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簡介】
0億美元對均衡收入的影響是一樣的,但后者對凈出口余額的影響要大一些。當自發(fā)投資增加100億美元時,凈出口減少額為2018=2(10億美元);但當自發(fā)性凈出口減少100億美元時,凈出口減少額為2012=8(10億美元)。=α+βyd=100+,凈稅收T=50,投資i=100,政府購買g=60,出口x=80,進口m=m0+Ty=20+(單位:10億美元)。求:(1)均衡收入以及凈出口余額;(2)求對外貿易乘數kx、投資乘數ki、政府購買乘數kg、稅收乘數kt和平衡預算乘數kb。解:(1)由已知,得yd=y50將已知條件代入均衡等式y(tǒng) = c + i + g + x m,得均衡收入為: y=1120(10億美元)凈出口余額為nx=xm=1120=4(10億美元)。(2)以下是各種乘數的取值;四、分析討論?什么是凱恩斯定律?二者有何重大區(qū)別?答:薩伊定律是法國古典經濟學家薩伊在其1803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概論》一書中提出的著名論點,即:供給會創(chuàng)造自己的需求(Supply creats its own demand)。這一命題的含義是:任何產品的生產,除了滿足生產者自身的需要外,其余部分總會用來交換其它產品,即形成對其它產品的需求。每個人實際上都是在用自己的產品去購買別人的產品,所有賣者必然也是買者。一種產品的供給增加,實際上也是對其它產品的需求增加;一國供給能力增加一倍,所有商品供給量增加一倍,購買力亦同時增加一倍,一個自然的結論便是;總需求必等于總供給(或者:任何數量的儲蓄都會全部用于投資),經濟總能實現(xiàn)充分就業(yè)的均衡。需要指出,薩伊定律并不否認局部的供求失衡(即便這種失衡,他認為也可由充分有效的市場機制的調節(jié)而迅速得以恢復),它所否定的是全面生產過剩的失衡。凱恩斯在其1936年出版的《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提出了著名的有效需求原理。凱恩斯在其三個基本心理規(guī)律即消費傾向規(guī)律、資本邊際效率規(guī)律以及流動偏好規(guī)律的基礎上,論證了消費需求不足、投資需求不足從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認為有效需求不足,會使生產即供給不能擴大到充分就業(yè)的程度,從而導致了非自愿失業(yè)的出現(xiàn)。在這里,不再是薩伊的“供給會創(chuàng)造自己的需求”,而是“需求會創(chuàng)造自己的供給”,這便是所謂的凱恩斯定律。根據這個定律,經濟可能經常處于低于充分就業(yè)的均衡狀態(tài),充分就業(yè)的均衡反倒成了一種特例。薩伊定律以完全競爭的市場為前提,認為依靠自然的經濟秩序,所有問題必會得到完善的解決,經濟總會處于充分就業(yè)的均衡狀態(tài);凱恩斯定律則說明,僅僅依靠經濟自身的力量,經濟往往處于低于充分就業(yè)的均衡狀態(tài)。推衍至政策主張上,二者的區(qū)別就更加明顯: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是否有必要呢?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大致就成為凱恩斯主義和古典主義的分水嶺。,儲蓄是哪個變量的函數?增加儲蓄對均衡收入會有什么影響?答:與古典理論將儲蓄視為利率的函數不同,凱恩斯主義認為直接決定儲蓄的是收入。由于消費是收入的函數,即c=c(y),而儲蓄又是收入扣除消費之后所剩的部分,所以有s=s(y),即儲蓄是收入的函數而且是增函數。這樣,儲蓄是直接根據收入來調整的,當利率上升時,雖然人們的儲蓄比例可能會增加,但最終總儲蓄量一定是減少的,原因是利率上升使投資減少,從而收入亦減少,最后儲蓄也減少。由此觀之,利率對儲蓄的影響,在古典的儲蓄函數和凱恩斯主義的儲蓄函數中,是截然相反的。這體現(xiàn)出凱恩斯主義這樣一個觀點:宏觀經濟不是或主要地不是通過價格的調整來進行,而是通過根據改變了的收入調整支出來進行。在凱恩斯主義看來,儲蓄的增加將使均衡收入減少。因為決定產出和收入水平的是有效需求,儲蓄的增加意味著消費的減少,其他條件不變,總有效需求會減少,從而均衡產出或收入亦減少。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節(jié)約的悖論”。,為什么稅率提高時,均衡收入會減少?定量稅增加會使收入水平上升還是下降?為什么?答:(1)設稅收T=T0+ty,其中T0為自發(fā)稅收,t為稅率,消費函數c=α+βyd,yd=YT+TR,TR為轉移支付,i和g為投資和政府購買,二者都設為常數。將以上條件代入均衡等式y(tǒng)=c+i+g,不難求得均衡收入的表達式:若其他條件不變,稅率t增高,容易看到均衡收入必定減少。