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世界第134期,2009年7月20. 李淞::《長安藝術與宗教文明》.【J】中華書局,2002年12月,289335頁“莼菜條”辯【J】.美術觀察,2004年9月【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8年1月,、吳道子兼及龍江美術批評【J】.藝術交流第4期,2003年【J】.新視覺藝術,2009年3月、文管會:《唐李壽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1974年9期,71一88頁、乾縣文教局:((唐章懷太子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 1972年7期、華南師范學院歷史系:唐代張九齡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1961年6期,45頁、乾縣文教局唐墓發(fā)掘組:《唐鼓德太子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1972年7期,2631頁:《唐永泰公主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1964年第1期,733頁:《西安地區(qū)唐墓壁畫的布局和內(nèi)容》.【J】《考古學報》1982年2期:影作木構間的樹石—露德太子墓與章懷太子墓壁畫的比較研究.《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六輯.【J】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53262頁, 1999年6月.“百代畫圣”——吳道子【J】.蘭臺世界,2009年11月33. 《金橋圖》創(chuàng)作時間考.【J】34. 論吳道子“吳帶當風”的藝術風格【J】.岱宗學刊第1期第7卷,2003年3 月35. “吳家樣”傳承研究【J】.三.外文資料1. James Cahill. Nature and Styl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Painting【M】. Belknap 2. James Beyond a River: Chinese Painting of the Yuan Dynasty【M】.紐約: Weatherhill,19763. Wen et of the Mind:Selections from the Edward L. Elliott Family and John B. Elliott Collections of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t the Art Museum【M】. Princeton 本科生畢業(yè)論文(設計)任務書一、 題目:畫史中的吳道子形象二、指導教師對畢業(yè)論文(設計)的進度安排及任務要求:12月7日 開會動員,分組,確定導師,討論選題 此階段準備選題、資料文獻;12月21日 討論選題,初步確定 此階段準備文獻資料12月28日 討論 此階段準備文獻資料,選題審核,15日前上傳01月04日 學生提出文獻綜述報告初稿,討論會 此階段初步擬定論文框架思路01月起 準備文獻綜述定稿 準備開題報告初稿01月11日 討論開題報告初稿,確定文獻綜述部分稿子 此階段修改開題報告01月18日 討論開題報告二稿、修改03月上旬 開題報告會 此階段論文寫作,每周討論一次03月22日 論文初稿提交、討論、 此階段論文修改04月05日 論文二稿討論、修改 此階段論文,二稿修改04月19日 論文三稿討論、定稿04月下旬 畢業(yè)答辯 起訖日期 200 年 月 日 至 200 年 月 日 指導教師(簽名) 職稱 三、系或研究所審核意見:同意負責人(簽名) 年 月 日畢 業(yè) 論 文(設計) 考 核 一、指導教師對畢業(yè)論文(設計)的評語:指導教師(簽名) 年 月 日 二、答辯小組對畢業(yè)論文(設計)的答辯評語及總評成績:成績比例文獻綜述占(10%)開題報告占(20%)外文翻譯占(10%)畢業(yè)論文(設計)質(zhì)量及答辯占(60%)總評成績分值917834答辯小組負責人(簽名) 年 月 日本 科 生 畢 業(yè) 論 文(設計)文獻綜述和開題報告題目:畫史中的吳道子形象Daozi Wu image of the painting in the history 姓名與學號 王一帆 3060442002指導教師 黃 厚 明 年級與專業(yè) 2006 美術學 所在學院 人 文 學 院 二零一一年三月一、題目:畫史中的吳道子形象二、指導教師對文獻綜述和開題報告的具體內(nèi)容要求:全面收集研究吳道子的研究成果,并對研究的內(nèi)容進行分類和評述。畫史中對吳道子的評價,可參見《中國書畫全書》索引部分進行檢索,然后將重要畫家畫評家的評語進行總結分析,并分析其背后的美學觀念和品評標準。注意應用文獻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學性。