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總之,教師應該讓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對高尚道德生活與豐富人生的體驗,使知識的增長過程同時也成為思想道德素養(yǎng)發(fā)展的過程,寓德育教育于無形之中,像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起到作用,使學生真正全面發(fā)展。“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師必須熱愛教育事業(yè),注意不斷學習,不斷提高業(yè)務素質和思想修養(yǎng),通過自身個人的人格魅力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受到良好的道德熏陶,讓學生在寬松、融洽、愉快的氛圍培養(yǎng)品德,完善性格。很多學生喜歡英語,往往是源于喜歡英語教師,源于教師高尚的師德,教師要時時、事事、處處以身作則,以身立德。教師是課堂的實施者,更是學生的引導者,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學生的品德。四、英語教師應以身作則,把品德教育與實際行動統(tǒng)一起來“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山M織學生進行單詞接力賽、英語演講賽、英語角、課本劇等課外活動,這樣不但能加強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增強英語實踐能力,同時還能培養(yǎng)學生樂于學習、團結協(xié)作、共同進步的優(yōu)良品質。三、豐富英語課外活動,實現(xiàn)英語學習與德育的有機結合對學生德育的培養(yǎng)不能只局限在課堂上,應與課外活動有機結合。第二天上課時,所有學生都搶著回答這個問題,并且絕大多數(shù)學生把一月到十二月這十多個難記的單詞全部記住了,而且還相互詢問對方父母的生日以及在父母生日那天準備送給他們什么禮物,通過這一課,學生懂得了不僅要關愛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學會關愛他人,特別是要感恩整日為他們操勞的父母。如Go for it八年級(下)Unit 9中有一個句型為:When were you born?當筆者提出時,大家爭先恐后地回答:I was born on January 7, was born in September,“When is your father’s birthday? When is your mother’s birthday?”時,只有少數(shù)幾個同學能夠準確說出自己父母的生日?,F(xiàn)在大多數(shù)的孩子自我意識較強,他們往往不懂得關心、愛護別人。二、把德育教育融入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學既是認知的過程,同時也是情感培養(yǎng)的過程,新課程標準強調參與、體驗和情感的過程,有利于學生在學習中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tài)度的真正統(tǒng)一。學過課文后,筆者問:“你們有這種行為嗎?你們認為雅觀嗎?”學生們都說:“不雅觀”,筆者又問:“中國的餐桌禮儀是怎樣的?”學生們展開熱烈討論,最后總結出許多像吃飯后不打嗝、飯桌上不打噴嚏、吃飯時不咂嘴、飯桌上不喧嘩等,使他們在教學中受到了禮儀文化的啟迪。,挖掘課本中禮儀方面的德育因素中國是禮儀之邦,文明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應提倡的。再如學完Go for it七年級(下)Unit 12 Don’t eat in ,就此機會教育學生在家要遵循家規(guī),在校要遵守班規(guī)校紀,將來進入社會要遵守國家法律。如教Go for it七年級時,在學生學習了excuse me, I’m sorry, thank you, Could I?? May I?? 等這些語言后,筆者教育學生要自覺摒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文明語言,做一個文明的學生,提高自身的語言修養(yǎng)。初中英語教材中很多的對話、日常用語、閱讀文章都具有很好的德育涵養(yǎng)常識,教師用這樣的教材實施教學,在教授英語常識、培養(yǎng)英語運用能力的同時,還要通過對文章的分析,深刻挖掘教材所蘊含的德育因素,讓學生分清是非善惡,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從而完成對學生的德育教育。那么作為一名初中英語教師,應從哪幾方面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呢?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寓德于教。正如偉大的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過:“教學如果沒有進行德育教育,只是一種沒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以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這學期我們在體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都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果,讓學生養(yǎng)成好的思想品質,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和素質提高,進而有利于學校德育管理和教學。