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原因是稅收和儲蓄一樣,也是一種“漏出”,對國民收入有縮減的作用;稅率越高,“漏出”越多,均衡國民收入減少得越多。(2)定量稅的增加會使收入水平下降。原因如前所述,其他條件不變,定量稅這種“漏出”的增加意味著總支出水平的減少,從而使均衡收入下降。若設稅收T=T0,其他設定與(1)中相同,不難得到均衡收入表達式:從以上表達式中亦不難得出上述結論。?答:所謂乘數,一般地講,是指收入的改變量與引起收入改變的有關變量改變量的比。就投資乘數而言,在三部門經濟中,是等于邊際儲蓄傾向的倒數,由于邊際儲蓄傾向一般大于0而小于1。故投資乘數大于1。也就是說,投資的改變會引起收入產生乘數倍的變動。但乘數作用的發(fā)揮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具體有:(1)經濟中是否存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存在未充分利用的資源,若經濟中不存在或局部地存在未充分利用的資源,乘數的效應將受到限制。(2)投資、儲蓄、消費、政府購買之間是否相互獨立。若投資增加導致利率上升,從而使儲蓄增加消費減少,或者政府購買導致利率上升從而打擊投資和消費,乘數效應都將大大降低。(3)貨幣供給。若貨幣供給不能適應支出增加的需要,有可能會使利率上升而使總需求受到抑制,這樣也抑制了產出的擴大。(4)漏出因素。若在乘數發(fā)揮效應的過程中存在漏出因素,如增加的支出用于償債、購買外國貨或以前積壓的存貨等,乘數效應亦會縮減。(5)時間因素。乘數效應的完全釋放,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由于以上這些因素的影響,乘數效應遠沒有數學邏輯告訴我們的那樣大。第十四章 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一般均衡一、 判斷正誤并解釋原因,其使用壽命為4年,且4年后機器全部耗損沒有殘值?,F(xiàn)預計該機器每年產生的收益均為100萬美元,則經過比較即可發(fā)現(xiàn),購置該機器是有利可圖的。分析:這種說法是錯誤的。由于市場利率的存在,不同時期的貨幣不具有直接可比性。此處須將該機器使用期內的收益按通行利率折成現(xiàn)值,然后用該現(xiàn)值之和與機器價格進行比較,方可決定是否應購置該機器。另一種做法是:先計算該機器的邊際效率,然后將其與市場利率進行比較,若該項資本的邊際效率不小于市場利率,購置該機器就是可行的,反之則不可行。此處即,該資本品的邊際效率為5%。若市場利率不高于5%,該機器便值得購買,否則便不值得購買。,更精確地表示投資和利率關系的曲線是投資的邊際效率(MEI)曲線,而非資本的邊際效率(MEC)曲線。分析 :這種說法是正確的。在《通論》中,凱恩斯使用資本邊際效率的概念說明投資量的確定,將資本邊際效率表等同于投資需求表;但西方一些經濟學家認為,作為各廠商的資本邊際效率曲線的總和的MEC曲線僅考慮到每個廠商單獨增加投資時所造成的后果,而在事實上,當每個廠商都增加投資對,資本品的價格便要上升,這樣資本邊際效率不是沿MEC曲線而是一條更陡的曲線更迅速地下降,這條曲線即為投資的邊際效率(MEI)曲線。在相同的預期收益下,投資的邊際效率要小于資本邊際效率,而真正表示投資所能帶來的好處的是前者而非后者。因此,投資的邊際效率曲線(MFI)能更精確地表示投資和利率的關系。,則在IS曲線上任取一點,該點對應的收入亦必為均衡收入。分析: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在簡單凱恩斯模型中,由于投資被設定為一個常數,因而能保證產品市場均衡的收入即為均衡的國民收入。但在擴展的凱恩斯模型即IS—LM模型中,投資被認為是利率的函數,雖然IS曲線上任意一點均能保證產品市場的均衡,但若此時的利率不是均衡的利率,則隨著貨幣市場的調整,投資和收入都將被迫作相應的調整。只有在IS曲線與LM曲線相交之點,即產品市場與貨幣市場同時達于均衡時,此時的收人才處于均衡狀態(tài)。 。分析: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所謂貨幣需求,簡單地說就是人們在不同條件下出于各種考慮對持有貨幣的需要。持有貨幣是人們保有其資產的一種形式,而且貨幣這種資產相對于其他資產形式(如證券、實物資本等)而言具有更好的流動性或靈活性。困此,雖然持有貨幣會失去利息收入,但由于收入與支出的不同時性,未來支出的不確定性,以及為在證券市場上抓住有利機會進行投機交易,人們還是需要持有一定的貨幣在手中。這與私人部門追求最大得經濟行為顯然不是一碼事。,既與收入有關,亦于利率有關。分析:這種說法是正確的。先來分析貨幣的交易需求。