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也給歷來的哲學史撰寫者增加了難度。任何一點的缺乏都將導致整個宗教神學系統(tǒng)的不均衡與不完善。前1300左右,著名的出埃及記在先知摩西的帶領下上演。正象強大可以帶來霸權主義和沙文主義一樣,長時期的苦難經(jīng)歷也會給一個民族的個性帶來深重的影響,甚至加以扭曲。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猶太民族是有受虐傾向的民族,而基督宗教是有受虐傾向的宗教。——基督教的“時間”,既非東方那樣是一片混沌或者周而復始的輪回圓圈,也非無始無終的一條直線,而是一條有清晰兩端點的射線:一端記載于舊約第一章《創(chuàng)世紀》,一端預言于新約最后一章《啟示錄》。在創(chuàng)世之前,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根本沒有時間這個概念,甚至根本沒有任何東西,無論是實體還是非實體,存在還是非存在,可能還是非可能,一切都是徹底的“無”。最終他們不能接受無中生有的說法,就好像我們使用這個詞語的最基本意思一樣。但是話鋒一轉,奧古斯丁仍然認為,自殺是不可饒恕的罪惡。第二篇 經(jīng)院哲學家教皇VS皇帝整個第二篇章以教皇制的興盛為開始,以教皇制的沒落為結束。當然對于虔誠的教徒來說,毋寧堅定地相信是吾主庇佑,神力加神。而教會積蓄的錢財則剛好拿出來作為軍隊的糧餉。宗教改革為時尚早,國王們只能依靠策略和周旋。這種原本被作為苦修之地的場所顯然被賦予了過多的使命:有時它是學校,有時又是堡壘和軍隊。再以后,教廷唯一剩下的遺產(chǎn)就只有矮子丕平所獻的那一小塊土地了。在更早的年代,上帝存在是一個根本無須證明的問題,只存在著如何接近上帝找尋上帝的探索。那么,一個在思想和現(xiàn)實中雙重存在的東西必定比一個只在思想中存在的東西更加偉大。任何經(jīng)驗事物都不可以用來反駁一個純粹本體論的證明??档吕瞄e暇時間(我們知道,除了讀《愛彌兒》的那天之外,康德一直是個富有閑情逸致的人物)也對此五個證明作了研究和反駁,可謂孜孜不倦,興趣盎然。而它們之間的關系也不是簡單一兩句話可以說得清楚,就好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一樣,非敵非友,奧妙難言。對于羅素的有關章節(jié)的閱讀便到此為止。第四篇:羅素自選文集讀書筆記自由人的崇拜1,在行動和欲念上,我們必須永恒的服從外界力量的制約,但是在思想上,在渴望上,我們卻擁有自由!2,只有不受羈絆的沉想和不受欲念重荷的思維才可能享有審美的境界。(哲學成就的取得,要從本能里解脫出來,甚至應當隨時對一切世俗的希望與恐懼保持超然的態(tài)度)所以,哲學領域理智更為重要。2,國家權力最極端的體現(xiàn)在于廣泛的兵役制度。二、希臘哲學的產(chǎn)生問題(一)從外部條件來講:以人類活動經(jīng)驗的積累和生產(chǎn)技術的發(fā)展為條件。”三、希臘哲學的特點(一)希臘哲學研究的問題由外在的自然向內在的人類本身轉移的特點。他把這叫做“補償原則”,這也意味著他第一次明確的表達了運動必然性和原因的觀念。(二)邏各斯學說邏各斯的含義:認為邏各斯在“火”中是直接表現(xiàn)的,但在其他萬物中則是內在的,要靠理性才能發(fā)現(xiàn)它。四、愛利亞派愛利亞派產(chǎn)生于意大利南部的“愛利亞”城,流行于公元前6世紀與公元前5世紀之間,實際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代表是巴門尼德,其他代表人物有克塞諾芬尼、芝諾。因此他反對認為“是者既是又不是”這樣的看法。(3)他在西方哲學史上最早提出了思維與存在的同一的觀點。認為萬物的生成和消滅是無休止的循環(huán)運動,四根在運動中是不生不滅的。對于“種子”他認為它們在數(shù)量上無限多,在體積上非常細微,在種類上與可感性質相同。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Democritus、鼎盛年為公元前435年)(一)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四)在關于人的認識問題上提出了影像論和約定論。(二)智者運動的原因為適應人們對社會時尚的追求。