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簡介】
不做練習。新課標教學反思 篇6關鍵詞:高中數(shù)學新課標教學反思“吾日三省吾身”是我國古代的教育家對反思問題的最簡潔表達。新課程標準頒布,為新一輪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時也為教師的發(fā)展指明了道路,作為教師的我們,須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和現(xiàn)代教學教育理論,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并上升到理性思考,盡快跟上時代的步伐。我從事高中數(shù)學教學已有一段時間,在教學中,經(jīng)歷了茫然與彷徨,體驗了無所適從到慢慢摸索的課堂教學組織,其間不乏出現(xiàn)各種思維的碰撞,而正是這些體驗、碰撞不斷的引起我對高中數(shù)學教學的反思,更加堅定了課改的信念,并從中得到啟迪,得到成長。一、教學觀念上反思課改,首先更新教學觀念,打破陳舊的教學理念,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懂得還不等于己知,理解還不等于知識,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識,還必須思考。”作為新課程推行的主體――教師,長期以來已習慣于“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而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也過分強調了教師的傳承作用,思想上把學生看做消極的知識容器,單純地填鴨式傳授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結果事倍功半。新課改強調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師生互動,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學生在老師引導下,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獲取知識,發(fā)展思維能力,讓學生經(jīng)過猜疑、嘗試、探索、失敗,進而體會成功的喜悅,達到真正的學!所以,現(xiàn)在教師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動態(tài)的教學過程中,基于對學生的觀察和談話,“適時”地點撥思維受阻迷茫的學生,“適度”地根據(jù)不同心理特點及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思考問題,“適法”地針對不同類型知識選擇引導的方法和技巧。二、教學中反思教學中進行反思,即及時、自動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教學過程既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發(fā)展學生智力的過程,又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教學中的師生關系不再是“人、物”關系,而是“我、你”關系;教師不再是特權式人物,教學是師與生彼此敞開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納的對話過程。在成功的教學過程中,師生應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他們一起在參與學習過程,進行心靈的溝通與精神的交融。波利亞曾說:“教師講了什么并非不重要,但更重要千萬倍的是學生想了些什么,學生的思路應該在學生自己的頭腦中產生,教師的作用在于“系統(tǒng)地給學生發(fā)現(xiàn)事物的機會”。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反饋的信息,反思“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如何調整教學計劃,采取怎樣有效的策略與措施,需要在哪方面進行補充”,從而順著學生的思路組織教學,確保教學過程沿著最佳的軌道運行,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教學時應注意,課堂回答問題活躍不等于教學設計合理,不等于思維活躍,是否存在為活動而活動的傾向,是否適用所有學生,怎么引起學生參與教學。教師必須圍繞教學目的進行教學設計,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精心設計,啟發(fā)學生積極有效的思維,從而保持課堂張力。設法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后再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學生只有經(jīng)過思考,教學內容才能真正進入他們的頭腦,否則容易造成學生對老師的依賴,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有時我們在上課、評卷、答疑解難時,自以為講清楚明白了,學生受到了一定的啟發(fā),但反思后發(fā)現(xiàn),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只是一味的想要他們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序去解決某一類問題,學生當時也許明白了,但并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還有,教師在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時,也應妥善地加以管理,使課堂教學秩序有利于教師“教”和學生的“學”,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并加強學生合理表達自己觀點的訓練。