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杜甫簡介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游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后,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759),他棄官西行,
2025-08-01 15:04
【總結】第一篇:杜甫詩三首《登高》教案 杜甫詩三首《登高》教案 教學目標 .整體把握詩歌,體會詩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誦讀并改寫詩歌,學習杜詩語言凝練內(nèi)涵豐富的特點。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恢...
2024-10-28 13:53
【總結】第一篇:杜甫詩三首教案《登高》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詩歌,體會杜甫詩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誦讀并改寫詩歌,學習杜詩語言凝練內(nèi)涵豐富的特點。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恢宏的藝術特點教學重點...
2024-10-28 14:14
【總結】第一篇:杜甫《登高》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教...
2024-11-04 12:00
【總結】第一篇:《登高》杜甫_的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 教學目標: 了解詩人杜甫的有關常識為教學知識目標。 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為本次教學的意境目標。 培養(yǎng)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教...
2024-11-03 22:28
【總結】第一篇:杜甫〈登高〉探析 文苑天地 杜甫〈登高〉探析 新化高工■詹惠玲老師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迴。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
2024-11-04 07:44
【總結】第一篇:杜甫《絕句》賞析 杜甫《絕句》賞析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倍鸥υ娮鞒劣纛D挫久為人所稱頌,而其詩圣創(chuàng)作的藝術手法的多樣對詩歌意境的開拓等方面更是...
2024-11-09 22:22
【總結】第一篇:《杜甫詩三首-登高》教學設計 登高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杜甫生平及寫作背景。 技能與方法:在吟誦的基礎上,把握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聯(lián)系詩歌的寫作背景把...
2024-11-03 22:30
【總結】《登高》教案1、題解杜甫詩以律詩見長,《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詩。此詩是作者在代宗大歷二年(767)九月重陽節(jié)登高時所作。當時杜甫身居夔州,已經(jīng)五十六歲,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憂憤,致使詩人身患重病。重陽登高無心游賞,觸景傷懷,抒發(fā)了自己的內(nèi)心的感慨。2、學生自讀感悟自讀全詩根據(jù)注腳,解讀詩
2024-12-03 12:37
【總結】第一篇:杜甫《望岳》賞析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岳(衡山)...
2024-11-05 00:04
【總結】杜甫登高學習目標1.了解詩人杜甫的有關常識。2.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3.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憂思。導入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
【總結】《登高》教案溧陽市竹簀中學洪超【教學目標】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2.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沉郁頓挫的藝術特點。3.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窘虒W重難點】1、背誦全詩。2、鑒賞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課時安排】1、
【總結】第一篇:杜甫登高教案 登高 [語文常識]四言律詩四聯(lián)八句皆對仗 [背景]詩人54歲羈旅夔洲時所寫。詩人長期漂泊,備嘗艱辛,加上晚年多病,潦倒窮苦于秋日登高之際,觸景生情,不覺悲從中來,于是寫了本...
2024-11-04 07:56
【總結】第一篇:《九日登高》全詩賞析 《九日登高》 九月九日望鄉(xiāng)臺,他席他鄉(xiāng)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賞析 作于王勃南游巴蜀之時。這首詩在語言上運用了日??谡Z,如“他席他鄉(xiāng)”、“那...
2024-11-15 12:09
【總結】第一篇:杜甫詩歌賞析及翻譯 杜甫 堂上不合生楓樹,怪底江山起煙霧! 聞君掃卻《赤縣圖》,乘興遣畫滄洲趣。 畫師亦無數(shù),好手不可遇。 對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豈但祁岳與鄭虔,筆跡遠過楊契丹...
2024-10-10 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