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元宵節(jié)吃元宵、端午節(jié)吃粽子、中秋節(jié)吃月餅等等。每年農(nóng)歷12月24日,各家都準備一頓美味佳肴祀奉“灶君”,包括一只完事的雞、燒豬、多樣蔬菜、飯等,以多謝“灶君”對他們過去一年的保佑。它們的使用,亦有講究。從這個角度,我們大概可以這樣理解,西方人至今仍然使用刀叉進食,與他們保持分餐制是互為因果的。顯然,刀叉承擔不了這個距離的傳輸功能。同時刀叉只適于近距離的傳輸,大概也就限于從胸前的盤子到嘴之間。四、餐具的演進我們的祖先也曾與現(xiàn)代人一樣,使用刀叉而非筷子。位。在中國宴會繁溽食禮的基礎儀程和中心環(huán)節(jié)即是宴席上的座次之禮——“安席”。三、宴席座次禮儀“不學禮,無以立。合餐是歷史的進步,不僅體現(xiàn)在其演進過程的本身,也體現(xiàn)在對社會行為和文化的巨大影響上。隨著生產(chǎn)力的進步,食物逐漸充足起來,種類越來越豐盛,分餐制顯然不能適應食物多樣化的發(fā)展。由于早期食物相對匱乏,“按人均分”是比較合適的分配原則。二、分配方式的演進中國最早實行“分餐制”(the individual serving),到了北宋后期才進化到如今的合餐制。自清代以來,一些西餐禮儀被引進。據(jù)有關史料記載,至少在周代,我國飲食禮儀就已初步形成,經(jīng)過不斷地發(fā)展變化,逐漸形成體系,并對西方餐桌文化產(chǎn)生一定影響。由此可見,自古以來,中國人對飲食的重視一直延續(xù)至今。清中葉后圓桌出現(xiàn),一般取向陽或向門之位為首以飲食的好壞來衡量生活水平的高低。而在坐北朝南的“堂”上,則是以南向為最尊,次為西向,再為東向。兩漢以前,“席南向并向,以西方為上”(《史記人們把飲食文化作為生活的重要部分,常我國古代一般“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第一篇:中西方餐桌文化差異中西方餐桌文化差異中國餐桌文化一、概述中國餐桌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古有“民以食為天”(Food is eating welldeserved for human life)、“豐衣足食”之說,今有“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的俗語。然而由于器具、幾案、餐桌椅形和時代、地域的不同,“上座”的標準也有所不同。項羽本紀》),既以而朝東坐為上。隋唐以后,開始了由床向垂足高坐起居方式的轉變,方形、矩形餐桌均已齊備,座次利益也隨之有了新新的變化。而盛大的節(jié)日也都與飲食相聯(lián)系。另一方面,作為東方禮儀之邦,重視宴席座次禮儀、守禮儀是中國人數(shù)千年的傳統(tǒng)。隨著時代的變遷,飲食文化正向多元化發(fā)展。中西餐餐桌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飲禮儀更加科學合理。分餐制的歷史遠遠長于合餐制。無法滿足人們的口味、習慣的不同是分餐制的缺陷。于是合餐制便逐漸取代了分餐制。合餐共食拉近了人們之間的親密關系,養(yǎng)成了對他人關心照顧以及我們民族廉讓的美德,也使中國人變得溫良和善,進而增加了家人的凝聚力和整個社會的和諧;培養(yǎng)了中國人的溝通能力,創(chuàng)造了溝通場所,增加了合作機會;滿足了人們對食物多樣性的需求,以及豐富的精神和情感需求;也養(yǎng)成了中國人好商量、好通融的性格?!敝袊俗怨懦缟卸Y儀,而中國最早的禮和最普及、最重要的禮,可以說就是食禮。宴席上的貴客或主人應坐“上座”。現(xiàn)代較為流行的座次禮儀是在繼承傳統(tǒng)與參考國外禮儀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借西方宴會上以右為尊的法則,第一主賓就坐于主人右側,第二主賓在主人左側或第一主賓右側,變通處理。刀叉要同時使用左右手,因此人與人之間要保持相當?shù)木嚯x。如果這個距離按合餐制的要求,至少要延長到嘴到桌子的中心,也就是說至少要比桌子的半徑更長。而筷子出現(xiàn)后,合餐就方便多了?,F(xiàn)代中國常用的餐具有:筷子(chopsticks)、勺子(ladle)、盤子(plate)等,它們分別與西方的刀叉(knives and forks)、鐵匙(spoon)及碗(bowl)相對應。