指導教師(簽名) 年 月 日文獻綜述一、引言吳道子(約686年——758年后)又名道玄,東京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從可見的文獻資料來看,最早稱吳道子為“.畫圣”的乃唐代張彥遠,他在《歷代名畫記》論顧、陸、張、吳用筆中有“張既號書顛,吳宜為畫圣。第二種解釋為”應當”。,民間畫工亦崇拜他為“祖師”。本課題從史學的角度出發(fā),在整理從唐到清“吳道子”形象的基礎之上,結合人物畫發(fā)展路程和歷代畫論、品評觀點及歷史實際,分析吳道子形象在畫史中的變化。自唐到清以來,關于吳道子的傳述一直沒有停止過?,F(xiàn)代學者在前人傳略的基礎上,對吳道子的研究可以劃分為以下四類:1933年美術史家滕固在《唐宋繪畫史》中,依據(jù)文獻記載對吳道子的生平進行了整理。同年,潘天壽先生作《吳道子的生平概況》,對吳道子的生平也開展了探討。1991年黃苗子先生出版的的《吳道子事輯》作為搜集吳道子史料較為全面的著作,作者詳盡的考證了吳道子的生平事跡。2002年出版的袁有根先生著《吳道子研究》一書,列專章對吳道子的生平履歷進行了考核。涉及吳道子作品研究的著錄主要有三本:第一本是王伯敏先生的《吳道子》,這里介紹了吳道子的部分作品;第二本是黃苗子先生的《吳道子事輯》,黃先生分析了文獻記載中吳道子繪制的壁畫、卷軸畫,并對吳道子所繪的寺觀壁畫進行了初步的整理考證;第三本就是上面提到的袁有根先生著的《吳道子研究》,對涉及吳道子遺跡的地方袁先生進行了實地考察,對相關寺觀壁畫進行了初步的研究。主要表現(xiàn)為對“吳家樣”的研究,王伯敏、黃苗子、袁有根等幾位研究者在探討吳道子的同時,也提及了吳家樣的影響,不過尚缺少深入的研究。1990年,金維諾先生發(fā)表《森羅移地軸妙絕動宮墻—論吳道子及吳家樣之光輝成就》文章,開始將研究目光投向吳家樣。1995年金先生與羅世平先生合著的《中國宗教美術史》中,再次闡釋了吳家樣的基本風格特點,認為敦煌絹畫《渡海天王圖》、陜西臨撞慶山寺地宮壁畫(開元二十九年,741)等可以看作是具有吳家樣特征的作品。1981年,日本學者鈴木敬在其《中國繪畫史》中對吳道子的史跡進行了整理,并對其風格特點進行了分析。此后他又撰寫《印度樣和盛唐吳道玄樣》文章,對印度造像風格對盛唐之際吳家樣的影響作了分析。近現(xiàn)代,最早開啟吳道子畫派的研究的當數(shù)徐邦達先生著《吳道子和他的畫派》,他在梳理史料的基礎上對吳道子流派畫作進行了介紹。從史學的角度對吳道子形象以梳理進而進行觀念史的研究,目前是空白的。二、文獻簡介本課題所涉及的文獻資料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關于各代表性評論家對吳道子評價的收集;二是歷史進程中的人物畫發(fā)展路程;三是從唐到清的畫論品評標準的梳理;專著的收集多以古著資料為主,另從現(xiàn)代選取相關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予以參考,論文主要來源于專業(yè)學術期刊、大學學報以及專業(yè)學術研討會文集和學位論文。涉及對吳道子評價的論著主要有:唐代張懷瓘的《畫斷》,朱景玄的《唐朝名畫錄》,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五代荊浩的《筆法記》;宋代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敘論》,蘇軾在《書吳道子畫后》,米芾的《畫史》,《宣和畫譜》;元代湯垕的《畫鑒》;明代王世貞的《藝苑卮言論畫》,李日華的《紫桃軒又綴》,周履靖的《天形道貌畫人物論》,何良俊《四友齋畫論》;清代方薰的《山靜居畫論》,鄭績的《夢幻居畫學簡明》,沈宗騫的《芥舟學畫編》。另結合王伯敏先生的《中國繪畫通史》(生活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0年),陳傳席先生的《中國繪畫美學史》(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年)和樊波教授的《中國畫藝術專史3. 從唐到清的畫論品評標準梳理的來源從俞建華的《中國古代畫論類編》和王伯敏、任道斌的《畫學集成》(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湯麟《隋唐五代卷》,潘運告《宋人畫論》和《明代畫論》中提煉出歷代的品評標準敘述,再參考邵琦《中國畫文脈》(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年),張強《中國畫論體系》(河南美術出版社,2005年),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年)葛路《中國畫論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和賈濤的《中國畫論論綱》(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張僧繇是南朝梁時代時繪畫成就最大的人。梁武帝天監(jiān)(502年 519年)中為武陵王國侍郎、直秘閣知畫事。