對于人需要什么樣的社會,智者也有不同的看法。高爾吉亞(Gorgias、約公元前480—370年)的三個命題.(1)無物存在。(1)智者否認認識的可能性,那就使人有必要說明能夠認識的道理,迫使哲學尋求認識的標準。命題的意義。蘇格拉底方法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無知”。(5)原子論者:認為存在是多。超感性。它是唯一真實的。關于它們之間的關系,柏拉圖提出了“分有”說和“摹仿”說。認為分有不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對象:是者的理念世界。比喻:影像、雕像等。欲望:指肉體欲望、既可服從理性也可背離理性?;貞浭莾艋`魂的過程。每個人只做適合他的本性的事情即正義。(2)認為運動是“潛在的現(xiàn)實化”,即潛在向現(xiàn)實的轉化。認為四個原因可歸結為兩個原因:質料因和形式因。2推論宇宙整體的位置是球體。認為地球與其他天體在構成元素、位置、運動方式上有區(qū)別,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認為理念是無用的設定。對揭示“是者”的實體意義具有重要作用的“是”的邏輯功能:。或者說實體就是自己存在,自己說明自己。但也表現(xiàn)了他的思想的矛盾和混亂。把感覺靈魂比作“臘塊”,感覺比作在臘塊上印章。認為可知形式是從可感形式中抽象出來的。論“中道”:(1)認為實踐智慧選擇德性的標準是“中道”。認為在理論上是不好的政體:暴君制、寡頭制、民族制。“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認為幸福的本質是德性,幸福的外在條件是快樂。(四)論靈魂的理性認識。他說明了靈魂只存在于有生命的事物之中,靈魂與身體之間具有內在的必然的聯(lián)系,靈魂在身體內部推動生命活動,是身體生滅和運動的原因?!彼€列出了九個屬于實體的屬性的范疇:數(shù)量、性質、關系、位置、時間、狀態(tài)、活動、受動。它起到了揭示第一實體的作用。他證明了認識內容和認識對象沒有嚴格的一一對應關系。在他看來,形而上學研究的東西是超越任何其他學科的,其他學科的研究對象只是“是者”的某個部分或性質。認為目的性也就是必然性。2數(shù)量的。④質料在運動過程中保持不變。“自然”:指自然物的本性,即它們運動變化的原因和依照的原則。(2)武士階層。欲望——節(jié)制。(一)對靈魂作三重區(qū)分。(2)理性知識:純粹的知識。“摹仿”說認為理念是可感事物的原型,個別事物是摹仿原型的復制品?!耙患|西之所以美,是由于美本身出現(xiàn)在它上面,或者為它所分有”。它一方面是同類事物的同一理念,另一方面它對不同類型的事物是不同的。它是絕對的、純粹的、完全的存在。它在柏拉圖的使用中具有兩種意思:它是人的理智所認識的、外在的理智之中的存在。第四章 柏拉圖哲學柏拉圖(Plato、公元前427—347年)關于柏拉圖的著作的鑒別與分類: 柏拉圖綜合了以前哪些哲學家的主要思想:(1)智者派:認為不可能有(關于現(xiàn)象的)知識。認為人的德性是指過好生活或作善事的藝術,是一切技藝中最高尚的技藝,而這種技藝是可以通過學習來掌握和做到的,所以說德性就是知識。二、蘇格拉底二、蘇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399年)“思想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他的觀念和理想統(tǒng)治西方文明達兩千年之久,而且繼續(xù)影響今天的思想。(五)智者運動的意義智者運動的消極影響:對文明的極大破壞性,對哲學的生存和發(fā)展構成威脅?!拔蚁胧钦娴?,就是真的;我相信是正確的,就是正確的。(三)智者在社會政治批判上的兩種學說“自然說”該學說在討論人事問題時,認為應按照人自己的本性來決定自己的命運,不應受外在法律和習俗的約束。第三章 智者運動與蘇格拉底一、智者運動(一)智者和智者運動智者:(1)“智者”原義:有智慧的人。原子在數(shù)量上是無限的,但在性質上沒有差別,是相同的,僅在形狀、體積和位置排列上有差異。異類相知:指認識是由事物的相反性質所造成的相反活動。在他的四根說的基礎上,提出了認識是“同類相知”的理論。(2)他的論證揭示了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的矛盾方面。