五、餐桌禮儀與宗教、迷信、節(jié)日的關系中國人不單止十分尊重吃的藝術及禮儀,甚至會敬拜由“火神”衍生而來的“灶君”,人們認為“灶君”能保佑廚房避開火災及各種不幸事件的發(fā)生。而許多節(jié)日亦與飲食息息相關。凡此種種,都表達了人們對美好、團圓生活的向往與追求。例如吃魚,當吃完了一面魚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條魚翻到另一面。此外,中國人從不會端上七碟菜肴用飯。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飯碗的中央,因這樣有點象在拜祭祖先。很嚴格的順序上菜。而這與在中國滿桌的美味珍饈是完全不同的。在中國比較隨意,由主人給客人一杯杯斟茶,沒有用小碟。在席間,中國的主人往往很熱情,敦促客人在吃大喝是完全合理的,并頻頻給客人夾菜、勸酒。要培養(yǎng)吃光碗中飯的習慣,一粒飯也不可剩余在飯碗,否則將來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臉”的,亦不尊重辛勞耕種的農(nóng)夫。西方餐桌文化一、意大利與中國餐桌禮儀的不同之處意大利(Italy)的美食眾多,是世界的美食之都之一。但兩國的餐桌禮儀卻是大相徑庭。我們暫且就兩國請客吃飯的話題展開,以局部觀整體。意大利人舉辦聚會,主人都要早早地在門口迎接,客人也一般會帶來酒、甜食或一些紀念品,這在中國也是一樣的。在中國主人收到禮品后應先放置在一處,待客人回去后再拆封。在中國,圓形餐桌受歡迎,因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對面坐,以右為尊,主人坐在右首并面對正門而坐。此外,在意大利安排座位也比較隨意,依客人喜愛而定。在中國是在桌上擺滿所有的菜,客人隨意夾取。二、加拿大餐桌禮儀加拿大(Canada)是一個移民國家,擁有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對中國人來講,不論是家里還是酒店宴請朋友,一般都離不開煙酒,否則就有怠慢之嫌。飲酒者只能在領有酒牌的地方或住宅內(nèi)喝酒。由此可見,加拿大人十分重視健康,甚至將禁煙禁酒的規(guī)則搬到了餐桌。你聽說過加拿大的“冷餐宴會”嗎?那就是因為菜肴燒得比較早,時間一長,也就成了涼菜。加拿大人宴請客人是不安排桌席的??腿藗兛蔁o拘無束,如果沒吃飽,還可以去取食。而中國人熱鬧,大多一堆人圍成一桌進餐,而且講究排列位次,通常是有主次尊卑之別。中國人用筷子最有講究了,如和人交談時,要暫時放下筷子,不能一邊說話,一邊象指揮似地舞筷子,不能把筷子豎插放在食物上面,這樣不吉利。[總結] 餐桌文化由于地域、環(huán)境、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xiàn)在原料、口味、飲食習慣上的不同程度的差異。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為本”。這種理性使之在自然科學上、心理學上、方法論上實現(xiàn)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擾,缺少了一些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調(diào)。中國人熱情好客,請客吃飯時一般都是菜肴滿桌,但無論菜多么豐盛,嘴上總要謙虛的說:“沒什么好吃的,菜做得不好,隨便吃點。西餐講究營養(yǎng)、菜色的搭配,講究餐具與服務,但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干、調(diào)和,各是各的味,較為單一。這也是中餐在世界各地廣受歡迎的主要原因?!懊褚允碁樘臁钡暮蟀刖涫恰笆骋晕稙橄取?,就是這種對美味的追求,使不夠營養(yǎng)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最大弱點。它包含了中國哲學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諧調(diào)為度,度以內(nèi)的千變?nèi)f化就決定了中國菜的豐富和富于變化,決定了中國菜菜系的特點。