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nèi)容簡介】
環(huán)境下,她成了一個道具,沒有自由意志,只能接受別人的擺弄。透過一個家庭的變化,余華給我們講了建國后幾十年的歷史變遷。余華的文字很簡練,他用諷刺詼諧的手法把政治帶給小人物的巨變突出出來,把悲傷盡可能縮小。我很喜歡他的敘事方法,整部小說里大部分都是一個人說完一大段話。有時,一個章節(jié)里只有一個人物說的幾段話,通過獨白,我們讀者可以了解到當時社會的變化,讀起來也不累。有時,余華反而對幾句話進行重復,這對人物性格的表現(xiàn)是很有利的。文字在余華手上是藝術(shù)品,看這部作品是一種享受。美國《亞太藝術(shù)》在2004年4月6日寫道:《許三觀賣血記》是中國人生活的生動寫照……余華的天賦就在于,他能用悲憫的幽默沖淡殘酷的故事,能輕松地處理痛苦的處境而對筆下那些沒有文化的普通的窮人不加絲毫的嘲弄。也正是這種幽默給人物帶來了生命,賦予了他們立體感和尊嚴。我知道這部作品比《活著》好看的原因了。我們看《活著》時,情緒占據(jù)主導地位,作者的聰明之處會被我們忽略掉,這部《許三觀賣血記》是一個藝術(shù)品,作者沒有讓我們讀者的情緒失控,我們讀者可以認真欣賞,從品讀里揣摩小人物的命運和社會的發(fā)展。到目前為止,還有好多問題值得我思考。比如,心口相傳的賣血步驟象征著什么?賣完力氣賣熱氣這種賣血的方法對經(jīng)濟的啟示是什么?小人物追求的是怎樣的平等?政治對人命運的影響還有人治和法治的較量……真是一本有魔力的小說呀!第四篇:人道精神的張揚——論余華的《許三觀賣血記》人道精神的張揚——論余華的《許三觀賣血記》孫紅梅摘要:文學即人學,表現(xiàn)人性是文學的永恒主題。余華的《許三觀賣血記》是新時期典型的具有人道精神的作品,也是余華轉(zhuǎn)型后的重要代表作品。作品放棄了對重大場面和重要社會問題的關(guān)注,轉(zhuǎn)而從個人的角度出發(fā),描寫小人物的真實的、復雜的性格特征,表現(xiàn)了人們面對苦難時的堅韌品質(zhì)和相互扶持的人道情懷。通過對小說主人公行為、性格的具體分析和賣血經(jīng)歷的詳細解讀,以求對小說所蘊含的人道主義精神加深認識和理解。關(guān)鍵詞:余華 《許三觀賣血記》 人道主義 個人主義平等Recovery of Humane Spirit ——Yu Hua’s Theory of “Guan”Student majoring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NameSun HongmeiTutorNameYang Xingang Abstract:Literature is the study of humans。human nature is the eternal theme of Sanguan Selling Blood is the typical work with humane spirit in the new period, also is the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Yu Hua after the abandoned the focus on major scenes and important social issues,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ividual, describing the real, plex character of the ordinary people, shows the quality of people’s tenacity when faced with suffering and mutual support of humanitarian on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Xu Sanguan’s behavior and character and the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of his experience to sell blood, I try to deepen my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to humanitarian spirit the novel words: Yu Hua。XU Sanguan Selling Blood。Humanitarianism。Individualism。