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明,從而使決策者更好的認識相應的問題,并做出理智的抉擇。風險的范圍、規(guī)模以及復合程度都有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人類活動也深刻地塑造了社會的風險。 然而,國家職能從消極的危險防衛(wèi)轉入積極的風險預防,卻引發(fā)了與既有法治構造的緊張。該原則體現(xiàn)的“不確定性不能作為阻礙政府行為的理由”思想深刻揭示了現(xiàn)代風險社會中政府的作用。作為一種規(guī)范性力量,法律顯然不能容忍行政機關以不確定性為借口,任意行為。 【作者簡介】 趙鵬,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法學院講師,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博士后研究人員。與此同時,使用“風險”這一術語的有53部。[德]漢斯沃爾夫等:《行政法》(第一卷)高家偉譯,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30—31頁?! 8] 德國聯(lián)邦憲法法院即持該種觀點,參見陳春生:“行政法上之預測決定與司法審查”,載陳春生:《行政法之學理與體系》,三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4頁?! 10] 任建民:“手機輻射真的無害嗎”,載《人民日報》2003年6月20日?! 12] 參見于達維、高文歡:“冰雪之源”,載《財經(jīng)》2008年第3期?! 14][德]埃貝哈特巴迪斯編選:《德國行政法讀本》,于安等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頁?! 16][德]埃貝哈特巴迪斯編選:《德國行政法讀本》,于安等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3頁?! 18] 哈貝馬斯:《在事實與規(guī)范之間——關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國的商談理論》,童世駿譯,生活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版,第535—538頁。J施托貝爾在中國也曾就災難行政與公民責任做過專門演講?! 20] 參見陳春生:“行政法上之預測決定與司法審查”,載陳春生:《行政法之學理與體系》,三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3頁。《行政訴訟法》第54條規(guī)定,具體行政行為主要證據(jù)不足的,是撤銷的理由之一,就意味著行政行為的事實基礎必須充分?;梗骸秶H環(huán)境法》,張若思譯,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93頁?! 24] 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編:《環(huán)境管理中的經(jīng)濟手段》,張世秋、李彬譯,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45頁。 [26] 蔡守秋主編:《歐盟環(huán)境政策法律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59頁?! 28] 王曦編著:《國際環(huán)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16頁;戚道孟主編:《國際環(huán)境法》,中國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77頁;王燦發(fā)、于文軒:“生物安全的國際法原則”,載《現(xiàn)代法學》2003年第4期?! 30] See Owen Mclntyre, Thomas Mosedale,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as a Norm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Law, Vol 9 1997, . [31] See Scott LaFranchi, Surveying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s Ongoing Global Development: The Evolution of an Emergen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ool, Boston College Environmental Affairs Law Review, Vol32 2005, . [32] See Thomas Willoughby Stone, Margin of Appreciation Gone Awry: The 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39。 [36] 《里約環(huán)境與發(fā)展宣言》第15條。由于風險預防原則闡明了什么情況構成采取相應行動的條件,這些案件中,風險預防原則要么被原告用于挑戰(zhàn)行政決定的合法性,要么被被告用于證明自己決定的合法性。See Fisher, Risk Regul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Constitutionalism, Hart Publishing, 2007, . [42] See Lead Industries Association Inc v. Environmenta. Protection Agency. 647 1130。See John S. Applegate, The Taming of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William and Mary Environmental Law and Policy Review, Vol 27 2002, . [45] See Jutta Brunnee,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And International Law, The Challenge Of Implement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91 1997, . [46] See Russell Unger, Brandishing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Through the Alient Tort Claims Act, New York University Environmental Law Journal, Vol9 2001,?! 