三、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反思就上面講到的初高中數(shù)學存在巨大差異,高中無論是知識的深度、難度和廣度,還是能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飛躍。學生有會學的,有不會學的,會學習的學生因學習得法而成績好,成績好又可以激發(fā)興趣,增強信心,更加想學,成績越拔尖,能力越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不會學習的學生開始學習不得法而成績不好,如能及時總結教訓,改變學法,變不會學習為會學習,經(jīng)過一番努力能趕上去;如不思改進,不作努力,成績就會越來越差,當差距拉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容易趕上去了,成績一差會對學習喪失興趣,不想學習,越不想學成績越降,繼而在思想上產生一種厭惡,害怕,對自我懷疑,對學習完全失去了信心,甚至拒絕學習。由此可見,會不會學習,也就是學習方法是否科學,是學生能否學好數(shù)學的極其重要的因素。當前高中生數(shù)學學習方法還處在比較被動的狀態(tài),存在問題較多,主要表現(xiàn)在:學習懶散,不肯動腦;不訂計劃,慣性運轉;忽視預習,坐等上課,寄希望老師講解整個解題過程,依賴性較強,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會聽課,如像個速記員,邊聽邊記,筆記是記了一大本,但問題也有一大堆;有的則一字不記,只顧聽講;有的學生只當聽老師講故事時來精神等等; 死記硬背,機械模仿,教師講的聽得懂,例題看得懂,就是書上的作業(yè)做不起;不懂不問,一知半解;不重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而對那些偏、難、怪題感興趣,好高騖遠,影響基礎學習;不重總結,輕視復習。對于我們面上中學,大部分是居于中等及以下的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數(shù)學思想方法差,思維能力、運算能力較低,空間想象能力以及實踐和創(chuàng)新意識能力更無須談說。上面所談到的學生問題表現(xiàn)尤為突出,因此教師需多花時間了解學生具體情況、學習狀態(tài),對學生數(shù)學學習方法進行指導,力求做到轉變思想與傳授方法結合,課上與課下結合,學法與教法結合,統(tǒng)一指導與個別指導結合,促進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只有憑借著良好的學習方法,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四、對習題、試卷評講的反思習題、試卷評講不能停留于指出不足、改正錯誤及講解方法,而應當著眼于數(shù)學能力的培養(yǎng)。要結合示例挖掘、歸納其中的思想方法,抓“通病”與典型錯誤,抓“通法”與典型思路,加深學生對思想方法的認識,使其領悟思想方法實質,不斷提高解題能力和糾錯、防錯能力。在數(shù)學教學中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沒有反思,專業(yè)能力不可能有實質性的提高,教師要在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充分理解新課程的要求,不斷地更新觀念、不斷探索,提高自身的學識和身心修養(yǎng),掌握新的專業(yè)要求和技能,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勤分析,善反思,不斷總結,以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能力才能與時俱進,全面開展素質教育。參考文獻:新課標教學反思 篇7一、學習目標(一)學習目標運用地圖和數(shù)據(jù),說出地球表面海、陸所占比例。運用地圖,描述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特點。運用世界地圖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二)學習目標分解細化通過簡單方法估算并說出地球表面海、陸所占的比例,學會科學探究的簡單方法,培養(yǎng)求真、務實的科學態(tài)度。運用地圖描述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特點。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以及大洋、海和海峽。在世界地圖上,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布特點。了解人類認識地球面貌的歷程,增強熱愛科學、探究地理、造福人類的39。信心和決心。二、教學重點、難點(一)教學重點通過簡單方法估算并說出地球表面海、陸所占的比例。在世界地圖上,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布特點。(二)教學難點在世界地圖上,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布特點。三、教學方法教法創(chuàng)設情景法、讀圖分析法、畫圖講解法、總結歸納法、啟發(fā)引導法、交流談話法。學法情景感受法、地圖觀察法、圖畫圖話法、問題探究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學課時1課時。新課標教學反思 篇8新標準課程倡導以任務為基礎的教學,也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完成具體的任務活動來學習語言,讓學生為了特定的學習目的去實施特定的語言行動,通過完成特定的交際任務來獲得和積累相應的學習經(jīng)驗。任務的設計也就是要給學生提供明確、真實的語言信息,使學生在一種自然、真實或模擬真實的情境中體會語言、掌握語言的應用。那么我們在教學中又應如何設計任務?任務要真實。既要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出發(fā),又要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如教八年級上冊unit5時,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任務:某同學生日要舉行一個晚會,邀請各位同學參加,你是接受還是拒絕,用英語又如何表示?