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結婚也無所謂3我喜歡獨立自主性高的工作資料來源:本研究信息搜集型因素六:信息搜集題次因素內容1我在決定購買何種品牌的東西時,常征求朋友們的意見2我經常閱讀許多書報雜志,以搜集新信息3即使不想買東西,我也常逛街以吸收流行信息資料來源:本研究主導意見型因素七:主導意見題次因素內容1朋友們經常問我對各種品牌的意見2有時候我會影響朋友購買何種商品3與朋友逛街或購物時,常由我決定購物地點資料來源:本研究理性自律型因素八:理性自律題次因素內容1先有預算與計畫,是我的購物習慣2我每個月的收入,均可滿足我的開支3在選購商品時,我會詳細閱讀包裝上的說明資料來源:本研究三、購物中心消費者消費行為的差異消費動機郊區(qū)型購物中心消費者的消費動機以消費購物為主,其次為閑逛、打發(fā)時間;而都市型購物中心消費者以消費購物最多,看看有哪些新商品次之。交通工具郊區(qū)型購物中心消費者在搭乘交通工具上的分布上以自用車及走路前來最多,選擇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或購物中心接送車前往的消費者占極少數(shù);而都市型購物中心消費者在以自用車、走路前來及大眾交通工具、購物中心接送車兩者間相關不算太大。消費動線郊區(qū)型購物中心消費者在消費動線的分布上以沒有一定形式最多,其次為由第一層往上逛;而都市型購物中心消費者以由第一層往上逛最多,由特定樓層逛起次之。四、購物中心消費者的生活形態(tài)對其消費行為的影響消費業(yè)種時髦自信型的消費者喜歡追隨流行,因此在以摩登、時尚為號召的品牌專賣店及百貨公司內消費為最多;理智詢價型的消費者消費購物時相當理性,且非常了解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并注重商品價格,其在品牌專賣店內消費為最多,其次為量販店及超市;而務實保守型的消費者重視家庭、傳統(tǒng)保守,以在量販店及超市內消費以滿足家庭所需為主。不同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yè)、婚姻狀況、有無個人之交通工具及目前居住地區(qū)下之國內大型購物中心消費者對其消費行為具顯著差異。表示29歲(含)以下的消費者在購物中心內最常在品牌專賣店內消費,大部分是由第一層往上逛起,而大型購物中心的賣場設計與氣氛是最吸引29歲(含)以下的消費者前往消費的原因;超過29歲的消費者在購物中心內最常在量販店及超市內消費,消費動線上大部分是沒有一定形式,而大型購物中心的停車方便性是最吸引消費者前往消費的原因。表示上班族這消費者大多在周末及例假日白天前往購物中心消費,而大型購物中心的停車方便性是吸引上班族消費者前往消費的原因;非上班族的消費者到購物中心多在周末及例假日白天前往購物中心消費,而大型購物中心的折扣促銷活動是吸引非上班族消費者前往消費的原因。表示有交通工具的消費者平均每月到購物中心消費的頻率以1次及以下為最多,通常選擇以自用車或走路前往大型購物中心,而大型購物中心的停車方便性是吸引有交通工具的消費者前往消費的原因;無交通工具的消費者平均每月到購物中心消費的頻率以2~3次為最多,通常選擇以大眾交通工具或購物中心接送車前往大型購物中心,而大型購物中心的折扣促銷活動是吸引無交通工具的消費者前往消費的原因。圖851: 莫拉比安羅素模型(The Mehrabian Russell Model )資料來源:Mehrabian,Albert and James A. Russell(1974), An Approach to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Cambridge, MA: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ehrabian(1976)同時也導入了環(huán)境負荷(enviromental load)的概念,既描述不同的環(huán)境刺激因素帶給消費者的感覺訊息率(information rate)。(3)復雜度(plexity):意指在環(huán)境中包含的訊息種類愈多,要了解它時就必須付出更大的認知與努力。反之,他會認為業(yè)者應負起更多的責任,而且下次可能不定還會發(fā)生,在某些程度上顯現(xiàn)出實體環(huán)境的影響力。Bloch et al.