48] See Wingspread Conference on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 2009年2月10日訪問?! 50] 朱建庚:《海洋環(huán)境保護中的風險預防原則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第14頁?! 52] 例如,在澳大利亞一個案件中,澳大利亞政府認為,風險預防原則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如果滿足了使用風險預防原則的條件,那么就存在舉證責任轉移的問題。See Russell Unger, Brandishing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Through the Alient Tort Claims Act, New York University Environmental Law Journal, Vol9 2001, . [53] See Julian Morris, Defining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in Julian Morris editors, Rethinking Risk and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ButterworthHeinemann, 2000, . [54] 《里約環(huán)境與發(fā)展宣言》第15條?! 56] See Cass R. Sunstein, Laws of Fear: Beyond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 [57] 所謂不確定法律概念是指未明確表示而具有流動的特征之法律概念,其包含一個確定的概念核心以及一個多多少少廣泛不清的概念外圍?! 58] 有關判斷余地理論,參見陳清秀:“依法行政與法律的適用”,載翁岳生主編:《行政法2000》(上冊),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70頁?! 60] 聯(lián)邦行政法院以前只對不確定的法律概念做有限的審查,但是后來認為除了明確列舉的例外情況外,法院應當對不確定的法律概念進行全面的審查,行政機關不享有判斷余地。一方面,以前述有關事實要件裁量理論為根據(jù)的一種觀點認為,行政機關因不確定法律概念得到的是裁量空間,其適用應當遵守有關裁量的一般原則。參見哈特穆特 [61] 參見郭淑珍:《科技領域的風險決策之研究——以德國法為中心》,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8年,第35頁。 Lee Law Review. 851. (1996). [63] See Elizabeth Fisher, Risk Regul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Constitutionalism, Hart Publishing, 2007, . [64] 實際上,很多決策者已經(jīng)意識到這樣的問題,并開始尋求解決的方法。See Sonia Boutillon,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Development of an international standard, Michig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23 2002, . [65] 哈特穆特 [66] See Communication from the Commission on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2009年2月11日訪問。 Lee Law Review, Vol53 1996, . [68] 1986年4月26日,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件后,104萬香港人簽名反對建設大亞灣核電站的請愿行動。參見:羅洪磊 、舒文莉 、王鶴翔:“大亞灣核電站給香港人帶來了什么?”,載《文匯報》2004年11月1日;賀大卓:“100座大亞灣的盛宴:康日新時代中核聚變”,載《英才》2009年第3期。詳細分析參見本文第三章第二節(jié)。興建三峽工程是綜合治理的一項關鍵性措施?! 71]《國務院關于三峽庫區(qū)地質災害防治總體規(guī)劃的批復》(國函[2002]4號)。See J John M Mendeloff, The dilemma of toxic substance regulation : how overregulation causes underregulation at OSHA, Mass MIT Press, 1988. [76] See Lisa Heinzerling, Regulatory costs of mythic proportions, Yale Law Journal, Vol 107 1998, . [77] See Frank B. Cross, Paradoxical Perils of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Washington amp?! 79] 有學者詳細分析了舉證責任倒置的不可行與無必要。s Laws of Fear, University of Illinois Law Review, 2006, . [81] 有學者認為風險預防原則的定義不應當關注缺乏確定性的情況下如何行動,而應當關注缺乏一致意見的情況下如何行動。See James E. Hickey, Vern R. Walker, Refining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i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Virginia Environmental Law Journal, Vol14 1995, . [84] Cass R. Sunstein, Laws of Fear: Beyond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 [85] 美國學者波斯納曾詳細討論過災難性風險的特征和類型,他將目前已知的,可能帶來的災難性后果的風險分為四類:自然災害(如小行星的撞擊)、科學事故(如原子能的事故)、非故意的人類活動帶來的災難(如突然的全球氣候變化)、故意人為災難(如恐怖分子的生化襲擊)See Richard A. Posner, Catastrophe: Risk and Respons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 [86] 這樣的策略被孫斯坦稱為多點策略。See Richard A. Posner, Catastrophe: Risk and Respons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 [88] 成本效益分析最初就是為了促進形成行政的“綜合理性范式”的重要措施之一。貝克:《風險社會》,何博聞譯,譯林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