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第14課中國建筑的特征1.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列出課文的結構提綱。2.了解本文的說明方法,學會抓住事物的特征進行說明。3.學習本文作為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在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鑒。4.了解中華民族在世界建筑史上的突出貢獻,提高對我國建筑藝術的審美能力,激發(fā)對我國古代悠久的建筑藝術的熱愛之情。
2024-11-16 22:40
【總結】第15課作為生物的社會1.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2.了解本文的說明方法,學會抓住事物的特征進行說明。3.體會本文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感受優(yōu)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4.通過觀看生物資料片、觀察一些昆蟲的社會行為等活動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1.快速閱讀文本,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理清文章的思路
2024-12-03 21:45
【總結】第16課宇宙的未來1.篩選信息,提煉要點,把握作者的觀點。2.體會大師生動、幽默、風趣的演講風格。3.感受科學精神,提高科學素養(yǎng)。1.快速閱讀文本,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2.進一步閱讀課文,品讀文中有關宇宙未來的預測的文字,培養(yǎng)探索宇宙的興趣,并且體會
2024-12-01 21:29
【總結】語文必修③·人教版新課標導學第一單元1.林黛玉進賈府學習目標1.分析理解林黛玉和賈寶玉的形象特點。2.初步了解賈府人物和作者敘述視角的轉換。3.整體把握賈府的環(huán)境特點及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第一單元第一課時整體感知1課前預習2課內動腦課前
2024-11-17 08:23
【總結】語文必修③·人教版新課標導學第一單元3.老人與海學習目標1.了解海明威其人以及他的寫作風格。2.分析內心獨白對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3.理解桑地亞哥這個人物所具有的哲理性和象征意義。第一單元第一課時整體感知1課前預習2課內動腦課前預
【總結】語文必修③·人教版新課標導學第四單元13.宇宙的邊疆卡爾·薩根學習目標1.聯系實際,了解解說詞的特點。2.鑒賞文本中生動形象的語言和議論抒情的句子。3.探究文章的順序、結構、說明方法和語言特色等內容。第四單元第一課時整體感知1課
【總結】語文必修③·人教版新課標導學第四單元加來道雄學習目標1.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去理解事物的特征。2.以“教育歷程”為重點,探討其中表現的思想工作內涵。3.領悟作者勇于探索、敢于實踐、堅持不懈的科學精神。第四單元第一課時整體感知1課前預習
【總結】語文必修③·人教版新課標導學第三單元9.勸學《荀子》學習目標1.掌握課文出現的“有(又)、暴(曝)、生(性)、知(智)”等通假字、詞類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2.理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應持態(tài)度的論述;3.理清本文思路,學習本文
【總結】語文必修③·人教版新課標導學第二單元5.杜甫詩三首學習目標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成就。2.整體感知詩歌的感情基調,感受詩人的憤激之情。3.把握情景交融的創(chuàng)作方法,熟悉律詩的格律知識。第二單元第一課時整體感知1課前預習2課內動腦
2024-11-16 22:52
【總結】語文必修③·人教版新課標導學第二單元6.琵琶行學習目標1.欣賞詩中運用比喻,形象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2.抓住意象,感受悲涼的意境,深刻體味詩人郁結的情感。3.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黑暗現實。第二單元第一課時整體感知1課前
【總結】語文必修③·人教版新課標導學第四單元第二課時素質提升13.宇宙的邊疆卡爾·薩根1課前預習2課內動腦3課外認真課前預習一、詞語辨識1.淹沒湮沒(1)6月24日、25日我區(qū)連降暴雨,加之老百姓蓄水灌溉農田時未及時抽掉
2024-11-17 19:43
【總結】語文必修③·人教版新課標導學第三單元第二課時素質提升9.勸學《荀子》1課前預習2課內動腦3課外認真課前預習一、寫出下列加點詞的古義和今義(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11-16 22:47
【總結】語文必修③·人教版新課標導學第二單元5.杜甫詩三首第二課時素質提升1課前預習2課內動腦3課外認真課前預習一、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義渚清沙白鳥飛回.(動詞,回旋)回.車叱牛牽向北(動詞,掉轉)回.看射雕處
【總結】語文必修③·人教版新課標導學第四單元12.動物游戲之謎周立明第二課時素質提升1課前預習2課內動腦3課外認真課前預習一、詞語辨識1.歡樂歡快(1)18時許,在____的《迎賓曲》樂曲聲中,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步入宴
2024-11-16 22:33
【總結】語文必修③·人教版新課標導學第三單元第二課時素質提升8.寡人之于國也《孟子》1課前預習2課內動腦3課外認真課前預習一、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今意義(1)河內兇.(古義:__________________。今義: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