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先做到,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激勵同學,這對學生進行良好品德教育是極其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所謂“身教勝于言教”就是這個道理。當學生意識到從教師身上看到了他們所希望的形象時,就產生了積極的榜樣教育的效果。學生的榜樣作用:每年選出體育優(yōu)秀學生,對他們進行表揚,這對推動學校的體育教學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如當中國女排在奧運會中重振雄風憑中國人特有的志氣,再次獲得冠軍,為祖國爭得榮譽時;當劉翔在奧運比賽中獲得金牌時。在體育課的整個組織教法中,教師起主導作用,必須精心協(xié)調、嚴密組織,教師應對學生嚴格要求悉心指導,幫助學生樹立踏踏實實、不畏艱難的作風和頑強拼搏、開拓進取的時代精神。共同完成體育課的任務,同時也是貫徹教育因素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球類、田徑項目,體育游戲等教材,進行團結友愛、互相合作、維護集體榮譽、自覺遵守紀律、勝不驕,敗不餒的思想教育;通過民族傳統(tǒng)體育教材,進行愛國主義精神及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的教育;通過健美操教材,進行文明行為和陶冶美的情操教育,提高審美能力;通過體操教學中的互相幫助、保護,進行團結友愛的教育;通過布置場地、器材收拾,進行熱愛勞動和為集體服務的教育等。每個技術動作都有它自己的特點,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寓于教材和教學中的各種教學因素,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各方面的思想感情教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周圍環(huán)境努力挖掘體育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利用教學內容進行德育滲透體育課中德育教育的內容是很豐富的。通過動員,對他們進行學習的目的性教育;通過競賽和游戲,培養(yǎng)他們集體主義精神和果敢、機智、頑強的優(yōu)良思想品質;通過隊列隊形練習,可以培養(yǎng)他們組織紀律性和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提高他們反映速度、動作準確性和協(xié)調一致的能力;值日生借還器材和整理場地,可以培養(yǎng)他們熱愛集體、熱愛公共財物的良好品質。在體育教學中,利用教學主要環(huán)節(jié),進行課堂常規(guī)教育,使課堂教學規(guī)范化、制度化,通過課堂常規(guī)的建立和貫徹,向學生進行文明禮貌、組織紀律、思想作風和安全教育、逐步養(yǎng)成學生自覺鍛煉身體的習慣和一些優(yōu)良思想品質。通過言傳身教,對學生進行環(huán)保教育。這一切,都需要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不同情況采取最佳的教育方法,使所有學生在體育課上既能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又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這些品質在體育教學中常常會不自覺地在學生身上顯現(xiàn)出來,教師應該利用時機,在體育教學中對學生的這種自發(fā)意識加以引導,使之真正成為學生自身的穩(wěn)定的品質。我國的學校德育大致包括三個組成部分:道德品質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情感教育與精神文明建設”,《教育研究》1982年第5期。3.[日]大橋正夫:《教育心理學》,鐘啟泉譯,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年。主要參考資料::《中國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個別性就是在學科教學的德育中,針對個別學生的思想實際進行教育,有時是有針對性的提問和培 養(yǎng),有時是對個別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對于學生共同能夠接受的東西,要提出統(tǒng)一要求,統(tǒng)一規(guī)定,統(tǒng)一行動,使學生在良好的集體環(huán)境中受到應有的教育。在課堂上教師面向集體,學生在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和正確 的集體輿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認識和行為習慣。所以,在學科 教學的德育中,不能因為是“教學”,就忽視思想品德的實踐;同時又不能因為是“德育”,就不進行必要的 教授,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只知不行,只說不做,是談不上有道德的。所以,學科教學中的德育在教法上有教授的一面。教授性是指學科教學中的德育要做到講事實、擺道理,把基本的思想品德規(guī)范傳授給學生,使學生理解、明白和掌握,明辨是非,知曉善惡,懂得美丑。內在轉化是基礎,外在灌輸是強化,是發(fā)展。即外在灌輸是一個從 時代要求出發(fā),經由教材及教學,轉化為學生的思想品德的過程,它反映的是德育的時代性、創(chuàng)新性。在這里只有 堅持結合教材,才能真正堅持學科教學德育的客觀性。