班級要召開新年晚會,你如何邀請科任老師?任務要可完成。如果設計的任務不可完成。任務要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層層深入,構建由初級任務到高級任務并由高級任務涵蓋初級任務的循環(huán),使教學階梯式地層層遞進。如上unit4時,我們可先設計一個這樣的任務:who how how long然后設計這樣的任務:who how how far howl ong要注意任務的合作性。任務的完成必須依賴于學習者之間的共同合作,每一個學習者在執(zhí)行任務的過程中,都擔當各自不同的角色,都需要提供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yǎng)合作精神。新課標教學反思 篇9本節(jié)課,我做到了數(shù)學活動不單純的依靠模仿和記憶,因此,在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大膽動手、實踐、推想、合作與學生在不斷探索中去體會新知識的那種成就感;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課后,我對本節(jié)課教學又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下面結合上課和對本課新的理解,說說我本課的不足。課堂中對學生學習情況沒有及時掌握和關注。課堂中有個別學生沒有及時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我沒有關注到,影響了學生學習效果。時間分配不太合理,有些前松后緊。由于時間緊,鞏固練習比較匆忙,練習不到位,沒有體現(xiàn)出層次性。如果在教學6時,在節(jié)約出時間分配給后面7的39。教學,效果會更好一些。俗話說“十指連心”、“心靈手巧”。為了使學生對數(shù)的組成產生更深的記憶,我試圖想通過手、口、腦三者的結合,從而使教學得到良好的效果,但因為我考慮不周,學生在說6和7的組成時手勢各有各的方法,我當時也沒有指出說明。在課快結束時,我看到其他班有的學生出來活動了,就以為停電了,已經(jīng)下課了,所以后面游戲快速結束,也沒有全課小結。本節(jié)課,在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中,我緊緊抓住知識的系統(tǒng)結構,通過逐個突破有效地解決了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完成了教學任務,但因本人水平有限,在上課的過程中,肯定存在許多不足,這有待我以后繼續(xù)努力,不斷探索。新課標教學反思 篇10關鍵詞: 新課標 語文教學 反思多年來,我一直在語文基礎課程課堂教學改革的第一線實踐著、探索著,對于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有一定的認識,但也進行了一定的反思。反思一:部分教師教育觀念陳舊,穿著新鞋走老路。新課程實施關鍵在教師。雖然在參與課程改革前,每位教師都參加了上級部門組織的課改培訓,但為期一兩天的培訓效果畢竟是有限的。又何況有些教師在參加培訓時,心不在焉,應付了事,培訓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再加上他們平時不認真學習國內外先進的教育理論,不更新教育思想,不積極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所以,他們只能穿著新鞋走老路,無創(chuàng)新無創(chuàng)見。例如:某些語文教師在專題的課堂教學中仍然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教學,把整個專題的內容分解得支離破碎:課文歸課文,一課一課地上;有關的古詩文歸古詩文,一首一首地教;參考資料歸參考資料,一個一個地講。學生很難很好地把握整個專題的教學內容。專題課是新教材新增設的一個部分,語文教師都把它上成了不折不扣的傳統(tǒng)課,更何況是其他課文呢?如果語文教師仍這么上課,語文新課程改革如何進行下去?反思二:部分教師課程能力缺失。自從正規(guī)化的學校教育產生以來,教師和課程就成為學校教育過程中具有決定性作用、必不可少的兩個重要因素。教師的教育行為以課程為載體,課程的組織實施以教師為主體,教師和課程兩者相輔相成。教師課程能力作為教師與課程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產物,影響著課程實施的`路線,決定著課程功能的轉向,是課程價值與目標實現(xiàn)的決定性因素和本質性力量。一直以來,語文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的課程能力并不被高度和普遍重視,表現(xiàn)在:首先,大多數(shù)語文教師滿足于自己的知識現(xiàn)狀,只知道按照教育部門和專家確定的課程內容教會學生某種既定的、死的知識,而不會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對給定的課程內容不斷進行變革和創(chuàng)新。其次,部分語文教師實施課程活動的方式和手段單一。課程實施過程基本上是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過于強調學生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教師不創(chuàng)設相關教育環(huán)境,不設置問題情境,不善于啟發(fā)學生,不與學生互動。再次,語文教師學科視野狹窄,缺乏綜合課程素養(yǎng)和能力。多年來,部分語文教師常把自己禁錮在語文學科壁壘之中,缺乏與其他學科的滲透與交流,缺乏綜合課程活動的實踐與磨練。部分語文教師的學科視野顯得短淺狹窄,綜合課程素養(yǎng)能力顯得蒼白無力。最后,部分語文教師缺乏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能力。雖然網(wǎng)絡給我們提供了與語文課程相關的豐富的資源,但部分語文教師至今仍未能很好地掌握現(xiàn)代信息技術,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