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Henchard 164 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途徑和方法 165 論英語商務合同中狀語從句的翻譯 166 《小婦人》的女性意識解讀 167 Naturalism in Sister Carrie 168 影響中學生英語學習的心理因素分析 169 《茶館》英譯本的翻譯對比研究 170 論口譯中的跨文化意識171 A Feminist Reading of The Portrait of a Lady 172 從適應與選擇角度看公示語翻譯方法 173 高中英語互動式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英語專業(yè)全英原創(chuàng)畢業(yè)論文,是近期寫作,公布的題目可以用于免費參考174 論旅游英語的語言學特征175 試論愛倫?坡的哥特式風格——以《厄舍古屋的倒塌》為例 176 The Comparison of Diet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177 析《喧嘩與騷動》的寫作手法178 Family Values in Desperate Housewives 179 《》三個中文譯本的對比賞析 180 A Research on Frances Burnett’s “Fauntleroy” Writing Style 181 《簡愛》中“憤怒”情感隱喻研究 182 析《虹》中的象征意義183 我之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視角下的艾德娜之死 184 霍桑清教觀的矛盾性在《紅字》中的體現(xiàn) 185 A Feminist Perspective to Pygmalion 186 追求“美與真”: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中的玫瑰意象研究 187 論新聞英語中隱喻的運用及其翻譯技巧188 培養(yǎng)中學生認識并有意識的使用詞匯記憶策略 189 《馬太福音》對話中語氣的人際意義研究 190 蓋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191 試析《生死疲勞》英文版風格之再現(xiàn):文學文體學視角192 Comparison between High and Lowcontext Culture in Language Expression 193 On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Theory of “Three Beauties”—with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of Tang Poems as an Illustration 194 On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 195 黑人英語與非裔美國黑人文化的研究 196 生態(tài)哲人約翰斯坦貝克197 A Cause Analysis of Tragedies of Three Female Protagonists in Sons and Lovers 198 從餐桌禮儀看中美飲食文化差異199 Hemingway and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200 英語前綴和后綴在初中單詞教學中的應用第二篇:從餐桌禮儀看的中西文化差異從餐桌禮儀看中西方文化差異摘 要餐桌禮儀是中西方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漫長的歷史中,中西方都積淀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餐桌禮儀。簡單地說,餐桌禮儀就是人們在就餐時需要遵守的規(guī)范,實際上,這一規(guī)范涉及到多方面的內容,不同地域的人們也形成了不同的餐桌禮儀。在本文的文獻述評和文化差異分析的部分,主要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著重從理論層面加以探討,在主體的餐桌禮儀差別分析中,主要采用歸類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從而清晰明了地展示餐桌禮儀的具體區(qū)別。也有學者借鑒該方法對比中美之間的餐桌禮儀差異,如王靖雯[2013],她從飲食的觀點與態(tài)度差異出發(fā),對比中美餐桌禮儀,可以說首先對差異的原因作出了詮釋,然后再進行現(xiàn)象的對比[3]。在這個方面,中國的習慣是入座必須講究對長輩的尊敬和對客人的尊敬,優(yōu)先請客人入座,而且是上座,這一點在中國最為傳統(tǒng)的八仙桌上體現(xiàn)最為明顯,現(xiàn)在即使是圓桌,也會劃分出主賓、主陪等座次,以示尊卑秩序,一般情況下,女士不會得到特別的關照。我國的餐桌禮儀在就餐過程中講究熱鬧。如果有剩菜剩飯,人們多會礙于情面,不會主動選擇打包帶走。另一方面則是中國人追求整體和諧的文化。與中國人注重集體的餐桌文化不同,西方人崇尚個體自由。我國餐桌文化中的尊老愛幼、重視集體的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諸如勉強勸酒、暴飲暴食、過度虛禮等現(xiàn)象是其中的糟粕,既要繼承餐桌禮儀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要積極摒棄其糟粕之處,這樣才能真正推動我國餐桌禮儀文化的傳播與發(fā)展。本文將研究了中西方飲食文化的特色及兩者間的差異作為比較,并發(fā)表個人觀點關于對此的看法。從影響看,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面食、藥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數(shù)十億人。并且憑借著自身古樸的風格成為古代西餐中當之無愧的領導者。這些著名的風味大菜都有各自獨特的發(fā)展歷史、精湛的烹飪技藝,甚至還有種種優(yōu)美動人的傳說或典故。西方人聚在一起吃飯或請客時,勸酒,夾菜沒有中國人熱情,客人與主人間沒那么客氣,而更注重個人的獨立性,各吃各的,沒有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趣;在餐具方面,差異就更甚明顯。而西方人在用餐時,都喜歡幽雅、安靜的環(huán)境,他們認為在餐桌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禮儀,不可以失去禮節(jié),比如在進餐時不能發(fā)出很難聽的聲音。