(1994)則以生物的棲息地為例,指出消費者在購物中心所發(fā)生的行為,就如同生物會因為本身行為模式的關系使得這群居民進行了適當范圍的活動。Finn、Louviere(1990)指出消費者衡量購物中心的標準是以購物中心的規(guī)模大小及商店的種類,與時間或距離的可及性。飲食方面:西式餐廳、日式料理、茶類、果汁店、咖啡屋、酒類、面店、面包店、傳統(tǒng)小吃店、快餐店、糖果店、冰品、生鮮部門、南北雜貨等。(二)購物中心的實體環(huán)境(Physical Environment)所謂購物中心的實體環(huán)境,Baker(1986)指的是擺設、陳列、建筑、樓板、照明、音樂、風格與清潔等。甚至世界上最大的西艾德蒙頓(West Edmonton)購物中心還增加了賭場,且有些購物中心更別出心裁的讓保全人員穿著像森林警備隊員,而空氣中也彌漫著松樹的味道,期望創(chuàng)意能為他們再創(chuàng)佳績,不斷的吸引消費者前來。Bloch et al.(1994)則發(fā)現(xiàn)消費者去購物中心為不只是為了購物,而且還有其它的娛樂活動。三、消費者購物的服務評估在Babin(1996) 的驗證中指出消費的花費金額有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是服務,它不但會影響商店的收入,也會影響消費者是否成為商店老主顧或者只來一次即到他處購物的重要因素。商店的商譽(store reputation)依購物中心創(chuàng)店至今所建立的信譽和保證等商譽來衡量其服務品質。對服務人員的評價(ments of personnel)對于購物中心服務人員的態(tài)度、專業(yè)知識、訓練程度等的評價來衡量服務品質。索價(quote price/performance)顧客在結帳付款時所感受的品質是否達滿意水平,包括結賬人員的態(tài)度、結賬的速度,結帳的方便性(如信用卡的使用)等。服務的有效性(service effectiveness)允許消費者后繼有效服務時間的長短,是否達到顧客要求的程度。46 / 46??煽啃裕╮eliability)對于購物中心及服務人員所承諾服務事項的可靠程度。維修、客訴與保證的處理(Handling of repairs, claims,warranty)對于售后服務、顧客反應、產品保證的確實處理情形是否達到顧客滿意水平來判斷其服務品質的好壞。服務與維修政策(service and repair policies)從購物的現(xiàn)場服務與售后服務政策的細膩完備程度來評估其服務品質。廣告價格與宣傳的績效(advertised price for performance)從廣告刊物、報紙等得知其價格水平與其購物中心經營績效等資料判斷其服務品質。過去的經驗(previous experience)依過去消費或是接觸的經驗來衡量購物中心的服務品質。圖853: 購物中心興奮程度的因素與消費者再惠顧意愿的模型資料來源:Wakefield,Kirk L. and Julie Baker(1998).“Excitement at the Mall: Determinants and Effects on Shopping Resonse,”Journal of Retailing, Vol. 74(4),.Finn與Louviere(1990)指出消費者習慣以購物中心商店的組合或購物中心環(huán)境做決定去那里購物的基礎?;A是先天的需求、價值與興趣,這三個因素攸關著消費者的決策(1)是否多停留在購物中心,(2)是否會再惠顧本購物中心(3)或到他處購物。在美國零售業(yè)的交易有一半是來自購物中心,而購物中心也逐漸的大型化與多樣化。百貨方面:鐘表店、通訊用品店、家電用品、家俱類、文具類、眼鏡行、計算機與其相關周邊商品、音樂唱片行、禮品店等。Ghosh(1986)指出購物中心業(yè)者會審慎的將同構型的商店予以分群集結或采取消費者多元目的的購物習慣的優(yōu)勢。 在Bloch et al.(1994)的這份研究中提到在購物中心所發(fā)生的行為,會因為行為模式的關系使得這群消費者走進適當?shù)幕顒臃秶?,也探討了因購物導向或利益之故將消費者帶進了購物中心。而且這些有形的實體設施在傳達企業(yè)形象上是極具影響力的(Rapoport 1982),也會影響消費對服務的期望(Booms、Bitner 1982)。