朱景玄提出了以“神、妙、能、逸”——“四格” 見朱景玄《唐朝名畫錄》敘論,盧輔圣中國書畫全書,卷1,161,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在《唐朝名畫錄》中說吳是“國朝第一” “惟吳道子天縱其能,獨步當世,可齊蹤于顧、陸??芍?,將吳處于時代的頂峰,已經(jīng)是很高了。,“可謂六法俱全,萬象必盡”“神人假手,窮極造化也”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一—論畫六法,見盧輔圣中國書畫全書,卷1,124,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在唐代,吳道子處于不可撼動的高度。在宋代,郭若虛感嘆“吳生之作,為萬世法,號曰畫圣,不亦宜哉!”《圖畫見聞志》——論古今優(yōu)劣一節(jié),見盧輔圣中國書畫全書,卷1,470,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又有“吳道子畫,今古一人而已” 《圖畫見聞志》——論吳生設色一節(jié),見盧輔圣中國書畫全書,卷1,469,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文人畫家蘇軾對吳道子的評價,前后差異懸殊。當其下手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 同上。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朱熹在題吳道子水墨《天龍八部圖卷》“吳筆之妙,冠絕古今”《宣和畫譜》有“其以道釋名家者……至于有唐,吳道玄遂稱獨步,殆將前無古人”。但是在劉道醇的《圣朝名畫評中》引吳宗元的話,說吳道子畫的天女“頸領粗促,行步跛側(cè),又樹石淺近,不能相稱”這樣的評價,還有待深究。” 見盧輔圣中國書畫全書,卷3,422,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沒有新的論證出現(xiàn),還是唐代的延續(xù)。文征明對吳道子論述據(jù)《式古堂畫彚考》只說“畫師吳道玄,好用掣筆,所畫多經(jīng)書故事” 見盧輔圣《中國書畫全書》。提出山水畫“南北宗論”的董其昌在其《畫禪室隨筆》、《畫旨》、《畫眼》著錄中亦沒有對吳的直接評價,只是在《畫眼》中有提“古人遠矣,曹弗興,吳道子近世人耳,猶不復見一筆。,在題畫的時候引用蘇軾的觀點說吳“筆所未到氣已吞” 有兩處,一處在5卷,1000;另一處是6卷,906。,又在蘇東坡贊吳道子王維畫壁的“吾于維也無間然”基礎上評價道“知言哉”?!?見俞建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上卷第116頁,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何良俊在《四友齋畫論》述“至吳道玄絕藝入神,始用巧思而古意稍減矣。王鐸(15921652)在題吳道子畫寫“沉雄變化,光怪陸離” 《自怡悅齋書畫錄》,盧輔圣,中國書畫全書,11卷,615,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清代,以王原祁為代表的“四王”畫派以師古理論影響最大,可惜的是在“四王”找不到對吳道子的評說。只有方薰說“衣褶紋如吳生之蘭葉紋……各極其致。鄭績在《夢幻居畫學簡明》有“……道子神先畫外,應筆如莼菜條,變化縱橫。亦不夠有力。修察其容,自以為姣好,當門,而人視之,已憔悴甚矣”從這可以看出明末清初一些人對于吳道子畫風的看法,同時這樣的評價也應當是有史以來最差的了。在2007年的《“漢唐奇跡”:如何將中國雕塑變成藝術史》一文中認為中國繪畫和雕塑的人物形象,從漢到唐(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8世紀)漸從上古的“正面律”逐步發(fā)展對自然三維空間形象的理解。滕固在《唐宋繪畫史》第三章中說“吳道玄是一個‘力’的畫家”。日本學者金原省吾認為吳道子畫具有“迫力”。尤于筆線上,發(fā)揮莊重變化之特趣,縱橫健拔,不可一世,稱蘭葉描,永為后代所式法?!本C上所述,關于畫史中的吳道子形象,梳理的是以唐代以來代表性的理論家的品評為基礎的,參照中國繪畫的歷史進程、人物畫發(fā)展路程和從唐到清的畫論品評標準,生成以唐代的“吳道子”,五代的“吳道子”,宋代的“吳道子”,元代的“吳道子”,明代的“吳道子”和清代的“吳道子”。開題報告一、選題目的及意義美術觀念史就是基于美術之下的藝術觀念史,我國現(xiàn)今對其研究的著作幾乎沒有。尹教授是通過對觀念史學的把握,逐步推論還原“董源”形象的歷史生成過程進而理清今天的“董源”概念;楊娜是通過對王維的生平和其有關的詩文、山水來建構“王維”的形象。他不一定是我們今天理解隋唐繪畫史的必備條件,但卻是我們理解唐代以后人物畫傳承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具體方法為:通過整理從唐到清理論大家對“吳道子” 的繪畫評論,結合人物畫發(fā)展路程和歷代畫論、品評觀點及歷史實際,分析吳道子形象在各個時期的變化。二、文獻綜述現(xiàn)狀研究自唐到清以來,關于吳道子的傳述一直沒有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