的指指點點絕損傷不了一個人格健全的詩人。三:食指先生少時尊師,“師”與“食”諧音。第三篇:中國現當代文學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一覽中國現當代文學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一覽魯 迅小說集《吶喊》 《彷徨》 《故事新編》雜文集《墳》 《熱風》 《花邊文學》其他《中國小說史略》 《野草》主要小說《狂人日記》《阿Q正傳》 《孔乙己》 《祝?!防仙帷恶橊勏樽印?《四世同堂》(《惶惑》《偷生》《饑荒》)《茶館》《龍須溝》 《四世同堂》(《惶惑》《偷生》《饑荒》)張?zhí)煲怼督鸱凼兰摇?《啼笑因緣》矛盾《子夜》 《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林家鋪子》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張恨水《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緣》路翎《財主底兒女們》張愛玲《傾城之戀》 《金鎖記》趙樹理《小二黑結婚》 《李有才板話》 《三里灣》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風驟雨》孫犁《白洋淀記事》胡適《文學改良謅議》白話詩集《嘗試集》郭沫若白話詩集《女神》歷史劇《屈原》冰心白話詩集《繁星》白話詩集《春水》田漢《獲虎之夜》 《湖上的悲劇》 《南歸》夏衍《包身工》曹禺《雷雨》 《日出》 《北京人》 《原野》 《家》(改編自巴金)李季民歌《王貴與李香香》沈從文《邊城》葉圣陶《倪煥之》蕭紅《生死場》 《呼蘭河傳》第四篇:現當代五位詩人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主要作品有詩集《我底記憶》、《望舒草》、《災難的歲月》。戴望舒早期詩篇的特點:第一部詩集《我底記憶》多是情詩和愁詩,多抒寫對現實生活的迷惘、失望、厭棄情緒,大部分作品詩形整飭,注重音樂性。第二部詩集《望舒草》,表現了作者詩藝的趨于成熟。《望舒草》確立了以散文美為主要特征的自由詩體,在這部詩集中,情緒的節(jié) 奏已完全代替了字句的節(jié) 奏,其律動表現于詩中現代人的情緒的自由而又有法度的躍動上。戴望舒的詩大多是象征和浪漫抒情相結合而非單一的象征,因而仍是至情的而非主知的??箲?zhàn)爆發(fā)后戴望舒詩風的變化:《獄中題壁》表達了詩人“在那暗黑潮濕的土牢”中對于陽光與清風的向往,詩的用語也洗凈了前期的鉛華而歸于樸素質實?!段矣脷垞p的手掌》則表現了詩人對“永恒的中國”的謳歌。這類詩,從內容到創(chuàng)作方法,已屬于現實主義,表明戴望舒從現代主義向著現實主義的皈依。以下是榮老師課件內容: 【《雨巷》的寫作背景與此詩的真實所指】發(fā)表《雨巷》的1928年,新文學的中心已開始從北京移往上海,亞洲最大的都會上海五光十色的現代風景已經引起一批年輕作家的關注,一列由劉吶鷗、施蟄存、戴望舒等人設計的《無軌列車》,正滿載著現代城市生活奢華、浮泛的感覺,從水沫書店開出,讓人們觀看那些時代旅客對速度、金錢、欲望等“都市風景線”的沉溺。然而,在自己的詩中,戴望舒卻像莎士比亞在英雄主義的文藝復興時代,讓哈姆萊特為“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沉思遲疑一樣,他也在不夜的都市另辟出一條下著濛濛小雨的巷陌,供憂郁的都市青年哀怨彷徨?!队晗铩吩诮Y構上始于尋找,繼而進入記憶與幻覺,最終復歸惆悵。但結尾不是開頭一節(jié)的簡單重復,不僅是一種詩歌技巧上的照應,幻覺中與芬芳憂郁的丁香姑娘擦肩而過的“相逢”,暗示著尋求永遠無法與愿望重合的意識,因而雨巷最終變成了一個象征,并變得更加深不可測。詩人為什么把人們帶入這樣一個遠離喧囂塵世的語言世界,為什么希望相逢的是一個有著古典色彩卻又有現代迷惘的丁香姑娘,同時又把這種相逢寫成了一個飄忽的夢?這是不是體現了詩人與現代的緊張關系?