今設某人某月的貨幣收入為Y,每日的支出不變,每月的貨幣收入直接存放到儲蓄存款(有利息收入的存歉)賬戶上,月利率為i0為了進行交易,就要到銀行取出現(xiàn)金(或將存款轉入支票賬戶),若設n為取款次數,tc為每次取款的費用,Z為每次取款額,C為總持幣成本,則有:容易求得,能使總成本最小的取款次數即最優(yōu)取款次數為n*=(iy/2tc)1/2又平均持幣量M=Y/2n容易求得最優(yōu)持幣量M*為: 此即說明交易機動的貨幣需求既是收入的函數,又是利率的函數。再來分析謹慎動機的貨幣需求即預防需求。個人對貨幣的預防需求與他對將來支出的不確定程度的估計有關,但從全社會來看,這一貨幣需求量應與收入水平呈同向變化的關系。另外,預防需求也受利率水平的影響?,F(xiàn)仍設i為利率,M為持幣量,設σ為未來支付的不確定程度,Q為貨幣短缺成本,P(M,σ)為貨幣短缺概率,則P(M,σ)Q即為貨幣短缺的總預期成本,則謹慎動機的持幣成本EC為: EC= iM+P(M,σ)Q 已知,只有在持有貨幣的邊際成本(增加一單位貨幣所放棄的利息)與邊際收益(增加一單位貨幣導致的貨幣短缺成本的減少)相等時,此持幣量才是最優(yōu)的。這就說明謹慎動機的貨幣需求亦與利率有關。分析:這種說法是錯誤的。首先,貨幣供給的口徑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貨幣供給是指硬幣、紙幣和銀行活期存款的總和(M1),如再加上定期存款,則構成廣義的貨幣供給(M2);如將個人和企業(yè)持有的政府債券等流動資產或“貨幣近似物”也考慮進去,便是意義更廣泛的貨幣供給(一般用M3表示)。其次,貨幣供給還是一個存量概念,若按M1定義,它是一個國家在某一時點上所保持的不屬政府和銀行所有的硬幣、紙幣和銀行存款的總和。很顯然,新幣投放雖然能夠改變貨幣供給的數量,但它與貨幣供給遠非同一概念。,與目前消費之自愿節(jié)約量趨于均衡之價格。利率乃是一種“價格”,使得公眾愿意用現(xiàn)金形式來持有之財富,恰等于現(xiàn)有現(xiàn)金量。分析:這是凱恩斯在其《通論》中所表述的思想。凱恩斯以前的古典經濟學認為,投資是利率的減函數,均衡利率得以確定,至于利息,則是對“等待”或“節(jié)欲”(即儲蓄)的報酬,由于利率的調節(jié)作用,儲蓄會完全轉化為投資。因而利率被視為“是使投資資源之需求量,與目前消費之自愿節(jié)約量,趨于均衡之價格”而凱恩斯則認為儲蓄雖受利率的影響,但決定儲蓄的主要是收入水平;利率并非決定于投資與儲蓄的相互作用,而是取決于貨幣的需求與供給;相應地利息也不再是對人們“等待”或“節(jié)欲”的報酬,而是“為放棄(貨幣的)周轉靈活性之報酬”,而利率所衡量的“乃持有貨幣者之不愿意程度——不愿意放棄對此貨幣之靈活控制權”。若在某利率水平下,“公眾用現(xiàn)金形式來持有之財富,恰等于現(xiàn)有現(xiàn)金量”,即貨幣的需求等于貨幣的供給,該利率即為均衡利率。分析: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設若貨幣的交易需求函數與貨幣的投機需求函數不變,則只有實際貨幣供給量(而非名義貨幣供給量)的變動才會使LM曲線發(fā)生同方向變動。當名義貨幣量變化時,若價格水平亦作同向變化且兩者變化幅度相同,則LM曲線會保持不變;如若價格水平的變動幅度超出名義貨幣量變動的幅度,LM曲線甚至會出現(xiàn)相反方向的變動。—LM模型中,在兩條曲線的相交之點,產品與貨幣市場同時實現(xiàn)了均衡,此時收入與利率的組合達到了理想狀態(tài)。分析: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資本主義經濟運行的理想狀態(tài)是實現(xiàn)充分就業(yè)的均衡,而在IS曲線與LM曲線的交點上,雖然產品市場與貨幣市場是均衡的,但此時的產出或收入水平可能常常小于充分就業(yè)的水平,因而IS曲線與LM曲線的交點并不必然是理想狀態(tài)。按照凱恩斯主義的觀點,當實際產出低于充分就業(yè)的產出時,政府應使用宏觀經濟政策向右移動IS曲線或LM曲線,以達到充分就業(yè)均衡的埋理想狀態(tài)。 答案 三、計算=edr(單位:美元)(1)當i=2505r時,找出r等于6時的投資量,畫出投資需求曲線; (2)若投資函數為i=25010r,找出r等于6時的投資量,畫出投資需求曲線;(3)說明d的增加對投資需求曲線的影響; (4)若i=2005r,投資需求曲線將怎樣變化? 解:(1)將r0=10, r1=8, r2=6代入投資函數i=2505r, r b c a 0 i圖151易得i0=200, i1=210, i2=220。相應的投資需求曲線見右圖a。(2)同理可得,i0=150, i1=170, i2=190,相應的投資需求曲線見圖151。(3)容易知道,當d增加即投資對利率的變動更敏感時,投資需求曲線變得更加平緩。(4)同理可得到對應i=200-5r的投資需求曲線(如上圖c)。易知當e變小時,投資需求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