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簡介】
1~5層,,包括梁自重和其上橫墻自重為均布荷載,其它荷載計算方法同第6層==+=m1 =+=m1===m1 KNm1 =+[()2]+2==++(2)+2==++(2)+2==++[()2]+2=KNm1 KNm1活荷載作用下各框架的荷載分布如圖9:圖9 各層梁上作用的活荷載將以上結果匯總,見表17和表18表17 橫向框架恒荷載匯總表層次615表18 橫向框架活載匯總表層次66()()()()()()()()()15 注:表中括號內數值對應于屋面雪荷載作用情況。③.內力計算:梁端,柱端彎矩采用彎矩二次分配法計算。由于結構和荷載均對稱,故計算時可用半框架。彎矩計算過程如圖10,圖11,所得彎矩如圖12,圖13,梁端剪力可根據梁上豎向荷載引起的剪力與梁端彎矩引起的剪力相迭加而得。柱軸力可由梁端剪力和節(jié)點集中力迭加得到。計算柱底軸力還需考慮柱的自重。如表19和表20 圖10 橫向框架彎矩的二次分配法(恒荷載作用下) 圖11 橫向框架彎矩的二次分配法(活荷載作用下)圖12 豎向荷載作用下框架彎矩圖(單位: kNm)(恒荷載作用下) 圖13 豎向荷載作用下框架彎矩圖(單位: kNm)(活荷(屋面雪荷)作用下)表19 恒載作用下梁端剪力及柱軸力(KN)恒載作用下梁端剪力及柱軸力(KN)層次荷載引起剪力彎矩引起剪力總剪力柱軸力AB跨BC跨CD跨AB跨BC跨CD跨AB跨BC跨CD跨A柱B柱C柱D柱Va=VbVb=VcVc=VdVa=VbVb=VcVc=VdVaVbVb=VcVcVdN頂N底N頂N底N頂N底N頂N底6 5 4 3 2 1 表20 活載作用下梁端剪力及柱軸力(KN)活載作用下梁端剪力及柱軸力(KN)層次荷載引起剪力彎矩引起剪力總剪力柱軸力AB跨BC跨CD跨AB跨BC跨CD跨AB跨BC跨CD跨A柱B柱C柱D柱Va=VbVb=VcVc=VdVa=VbVb=VcVc=VdVaVbVb=VcVcVdN頂=N底雪荷載N頂=N底雪荷載N頂=N底雪荷載N頂=N底雪荷載6 5 4 3 2 1 注:表中括號內數值為屋面作用雪荷載,其它層樓面作用活荷載對應的內力。V向上為正?!此摹?、橫向框架內力組合:1.結構抗震等級:結構的抗震等級可根據類型、地震烈度、房屋高度等因素確定。 本工程的框架為三級抗震等級。2.框架梁內力組合: 本設計考慮了四種組合,即,及。各層梁的內力組合見表25,表中、兩列中的梁端彎矩M為經過調幅后的彎矩()。3.框架柱內力組合:取每層柱的柱頂和柱底兩個控制截面。見表21~24考慮地震作用效應的組合中,取屋面為雪荷載時的內力組合。表21 框架梁的內力組合表21 框架梁的內力組合 →截面位置內力SgkSqkSwkSek+Sqk+→←→←一層AM V B左M V B右M V 跨間Mab Mbc 三層AM V B左M V B右M V 跨間Mab Mbc 六層AM V B左M V B右M V 跨間Mab Mbc 表中MAB和MBC分別為AB跨和BC跨的跨的最大正彎矩,M以下部受拉為正,V以向上為正。SQK一項中括號內的數值表示屋面作用雪荷載時對應的內力。表22(a) 橫向框架A柱彎矩和軸力組合層次截面內力SgkSqkSwkSek+Sqk+\Mmax\NminNmax → ← → ←NMM6柱頂M N 柱底M 177。 177。 N 5柱頂M N 柱底M 177。 177。 N 4柱頂M N 柱底M 177。 177。 N 3柱頂M N 柱底M 177。 177。 N 2柱頂M N 柱底M 177。 177。 N 1柱頂M N 柱底M 177。 177。 N 表22(b) 橫向框架A柱柱端組合彎矩設計值的調整層次654321截面柱頂柱底柱頂柱底柱頂柱底柱頂柱底柱頂柱底柱頂柱底(∑Mc=ηc∑Mb) 表23 橫向框架A柱剪力組合(KN)層次SgkSqkSwkSek+(Sqk+Swk)+Sqk+rRE[Чvc(Mbc+Mtc)/Hn] → ← → ←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