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西式飲宴上,食品和酒盡管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那是作為陪襯。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更為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按照中國的習俗,為了表示禮貌,習慣上會一再勸客人多吃點,而中國人往往是“言不由衷”,明明肚子餓,嘴上卻說:“我飽了,不用了。而英美人招待客人一般沒那么講究,簡簡單單三四道菜就可以了?!奔茨阆氤允裁淳统允裁础K裕斨魅私o你添菜或問你要什么時,如:“Would you like another piece of meat pie?”(“想再來一塊肉餡餅嗎?”),如果你想吃的話,可以直截了當?shù)鼗卮穑骸癥es, please!”或“Thank piece of meat pie.”倘若你確實什么也不想吃,只需簡單地說:“ you.”就可以了。典型的英語客套話是:客人:It’s delicious.(味道好極了。)主人:Thank ’m glad you like it.(謝謝,我很高興你喜歡吃。英美人第二次的問法經(jīng)常是:“Are you sure? It’s no trouble.”(“真的不要嗎?一點也不麻煩的。此外,英美人認為菜吃不完留在盤子里,是很不文明的行為,所以寧可第一次少要一些,吃不飽,可大大方方地跟主人說:”O(jiān)h, this is delicious.”(“哦,這真好吃啊。結論:所以,中西方餐桌文化差異歸根結底還是感性與理性之間的差異。但是,這種差異似乎在隨著科學的發(fā)展和世界體現(xiàn)了不同的餐桌禮儀。入座時要從椅子左邊進入,入座后不要動筷子,更不要弄出響聲來,也不要起身走動??腿藨摰群蛑魅搜埐趴勺?主人必須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為一大忌?!比绻闶强腿?等主人示意你坐下時,才坐下。要是坐圓桌子,對著大門的是主座。中西方餐桌文化互相影響,互相融合,使兩者更趨于完善、科學。作為漢族傳統(tǒng)的古代宴飲禮儀,自有一套程序。清代受西餐傳入的影響,一些西餐禮儀也被引進,中西餐飲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飲禮儀更加科學合理。到了羅馬帝國的查里曼大帝時,禮儀更為復雜,甚至專制。在十七世紀以前,傳統(tǒng)習慣是戴著帽子用餐。高盧人坐著用餐;羅馬人臥著進食;法國人從小學習把雙手放在桌上;英國人在不進食時要把雙手放在大腿上。在十二世紀,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國,餐桌禮儀和菜單用語均變得更為優(yōu)雅精致,教導禮儀的著作亦紛紛面世。若你前往朋友家做客,須穿上得體的衣服,送上合宜的禮物,處處表現(xiàn)優(yōu)雅的言談舉止 西方家庭素有“把餐桌當成課堂”的傳統(tǒng)。西方孩子一般兩歲時開始系統(tǒng)學習用餐禮儀,四歲時就學到用餐的所有禮儀。在兒童的餐桌禮儀中,美國人還注重進行環(huán)保教育。外出郊游前,他們會在家長指導下自制飲料。[3 ]對于這種餐桌教育,美國一位老師說:“文明禮貌對個人事業(yè)的成功極有幫助?!敝袊兔绹诓妥郎系囊蟠嬖诤艽蟛町?并各有特色,檔次高一點的飯店,會用餐巾予以區(qū)分,餐巾最高大的位置不能隨便坐,除非你打算好請客。其座次借西方宴會以右為上的法則,第一主賓就坐于主人右側,第二主賓在主人左側或第一主賓右側,門邊面對主人的,自然是跑腿招呼的陪客坐的。在西方的餐桌禮儀中:女主人宣布晚宴準備就緒后,男主人便會引領客人依次入座,而女主人則走在最后面。男女夫婦分坐顯示出了美式宴會的開放及活潑,希望能藉由宴席上座次的安排來增進彼此間的熟稔,同時也可使用餐話題多樣化,氣氛和樂。(二)上菜順序中餐上菜順序是:先上冷菜、飲料及酒,后上熱菜,然后上主食,最后上甜食和水果。上菜順序依然保持傳統(tǒng),先冷后熱。因此,餐桌之上的禮儀可使宴飲活動圓滿周全,使主客雙方的修養(yǎng)得到全面展示。冷菜、湯,同時就著面包吃。湯分漬湯和奶油濃湯。甜食常有冰淇淋、布丁等。至于水果,可上可不上。在正式的宴會上,水杯放在菜盤左上方,酒杯放在右上方。