Equality引言 人道主義自文藝復興時期正式誕生,便以其強調(diào)的自由、平等、博愛、道德、個人主義等人文理念,不同程度地影響著世界各國的政治哲學和文學。在十九至二十世紀之交,人道主義作為一種政治哲學開始傳入中國,直到一九一八年十二月,周作人發(fā)表《人的文學》,人道主義才終于進入了文學,并對之后的眾多文學流派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皬奈膶W研究會的‘為人生’,到創(chuàng)造社的‘自我表現(xiàn)’,從語絲派的‘自己的園地’,到新月社的‘文學的紀律’,從論語派的‘性靈論’,到新京派的‘自由主義’,我們可以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中清晰地梳理出一條人道主義文學思潮的線索?!盵1]但是,人道主義在中國的歷史命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經(jīng)歷了一個短暫的輝煌時期之后,很快便處于一個“風雨飄搖”的境地。從一九二五年起,隨著帝國主義的侵略加深,民族危機日益嚴峻,作家和批評家等紛紛轉(zhuǎn)而提倡民族主義;而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從一開始便對人道主義大加批判,并最終取代了人道主義的主流地位。到六十年代,人道主義文學思潮在“文化大革命”中徹底地銷聲匿跡。至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沉寂了二十多年、中斷了十多年的人道主義才開始復活并浮出水面,像張潔的《愛,是不能忘記的》、高曉聲的《陳奐生上城》,張賢亮的《邢老漢和狗的故事》等都已開始關(guān)注個人的情感和精神生活。九十年 代后,人道主義文學發(fā)展更為迅速,人性本位人道主義、生存?zhèn)惱砣说乐髁x、生命倫理人道主義、理想化的倫理人道主義各方面均有所發(fā)展。《許三觀賣血記》就是九十年代后的人道主義作品,“是典型的苦難敘事,描寫一個身份卑微,名叫許三觀的絲廠送繭工被迫以賣血抗爭苦難而悲慘地‘活著’的故事”[2],是生存?zhèn)惱砣说乐髁x的典型代表。一、余華與《許三觀賣血記》“余華是以其作品極強的先鋒性在文壇上嶄露頭角的?!盵3]從《十八歲出門遠行》到《現(xiàn)實一種》再到《河邊的錯誤》,余華近乎偏執(zhí)地進行著文本的先鋒性實驗,通過對暴力、死亡、血腥的極端化描寫來顯示人性惡的本質(zhì)。這種文本形式的先鋒性的確給了讀者新奇的體驗,但隨著這種形式的不斷重復,讀者很快感到厭煩,余華也及時地感受到被讀者拋棄的威脅?!霸凇逗舆叺腻e誤跋》中,他公開表示,‘一成不變的作家,只會快速奔向墳墓’。他逐漸認識到‘作家的使命不是發(fā)泄,不是挖掘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盵4]《許三觀賣血記》就是余華成功轉(zhuǎn)型后向人們展示高尚的重要代表作品?!对S三觀賣血記》在整體的敘事上,脫離了對宏偉主題的表現(xiàn),也脫離了對重大社會問題和歷史事件的反思,轉(zhuǎn)而敘述了一個小人物用賣血的方式,來解決自己整個人生歷程中重大問題的故事,表現(xiàn)了生命、生存的主題,較好地貫徹了人道主義精神。在小說的一開端,讀者就能從“老糊涂”爺爺?shù)牟粷M中看出,許三觀的父親就是沒有聽從長輩的話,先于兩個哥哥娶了城里的女人,打破了“這規(guī)矩”,表明規(guī)矩已經(jīng)失去了它的崇高地位而無足輕重了。這種反傳統(tǒng)道德的行為或許就是許三觀身上人道精神的最初根源。另外,許三觀在第一次賣血后說:“??這血錢我不能隨便花掉,我得花在大事情上面?!边@里的“大事情”已經(jīng)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諸如救國救民、舍己奉獻的大事情,而是成為解決自身生存、幸福的“大事情”,在這里特指許三觀的婚姻。諸如此類敘述話語都擺脫了以往“宏偉”的含義,變得“個人”、“狹隘”起來,在此不一一贅述。二、許三觀形象具體分析(一)許三觀的童年成長經(jīng)歷 許三觀的父親是個木匠,在許三觀未成年時就去世了,母親金花跟著一個國民黨連長跑了,孤苦無依的許三觀就回鄉(xiāng)下投奔爺爺。走了一天卻迷路了,幸虧遇見好心的四叔將他背回去。對于爺爺和四叔作者并沒有過多的描述,但從間接的只言片語中可以看出,四叔給了許三觀寶貴的關(guān)愛。許三觀成為城里絲廠的送繭工,仍不時回鄉(xiāng)探親,四叔在瓜田里勞作時許三觀悠哉游哉地在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