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薦作品詠懷八十二首(其一)一、名句積累“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边@兩句詩寫耳之所聞,目之所見。一只離群之雁在野外號叫,驚恐的鳥兒在林子里竄飛不停。從寫景狀物來看,孤鴻凄厲的號叫,鳥兒遇驚在月光下亂飛的影子,這一聲動和一形動,分別從聽覺和視覺上襯托出了夜的死寂。從摹情表意來說,孤鴻乃失群之雁
2024-12-09 00:10
【摘要】【中外通史】中國古代名女知識匯總(更新至第43樓花木蘭)導觀圖:主樓:趙飛燕。1樓:卓文君2樓:貂蟬3樓:西施4樓:王昭君5樓:楊玉環(huán)6樓:上官婉兒7樓:武則天8樓:呂后9樓:李清照10樓:太平公主11樓:蔡文姬12樓:妲己13樓:褒姒14樓:平陽公主(兩個)
2025-04-14 03:12
【摘要】《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教案第一單元以意逆志知人論世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理解詩歌意象,梳理作品脈絡,把握作品的內(nèi)容和主旨;學會聯(lián)系詩歌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及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欣賞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詩人的代表作品。二、過程與方法結合優(yōu)美的詩歌作品進行賞析指導;培養(yǎng)學生自主賞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對詩歌
2024-12-09 07:07
【摘要】單元寫作寫詩——創(chuàng)設詩境情景交融詩歌意境是指詩人的主觀感情和客觀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是一種情景交融而又虛實相生的藝術形象,是作者的創(chuàng)作與讀者的想像共同創(chuàng)造的結果。詩人常通過一系列相關意象的組合,構成具有特定意義的意境。鑒賞意境就要從作者所描繪的風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貫穿其中的思想感情。在
【摘要】單元寫作巧妙構思融入情感本單元所選課文,風格各不相同,但從其內(nèi)在的思想邏輯和情感邏輯看,都是散而不亂,氣貫中脈,體現(xiàn)了文學名篇藝術上的完整性和統(tǒng)一性。散文的篇幅一般超過詩歌,容量較大,行文與結構的組織安排特別重要。散文在結構上的特點是“散”,因為過于整齊集中,會顯得呆板,失去自然之趣
2024-12-09 09:38
【摘要】單元寫作寫詩——錘詞練句活用技法俗話說的好:“會寫詩的筆落在虛處,不會寫詩的筆落在實處,詩的語言首先是一種空靈的語言?!币皇缀玫脑姼瑁偸呛芰钊苏駣^的。從那些神奇的字眼中,可以幻化出光明、理念、斗志,這就是詩歌語言的魅力。讀著它,你會忘卻在城市生活的疲憊,你會戒除內(nèi)心的懈怠,你會跟著詩歌的號角大
【摘要】單元寫作創(chuàng)造形象本單元所選的幾篇課文,在藝術形象方面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文學作品中的形象性描寫,多姿多彩,美不勝收。優(yōu)秀的文章常常避免枯燥的說理,而以生動鮮明的形象吸引讀者。如傳記作品通過語言行動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記事作品通過對事件的生動描寫揭示事理,寓言借故事寓意,山水游記通過描繪景觀抒寫游興和感受。從
2024-12-09 09:37
【摘要】單元寫作寫詩——提煉主旨寫人論事要想寫好詩,一定要讀古人詩歌。模仿前人的作品是學習寫作的好方法。詩歌的種類較多,有古體詩,有近體詩,古體詩是和近體詩相對的,有今體詩(自由詩)。學寫哪一種詩呢,近體詩要求嚴格,講究對仗、押韻,講究字數(shù)整齊;今體詩形式上比較自由、靈活。怎樣
【摘要】單元寫作文無定格貴在鮮活高考作文,倡導創(chuàng)新。立意新穎、材料鮮活是根本;而文體的創(chuàng)新雖是外在的,卻又是最直觀、最能展示考生個性的。人靠衣裝樹靠皮,精明的商家無不精心打造其商品的外在形象,新的思想內(nèi)容也要靠新的藝術形式去承載。最近五年來的高考作文深得人心的最大亮點是“文體自選”。“文體自選”的寫作
【摘要】《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18分)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沒有錯誤的一組是()A.修葺.(qì)芳馨.(xīn)奇葩.(b?。﹪姳。鲋╞ó)B.躑躅.(zhú)搖曳.
2024-11-30 07:37
【摘要】《中國古代文論選讀》試題及參考答案一、填空題1.孟子對儒家文藝思想發(fā)展的突出貢獻在于他的“與民同樂”的文藝美學思想,以及“”與“”的文學批評方法論。2.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即《報任安書》)中,根據(jù)歷史上許多偉人的事跡,概括出“”說,這是一種進步的文學思想。3.《毛詩大序》認為詩歌創(chuàng)作要合乎“發(fā)
2025-06-28 02:33
【摘要】中國建筑是世界上傳統(tǒng)延續(xù)最長的建筑體系。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的封建社會時期特別長,社會變化緩慢,另一方面是中國的地理環(huán)境比較封閉,周邊有大海、高山、沙漠的阻隔,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很少受到很大的外來影響。更因為中國的文化一般地高于相鄰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即使某些外來因素傳人中國,也會很自然地融人,而成為中國自己的東西。中國建筑自其萌芽,直到今世,一脈相承,可以說
2025-02-21 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