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自不必說。西方飲食文化有何不足?很簡單,從肉類煮八成熟就能看出,八成熟的肉類的確實含有比較多的營養(yǎng),但是,從健康的角度看,他們缺少衛(wèi)生的眼光,肉類的細菌沒能得以殺除,在保證美味、營養(yǎng)的條件下還必須有健康。飲食文化不是歷史的,也不是現(xiàn)代的,它是從古代到現(xiàn)代在蒸煮實踐中得到的。比如就現(xiàn)在的生活節(jié)奏來講中餐做起來遠不如來個漢堡方便、快捷。在中國,從古至今大多都以左為尊,在宴請客人時,要將地位很尊貴的客人安排在左邊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曜优c刀作為東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兩種餐具,筷子和刀影響了東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著不同的兩種智慧。(三)中西方餐飲文化差異根據中國與西方國家飲食特點可以看出:飲食由于地域特征、氣候環(huán)境、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xiàn)在原料、口味、烹調方法、飲食習慣上不同程度的差異。它深受意大利烹飪的影響,但極大地吸收意大利烹飪特色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優(yōu)勢發(fā)展壯大,最終形成了有別于意大利的法國特色,成為17世紀到19世紀西餐的絕對統(tǒng)治者。(二)西方餐飲文化東方餐飲有其獨特之處,而西方國家也因特有的地理環(huán)境、風俗習慣,因而也形成了特有的飲食文化,下面我們來看看西方國家的飲食文化,主要有三個方面的特點。從沿革看,中國飲食文化綿延170多萬年,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4個發(fā)展階段,推出6萬多種傳統(tǒng)菜點、2萬多種工業(yè)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獲得“烹飪王國”的美譽??傊?,每個人每天都會體驗餐桌禮儀,小到家庭的一餐飯,大到國家元首的宴席,無處不彰顯著餐桌禮儀的魅力,只有在綜合中西方餐桌禮儀的基礎上,以人類文明發(fā)展為導向,不斷優(yōu)化餐桌禮儀,并加深對餐桌禮儀背后隱含文化的理解,才能保證跨文化交流的成功,推動中西方的合作與發(fā)展。付款AA制則體現(xiàn)出一種平等的文化理念,承擔起各自的責任。因而,不難發(fā)現(xiàn),中國人餐桌上的菜品都有著關于整體和諧文化的寓意,比如元宵、月餅象征著團圓。如果是多人聚餐,西方國家講究AA制,并且會在餐后支付給服務人員一些小費,對于剩菜剩飯也樂意打包帶走。主人也會承擔起調解餐桌氛圍的職責,并會主動勸客人品嘗菜肴或是勸酒,讓客人酒飽飯足以示尊重。在我國較為正規(guī)的上菜次序為先上涼菜,再上熱菜,最后上主食和餐后甜點,熱菜之中,首先上炒菜,再上燒制的菜品,一些主要的菜品如整雞、整魚,不能讓它們的頭尾對準客人和長輩,以示尊重。也有學者對餐桌禮儀背后的原因進行了剖析,并從實用的角度出發(fā),探究了餐桌禮儀對比的意義。歸類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是研究餐桌禮儀差異非常便利的方法,既能保證具體形象,也能夠實現(xiàn)與理論的良性結合,從而進一步保證本文結論的說服力。西方國家也十分注重餐桌禮儀,形成了一系列的就餐規(guī)則,這些規(guī)則與我國的不盡相同,這就為中西方的跨文化交流帶來了不便,了解這些差異,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因素,有利于我們在國際交流中保持良好的形象,也有利于推動中西方的相互理解與合作,成為睦鄰友好的關鍵途徑。本文立足于此,通過梳理餐桌禮儀的差異,透視其背后隱含的中西方文化差異,并為跨文化交流提供有益的啟示。cultural differences。 研究思路與方法本文的具體研究遵循的邏輯是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但是將餐桌禮儀的差異直接等同于文化差異,并沒有揭示出導致餐桌禮儀差異的原因。鄧曉娟[2012]同樣在碩士學位論文中關注了文化差異的問題,她將餐桌禮儀與社交禮儀、婚俗禮儀結合起來進行對比,除了提取其中的不同點外,還探究了雙方的契合點,她認為既要避免盲目西化,也要防止固步自封,應該按照新時代發(fā)展的需要,融合中西方的禮儀文化[6]。西方國家上菜時,先上開胃菜,再上湯品,然后是副菜,主要是魚類,再上主菜,一般是肉類和禽類食品,再上蔬菜食品,最后以甜品、飲品結束。進餐時,西方國家講究把菜品吃完以示對主人的尊敬。到今天,雖然餐桌禮儀不同于早期的等級次序,但是其暗含的尊卑文化依然傳承下來??梢钥闯?,西方國家餐桌禮儀中的謙讓文化與我國大有不同,不僅僅是對客人的客氣,而是尊重客人的選擇,對女性的謙讓與我國的尊卑文化也大有不同,不僅僅是一種尊重,也是一種追求平等的價值觀念。第三章 餐桌禮儀對跨文化交流的啟示對于西方國家的禮儀文化要辯證地對待,采取科學的態(tài)度,既不能盲目地學習,也不能全盤否定,而是選擇其中更加合乎人類文明發(fā)展潮流的成分加以吸收,對存在的糟粕之處進行摒棄。而餐飲文化就是我們每個人接觸這種不同的切入點之一。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yǎng)助益充的營衛(wèi)論(素食為主,重視藥膳和進補),并且講究“色、香、味”俱全。2起伏的飲食歷史在西方國家,政治上長期分裂,經濟、文化中心的不斷前一,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西方飲食烹飪歷史呈現(xiàn)出板塊式、不平衡的發(fā)展格局,各主要國家的飲食烹飪在各個重要歷史階段的發(fā)展極不平衡。其中,美國菜更是在20世紀中葉時逐漸與意大利菜和法國菜抗衡而部分地成為西餐潮流的領導者,可以說是真正的新貴。中國的五味烹調追求味美,營養(yǎng)方面不夠注重,例如某些油炸食品會導致營養(yǎng)破壞。而實際上,粗糧所含營養(yǎng)物質要比細糧多;中國人愛吃植物油,而西方人做菜喜用含膽固醇較高的動物油,此外每天還攝入大量黃油。吃西餐的時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飲酒,中國的餐桌上酒是必備之物,以酒助興,有時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喝酒的時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文化差異就動與靜,需要的不是個人或集體的評價,而是需要一個“零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