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半部( A )治天下”的名言。 ,必有我?guī)熝伞?br />,思而不學則殆。 62.“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边@一段講( A )的重要性。
,而( D )并不包括在這里面?!?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種( B )的教學方法。這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種( D )的教學原則。
“六藝”,“六藝”指的是( A ) 、樂、射、御、書、數 B.《詩》《書》《禮》《樂》《易》《春秋》 、修辭、辯證法、禮樂、書數、射御 、幾何、文法、辯證法、天文、書數 7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77.《學記》反對死記硬背,主張“要引導學生,但決不牽著學生的鼻子走”這個觀點的就是( D )
?!?這個回答體現出孔子( C )的治國思想。 ,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81.“樂”的起因是:( A ) 。下列說法對的是( B ) ,不預先計劃好也可能成功。 。 96.“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出自( A ) A.《論語》 B.《荀子》 C.《春秋》 D.《中庸》 97.“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的意思是( A )
( A )
,樂強調過分了就會( B )
,就會使( A ) .C人心向善 《對賢良策》的作者是誰?( B )
“獨尊儒術”思想的是誰?( B )
103.“立大學以教國,設庠序以化于邑”中的“庠序”是指什么?( C )
:( C ) ,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提防之,不能止也。) B.《詩》曰:“夙夜匪解(xi232?!保ā对娊洝氛f:“從早到晚都不懈怠。”(《尚書》說:“茂盛啊,茂盛啊。(然而一般的玉不雕琢的話,就不能成就美好的花紋。 (sǎo)除其跡而悉去之 “?!蓖ā皰摺?,掃除。 (c225。 :( D ) 。n 。 ,抱薪救火。堤:t237。 ,異想天開。 ,不思進取?!笔鞘裁匆馑??( B ) 。 。”出自以下哪篇?( D ) A.《三字經》 B.《百家姓》 C.《千字文》 D.《對賢良策》 11“強勉行道”的“行道”指什么?( C )
?( D )
,“重禁文學”,這里的“文學”指:( A )
:( D ) ,用義來砥礪人民,用禮來規(guī)范人民就能使人民習俗美善。 。 118.“夫虞氏之不為政久矣”中的“虞氏”指:( A )
、秦朝,君王統(tǒng)治因為缺少什么而導致滅國?( C ) B、實權 120.“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不豫則廢。 。 。 。
127.“中庸”的核心思想是( C )。 A.《中庸》 B.《三字經》 C.《弟子規(guī)》 D.《詩經》 129.《中庸》是( C )四十九篇中的一篇?!敝皇抢^承了思孟學派( B )的思想。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就必須實現( B )的中和。
134.“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行之,明也;明之為圣人。 、學與行 135.《中庸》認為人可以從兩條途徑得到完善,一是發(fā)掘人的內在天性,稱為“尊德性”;二是通過對外部世界的求知,以達到人的內在本性的發(fā)揚,稱為“道問學”。 ,相輔相成 ( C ),故要注意后天的學習和掌握文化知識。
,《中庸》強調( A )。優(yōu)優(yōu)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故曰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盛大,浩瀚無邊。 :指圣人。 :( D ) ,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學之弗能弗措也。 ,問之弗知弗措也。 ,思之弗得弗措也。 ,( A )在止于至善。 ,在親民, ,在親民, ,在興民, ,在親民, ,毋自欺也。
,身有所( C )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 A )之。
147.“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 D )也。
《盤銘》曰:“( A ),日日新,又日新。
( A ),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
( A )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 B. 儒 《大學》中,教育過程與政治過程是一個( A )的過程?!懊髅鞯隆钡哪康木褪菫榱艘? A )。
159.《大學》原為《理記》的第( D )篇。
總結提煉出“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學說的古代教育家是( B )
“與人論學,亦須隨人分限所及。萌芽再長,便又加水。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盡要傾上,便漫壞他了”(《傳習錄下?門人黃直錄》)。體現的教學藝術是( B )
“心即理”是指( D )
5.“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詳,故人難于為善;廉,故自取也少。”(《進學解》)最正確的大意是( C ) ,說話一定要有玄機。 ,對言論之編一定勾劃出它深奧的意義。 《師說》,目的在于( A ) “師道”
10.“傳道受業(yè)解惑”的“業(yè)”指( C ) “六藝”之業(yè) 11.“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揭示了( B )規(guī)律?!保ā吨熳诱Z類》)的正確理解是( A ): 。泛觀博取,不若熟讀而精思。 “教事”不同,大學教育內容的重點是( A ),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國家建立學校之官,遍于郡國,蓋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體現他主張的教學原則是( A )
、博學與專精結合 :道不能安坐等其自至,只待別人理會,來放自家口里。須是策勵此心,勇猛奮發(fā),撥出心肝,與他去做,如兩邊擂起戰(zhàn)鼓,莫問前頭如何,只認卷將去,如此方做得功夫。學而不習,則雖知其理,能其事,然亦生澀危殆,而不能以自安。他強調了( A )的教學原則。徒行不明,則行無所問,冥行而已。
:“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C. 重視教師 ( C )
( A )
7.“國民教育之道之端”中“道”的意思是( A) 、方法 8.“氣日以滋,理日以成”中“滋”的意思是( C ) D. 滋補 ,而學愈博則( B ) D .教愈好 ,不是王夫之觀點的是(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