【個人記憶與夢幻的寫作】像大多數抒情詩人那樣,戴望舒面對的是個人記憶與夢幻。因為是“個人的”,所以他的詩既不追求意象派詩歌的具體性,也不通向現代主義的非個人化;因為是“記憶”與“夢”,不是面對一個行動著的現實世界,所以“空洞”,多是感覺和想象而沒有現實的“內容”。但是我們能否向想象的語言世界要求生活世界的具體內容,能否向尋找微妙的情緒感覺和朦朧神秘氣氛的象征主義索要哲理和玄學的意趣?我們該如何對記憶與夢想兩者糾纏迎拒下靈魂的掙扎保持必要的理解與同情? 的確,戴望舒是一個優(yōu)秀的抒情詩人而不是一個偉大的詩人,他的詩境界不大,詩魂柔弱,但歷史地看,戴望舒的詩通過返回個人記憶和夢想的方式推進了現代漢語詩歌對現代“詩質”的探求。就近來看,如前所說,他不再像李金發(fā)那樣移植西方詩歌,而是用中國的抒情傳統嫁接了西方的象征主義詩歌,從而溝通了象征主義詩歌與現實中國經驗和古典情調隔著一層的狀態(tài)。就遠一點看,經由個人記憶、夢想的“返回”和象征技巧的運用,更新了新詩的“自我”形象,使之少了許多五四詩歌的浮泛色彩,有了更多的血肉感和真切感?!就ㄟ^“返回”來抵達“現代”】戴望舒是中國詩歌現代性尋求的一個重要的中介,無論從經驗的意義上還是從技藝的意義上,現代漢語詩歌都需要戴望舒這樣一條通過“返回”來抵達現代的道路。因為有了戴望舒,象征主義變得可以被接納了;因為有了戴望舒的詩歌,“新”與“舊”似乎不那么勢不兩立了;因為有了戴望舒對城市病象的一唱三嘆,人們對以城市發(fā)展為標志的現代生活的感情變得復雜起來了。卞之琳。以下是榮老師課件內容:一方面是玄思的,又在冥想的情境中展開,比較重視知性;另一方面,是努力讓“主體聲音的對話化”,追求表現上的非個人化和戲劇性張力??梢哉f,卞之琳為代表的30年代的現代詩,標志了中國新詩從象征主義到現代主義的過渡(從以借鑒法國詩為主轉向學習美國和歐洲的現代主義詩歌),從認同傳統中屈騷式的浪漫主義抒情到認同晚唐詩的創(chuàng)造意境的過渡。而從“新詩”的發(fā)展歷程看,它是一次從“主體的詩”到“本體的詩”的美學位移:前者的詩是功能性的,詩為表現詩人的感情和個性而存在;后者,詩人為詩而存在,彰顯的是詩歌文本的獨立性。穆旦。穆旦(1918-1977),創(chuàng)作有詩集《探險隊》、《穆旦詩集(1939~1945)》、《八旗》。穆旦詩中的“自我”:《詩八首》、《我向自己說》等詩顯示了穆旦對于“自我”的獨特探索與表現?!对姲耸住范Y贊了愛情豐富而復雜的過程,禮贊了愛情的美、力量和永恒。穆旦的“我”深深植根于中國現實之中。早期的詩作中已經透露出關注現實人生的傾向?!渡种取篮岛由系陌坠恰?,直面戰(zhàn)爭與死亡,禮贊了生命與永恒。穆旦的自我始終處于痛苦的自我解剖之中,致力于展現自己心靈的自我搏斗和種種痛苦而豐富的體驗,充滿了深沉的內省與思辨的力量。穆旦的詩持久深入地探索、表現了“自我”。《我》、《我向自己說》、《詩八首》等詩中顯示了穆旦對于“自我”的獨特探索與表現。①穆旦的“我”是生活在混亂而黑暗的現實中的分裂、殘缺、矛盾而痛苦的“我”?!对姲耸住芳仁顷P于愛情的詩,也是關于自我的詩。詩人抒寫、禮贊了愛情豐富而復雜的歷程,禮贊了愛情的美、力量和永恒。②穆旦的“我”深深植根于中國現實之中。早期的詩作中已經透露出關注現實人生的傾向。隨著詩人的成長、人生閱歷的加深,歐美現代派及艾青等詩人的影響,詩藝日益成熟。在社會人生的現實中探討個體,在個體生命的展開中體認現實,遂成為穆旦詩的顯著特色。③穆旦的自我始終處于痛苦的自我解剖之中,致力于展現自己心靈的自我搏斗和種種痛苦而豐富的體驗,充滿了深沉的內省與思辨的力量。以下是榮老師課件內容: 穆旦(1918—1977),詩人、翻譯家。原名查良錚,浙江海寧人。1918年出生于天津,少年在南開中學讀書時便對文學有濃厚興趣,開始寫詩。1935年考入北平清華大學外文系,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隨學校輾轉于長沙、昆明等地,并在香港《大公報》副刊和昆明《文聚》上發(fā)表大量詩作,成為有名的青年詩人。1940年在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