公用的筷子和湯匙最好放在專用的座子上。在擺放方法上,中餐較為簡單,而西餐就比較復雜。共同原則是:墊盤居中,叉左刀右,刀尖向上,刀口向內(nèi),盤前橫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擺放。西餐中餐巾放在盤子里,如果在賓客尚未落坐前需要往盤子里放某種事物時,餐巾就放在盤子旁邊。如果將筷子橫擱在碟子上,那是表示酒醉飯飽不再進膳了。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應把刀叉以八字形狀擺在盤子中央。邊說話邊揮舞刀叉是失禮舉動。(五)手機:在吃西餐的時候基本上都不會開手機,除非你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而手機鈴聲都會很小聲,有電話要中西宴客方面的另一大差異,也就是餐桌氣氛上的差異。西方人平日好動,揮手聳肩等形體語言特別豐富。中國人平日好靜,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絕,相互讓菜,勸酒。中國人以食為人生之至樂,所以餐桌上人們盡情的享受這美味佳肴。西方人以飲食為生存的必要條件,他們自然要遵守某些規(guī)范,以保證機器的正常運轉。這一條吃中餐的時候也適用,在用餐的時候聽電話走到哪里都是讓人唾棄的。換個角度來看,西方的宴客形式,從正式到非正式,遠遠多于中國。而從傳統(tǒng)習俗上說,中國人請客,不論按長、尊、主、次圍桌而坐,滿桌豐盛的酒菜,主人頻頻勸酒,客人謙讓禮到。另外宴客時崇尚熱鬧歡快的氣氛,講究面子排場。較隨便的形式則是主人邀上三五知己,到家中由女主人炒幾個菜,小酌一番。當然,近年來西方的一些宴客形式,如酒會、招待會、自助餐或冷餐也會傳到中國,但這些多是官方或單位出面組織的宴請形式,平民百姓還少有實行。而中國人請客吃飯,重在飯菜本身。如果做得到,一定是山珍海味,美味佳肴。中國人宴客時重視飯菜本身起源于中國人的傳統(tǒng)價值觀念:民以食為天;食色性也。西方人的飲食觀念不同于中國人,林語堂先生說,英美人僅以“吃”為對一個生物的機器注入燃料,只要他們吃了以后能保持身體的結識,足以抵御病菌的感染,其他皆再不足道中。他們的傳統(tǒng)飯菜比較單一乏味。譽、自我中心、創(chuàng)新 精神和個性自由,而中國文化主張謙虛謹慎、無私奉獻、中庸之道和團結協(xié)作;西方人平等意識較強、家庭結 構簡單,由父母以及未成年子女組成核心家庭;而中國人等級觀念較強,家庭結構較復雜,傳統(tǒng)的幸福家庭多 為四代同堂等。有時善意的言談會使對方尷尬無比,禮貌的舉止會被誤解為荒誕粗俗。另外—— 用餐俗例在飯食方式方面,中國人與西方人有點不同,西方人喜歡各自品嘗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物,中國人則有一定的用飯規(guī)例,他們喜歡叫數(shù)碟佳肴,放在飯桌的中央位置,各人有一碗飯共同配這數(shù)碟菜肴,飯吃完可再添;夾起的菜肴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飯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禮貌的;依照慣例,客人出席正式或傳統(tǒng)的晚餐,是不會吃光桌上的菜肴,以免令主人家誤以為菜肴預備不足,因而感到尷尬。所有菜肴同時端上餐桌中央,各人用自己的筷子直接從各碟共享的菜肴夾取食物;湯水一大鍋的端上,各人同飲一鍋湯。由於中國人喜歡全體共享菜肴,他們的餐桌大多數(shù)是圓形或方形,而不是西方人多用的長形餐桌。茶樓通常很噪吵,氣氛不像西式餐廳浪漫,若二人吃飯,可考慮不選擇去茶樓。易中天先生曾經(jīng)在《餐桌上的文化》里對中西文化進行了精妙闡釋中國文化的思想內(nèi)核是“群。中國文化則認為個人的意志,必須服從群體的共同 意志。筆者認為在跨文化交際中,面對陌生文化,因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 行為方式不同,交往過程中難免發(fā)生文化沖突。一、從餐具使用上看中西文化差異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禮儀最基本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