Kotler(1973)則認為氣氛(atmospherics)是“設計購物環(huán)境以便產生特殊的情緒反應,進而影響購物者,吸引他購物的可能性”,許多零售業(yè)者往往忽略了氣氛的使用,氣氛的利用可以成為零售商與對手競爭的重要關鍵,因為產品與價格的差異逐漸縮小,特殊的氣氛卻能夠喚起購物的欲望。以下三點都是決定負荷的主要因素,(1)環(huán)境的強度(intensity):意指感覺刺激的幅度,如背景音樂的大小聲。抱持這個論點的學者認為個人在面對外在環(huán)境時,會有兩種相對的反應接近(approach)和回避 (avoidance)的行為(Mehrabian、Russell 1974)。表示未婚消費者最常在品牌專賣店內消費,停留時間大多在3小時內(含),大部分是由第一層往上逛起,而大型購物中心的折扣促銷活動是吸引未婚消費者前往消費的原因;已婚消費者常在量販店及超市內消費,停留時間大多在3小時內(含),消費動線上大部分是沒有一定形式,而大型購物中心的停車方便性是吸引已婚消費者前往消費的原因。表示高中(職)及以下的消費者到購物中心的頻率以23次為最多,并最常在量投店及超市內消費;??苹虼髮W(含)以上的消費者到購物中心的頻率以1次及以下為最多,且最常在品牌專賣店內消費。男性消費者以購物消費最多,最常在量販店、超市消費,常使用自用車或走路前往大型購物中心,大型購物中心的停車方便性是最吸引男性消費者前往消費的原因;女性消費者以購物消費最多,最常在百貨公司消費,常使用自用車或走路前往大型購物中心,大型購物中心的商品種類齊全及折扣促銷活動是最吸引女性消費者前往消費的原因。可見,不同生活形態(tài)的消費者對消費業(yè)種及交通工具具顯著差異。賣店吸引力郊區(qū)型購物中心消費者在感受購物中心專賣店吸引力的分布上以停車方便性最多,其次為商品業(yè)類齊全;而都市型購物中心消費者以折扣促銷活動最多,賣場設計與氣氛、商品種類齊全次之。交通時間郊區(qū)型購物中心消費者在花費交通時間的分布上以30分鐘以內(含)最多;而都市型購物中心消費者以30分鐘至1小時(含)占大多數(shù)。消費業(yè)種郊區(qū)型購物中心消費者在消費業(yè)種的分布上以最販店及超市最多,其次為休閑娛樂設施;而都市型購物中心消費者大多在品牌專賣店內消費,百貨公司次之。他們可能會做出購買決策前光顧數(shù)家零售商店對它們進行比較。圖836: 消費者多重行為與商業(yè)設施選擇概念圖資料來源:消費者多重行為與商業(yè)土地使用關系之研究,曾菁敏,1996,當顧客購物的目的是為滿足自己的一個重要的需求,或者在購物時顧客對其所要購買的商品或服務知之甚少,這種情況下,顧客的購買過程就變的更復雜了。風險的存在有許多形式。不同消費者前往一商業(yè)區(qū)活動目的視其當日活動需求所定,而當日活動需求至少包括一至多種以上。由此可知,由于個人內在存在商業(yè)設施的標準尺度,再透過其對商業(yè)空間設施印象構面認知,決定其選擇該空間行為,透過這些消費者形成各種商業(yè)空間結構。都市中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的屬性,同時亦都有其追求生活目標,并透過使用實質環(huán)境中的商業(yè)空間設施,以達享受都市生活的目的。三、商業(yè)空間選擇行為及認知結構關系當人們采取行動時,各種實質與非實質環(huán)境,如都市形態(tài)、規(guī)模、價值觀等給予頗大的影響,且人們所采取的行動,即為一種近乎理性的觀察、知覺、偏好、比較及選擇等過程,方使此種過程成為個人或群體所為的選擇決定,以及其后根據此等決定所采取的行動,亦為影響都市空間結構的重要因素之一。圖832 消費者決策過程的認知過程模式圖資料來源: Peter Jerry ,1996,Consumer Behavior and marketing strategy, p195學者Engel、Kollat、Blackwell(1995)將消費者行為視為一連續(xù)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別的行為,其特色是以決策過程為中心,結合相關的內部與外部因素互相作用而成。一、 一般性研究的購買過程圖831:選擇商店和購買過程的步驟當討論購買過程時,應該認識到,顧客不一定會按照圖831所示來經過這些步驟。綜合以上的研究文獻,關于探究消費者惠顧購物中心的因素 整如下表823所示。Wakefield Baker(1998)則指出零售業(yè)的經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