所以,學科教學中的德育,要做到有實效,必須在科學性基礎上創(chuàng)造藝術性,用藝術性來反映或體現(xiàn)科學性。例如,它要求把教育性與知識性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既保證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又實現(xiàn)德育的目標,這種巧妙的處理,就是很高的藝術。所以,學科教學中德育的方法,必須合乎這些科學性的規(guī)范。合乎教學規(guī)律,就要堅持學校教學的教育性原則,正面 引導,積極啟發(fā),長期培養(yǎng)??茖W就是要使方法合乎教材內容的特點,合乎教學及學生思想 品德發(fā)展的規(guī)律。具體地說,我們 總結出如下幾點。多學科的德育方法具 有學科獨立性和有效性,但也可以互相借鑒和利用。所以,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的藝術創(chuàng)作和分析學生的藝術創(chuàng)作 作品,讓學生真正能自己教育自己。這是一個典型的學生自己教育自己的過程。全面分析一個作品實質上是給 學生樹立了一個光輝的典范,使學生明白了一個正確的哲理,對學生有很大的教育影響。這種對作品的全面分析,對學生有全面而深刻的影響。(2)作品分析法在藝術學科教學中,教師選擇典型的作品,進行典型分析,讓學生全面地了解、理解和欣賞作品,從中受 到教育。久而久之,產生藝術美的心理積淀,逐 漸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陶冶了藝術感受力,更陶冶了藝術審美情操。(1)陶冶法藝術學科中,有許多美的作品,這些作品是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統(tǒng)一。藝術學科包括音樂、舞蹈、美術,是以音樂、人體造形和繪畫藝術來感染、教育學生的學科,具有吸引力 強、影響深、遷移廣的特點。實驗表明,訪談法是自然學科教學中德育的有效方法之一。后者僅僅是重復展現(xiàn),而前者則重在展現(xiàn)中全面深刻地反映科研主體的思 想感情和工作態(tài)度。小學生 在心理特點上喜歡模擬、樂于活動,讓他們分別擔任不同角色、模仿、擬演原來的科研活動,既有助于迅速有 效地學習知識,又有助于學生在活動中受教育。所以,這一方法在自然學科的 德育中很有效?!?主體”就是創(chuàng)造知識的科學家、發(fā)明家等;“過程”就是知識創(chuàng)造的具體經過,該方法不僅使學生學到了科學 知識、更對知識的創(chuàng)造者有全面的了解,對其思想、品德、人格、學識有了更深刻把握,從中受到感染和影響。對于該學科的德 育,宜于采用如下方法。在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引申法應是合理的引申,并 不是亂聯(lián)系,生般硬套,所以,其中有很強的操作藝術。例如,在組織學生學習有(h as)、星(star)、民族的或國家的(national)、旗(flag)等單詞時,把它組成句子,與我們的國旗聯(lián)系起來,從 國旗引申出愛國主義的教育,使學生樹立愛國旗、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這樣,學生不僅學會了詞語,而且受到了勞動教育,有助于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2)體驗法就是鼓勵學生在說英語時帶著表情,并伴以手勢、動作,深刻體驗說話人的思想感情。這個過程,既是學習的過程,又是受教育的過程。外語教學最重要的是創(chuàng)造更多的交流機會和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練習。對于該學科中的德育,宜于采用如下方法。這樣,使學生不僅提高了知識學習的效率,而且逐漸樹立起普遍聯(lián)系、轉化的觀點。(3)遷移法這一方法要求把已知遷移到未知、把此一類知識遷移到另一類知識中,使學生受到相互滲透、影響和轉化 的觀點的教育。再如,數(shù)學中有許多應用題是描述我國工農業(yè)生產及生活方面的發(fā)展變化的,其主要方式是前后、左右對比,通過 對比,反映變化的大小和快慢,這些素材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內容。例如,低年級應用題教學中“求比一個數(shù)多幾、少幾”,中年級應用題“求一個數(shù)的幾倍是多少和求一倍數(shù)”,高 年級教材中分數(shù)應用題的互相轉化等等,在教學中,可以把它們聯(lián)系起來,進行比較。這些都是運用轉化法能達到的。例如,對幾何初步知識的教學,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用自己制作的學具擺一擺、拼一拼,并注意用眼觀察,動腦思考,順乎自然地推導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從中領悟出“實踐出真知”的觀點。對于該學科的德育,宜于采用如 下幾種方法。不僅有助于對學生進行德育,也有助于對學生進行美育、智育。欣賞是以審美為主干的學習心理活動,在這個過程中,首先打動學生的是美,美的形 象、美的語言、美的表達形式與結構等,以美為橋梁,把學生引向善,使其受到教育。對于這些作 品,應采取組織學生欣賞的方法,使學生受到教育。這種“雙向移情”活動,使學生完成了在學習中受教育 的任務。角色法的效力原理在于“移情”。(2)角色法這一方法是讓學生扮演課文中不同的角色,通過對角色的理解與表現(xiàn),來體會其中的教育內涵,從中受到 教益。(1)情境法所謂情境法,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形景象,運用電視、幻燈、朗讀等教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