在他看來,這三個性質與用感官把握的世界的性質是相反的。(二)巴門尼德(Parmenides、鼎盛年為公元前500年)他的哲學不僅僅代表了希臘早期自然哲學里的一派觀點,而且他對自己的哲學觀點的論證是思辨的,即通過分析概念的邏輯關系來得出結論,證明觀點,他的思想的思辨性和論辯性具有早期自然哲學的最高水平,對后來哲學的發(fā)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對立是相對的關系。但是,在對本原進行說明和規(guī)定上,在對本原與萬物之間的生成與被生成的關系的說明上,他們之間存在著差別,而且這種差別體現(xiàn)了對一與多的關系的認識在不斷擴大和豐富。(本原論)認為萬物都充滿著神靈。政治制度的特性有助于理性的發(fā)現(xiàn)。第五篇:羅素《西方哲學史》前三章讀書筆記第一章 緒論一、希臘哲學在西方哲學史的地位希臘哲學奠定了一切后來的西方思想體系的基礎。3,時間。神秘主義與邏輯1,理性與直覺。我們可以繼續(xù)信仰這一結論,也可以只把它作為是真理的一部分來接受。理性到了極致與信仰到了極致的那種境界一定是相通的,就好像每一條光線都指向太陽本身。理性與信仰曾經(jīng)是一對仇家,屢屢被認為不可并存于世上。與奧古斯丁遙相輝映的神學大家托馬斯?阿奎那的“五路”(即五條接近上帝之路)則被歸結于宇宙論和目的論的范疇。一個著名的駁斥如下:我能夠輕松想象某片海洋上有個無與倫比的小島,美如寶石,熠熠生輝。這個證明的開頭是一個歸謬。當然,這里想探討的是并非是“上帝是否存在”這一問題本身,早在康德那里這種探討便被貼上了nonsense的標簽。一個一個自成體統(tǒng)的修道院就像一個一個大大小小的釘子,插在王國的土地上。但是“皇帝”這個宛如蘋果般誘人的稱號卻使得英名神武的拿破侖也一失足成千古恨。蠻族紛爭塵埃落定之后,教廷立刻與法蘭克王國結盟,謀取雙贏的結果,此時的基督教廷,并非我們意味中的文化的戕害者與啟蒙的反動者,而是事實上古希臘古羅馬僅存的文明的最后幸存者和承擔者。從希臘到羅馬再到蠻族時代,似乎沒有人將民族的統(tǒng)一、帝國的昌盛當成至關重要的事情,更別說什么家天下、完善的繼承制度云云。歷史上有著無數(shù)的羅馬主教,也有無數(shù)的教皇。性交本身如若不包涵感情,并無罪惡。羅素這個撰述者此時跳出來,果斷地指出了這一論述的卓越性,他認為奧古斯丁的時間理論不僅起啟發(fā)了康德的靈感,更比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在完整性上更勝一籌,因為奧古斯丁不禁提到了“我思想”,也提到了“我行走”。I`m the beginning and the ,上帝本身又是什么?有還是無?——上帝不在這范圍內。這無疑是個純哲學的問題。事實上,純粹的宗教實踐家不乏其人,比如我們日夜念禱其名的耶穌本人就是以行動說話的典范。猶太人既選擇了積極主動的抗爭和起義,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命運所賦予的個性——他們嚴守律法,在他人的鞭笞之前先以最嚴苛的尺度鞭笞自己;他們沉默順從,謹守一神宗教,對于神的命令從不以任何道德和理性的標準加以懷疑,甚至可以親手將自己的親生子獻祭;他們不寄更多希望于現(xiàn)實生活,而希望在永恒的天國得到善惡的酬報,伸張神圣的正義;他們不相信人可以自我拯救,而固執(zhí)地認定只有彌賽亞才能帶領他們走出苦海,戰(zhàn)勝仇敵??芡鯐r期,撒都該、法尼賽、艾賽尼和奮銳黨的明爭暗斗中走出了一個偉大的人物——耶穌。就好比我們說到“猶太人”這個詞匯時,本身包含的一切語義和感情,又比如我們用“菊與刀”來象征大和民族,把中國人和陶瓷、絲綢聯(lián)系在一起看待一樣。當然,由于史料的缺乏,許多相關資料我們除了從圣經(jīng)舊約中獲得之外,別無他法。按照羅素的定義來說,這一時期包括了上起奧古斯丁,下至文藝復興之前的時間階段。另外書中還有這么一句話:“每個人都愉快地接受愛,又自然而然地奉獻愛,由于這種相互幸福的存在,每個人便會覺得世界其樂無窮。也就是說,如果能擁有溫飽、健康、愛情、頗有成就的工作、小范圍的受人尊敬,就足以使人幸福,這幾乎是人人可以達到的自然的幸福。這一類型的人權力欲比較強,若是不能征服別人或爬到自己期望的高度他就會不快樂。他們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