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歸去來兮辭第一課時學習目標1、積累“來、胡、奚、而、以、諫、樽、觴、眄、審、容膝、策、矯、岫、盤桓、棹”等重點字詞的意義。2、文言特殊句式。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的意義。學習難點特殊的文言句式。學習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課時一課時知識鏈接作家與作品陶潛(365-427
2024-12-02 19:49
【摘要】歸去來兮辭·同步訓練1.下列四組詞都有錯誤,其中有一個錯別字的一組是[]A.延襲簡練利欲薰心鴻篇巨制B.譽寫綿紗不加思索度日如年C.敲榨發(fā)跡半身不遂鳩占鵲巢D.藍圖親怩喬妝打扮胸無成府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語,使用恰當?shù)囊痪涫荹
2024-12-02 14:22
【摘要】《歸去來兮辭》教案一、教學目標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而熱愛田園生活的積極精神,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個疑問代詞,歸納?行、引、乘、策?等四個詞的一詞多義,了解?以、而、之、兮、來?等文言虛詞的用法,弄懂并積累?來、諫、樽、觴、審、容膝、策、矯、盤桓、棹、窈窕、
2024-12-13 00:10
【摘要】歸去來兮辭·點將過關語段點將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甲),樂琴書以消憂。在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乙)。木欣欣以向榮,(丙)。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
【摘要】【模擬試題】(答題時間:45分鐘)一.選擇題1.下列加點字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A.群賢畢至,少長咸集B.吾與汝畢力平險C.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D.畢禮而歸之2.下列判斷正確的一項是()①曾不知
【摘要】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陰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
2024-11-21 08:10
【摘要】一、基礎知識(共12分,選擇題每小題3分)1.下列加點詞語讀音都正確的一項是()A.輕飏.(yáng)壺觴.(shāng)出岫.(yòu)景翳翳.(yì)B.曷.不(hé)耘耔.(zǐ)登東皋.
2024-12-01 21:58
【摘要】 高中語文《歸去來兮辭》的教案 【教學目的】 一、誦讀 二、感受陶潛的隱士情懷 【教學重點】 一、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 二、解讀陶潛的隱逸詩人的形象 【教學難點】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
2024-12-07 02:32
【摘要】歸去來兮辭并序【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誦讀并背誦課文;掌握重點詞句與培養(yǎng)鑒賞能力。2.過程與方法:朗讀課文,理解詞句和課文,鑒賞課文。自學法,講讀法。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感受陶潛的隱士情懷和人生境界,認識陶潛歸隱原因,理解其所處社會環(huán)境及人才應有的理想環(huán)境。【教學重點】1.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2.解讀陶潛的隱逸詩人的形象
2024-12-12 03:40
【摘要】《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陶淵明故居灑脫?飄逸歸去來兮辭陶淵明教學目標?1.積累基本的文言詞語,提高把握詞類活用現(xiàn)
2024-11-23 18:30
【摘要】歸去來兮辭陶淵明一、作者簡介?陶潛,又名_______,字元亮,____(朝代),田園詩人,潯陽柴桑人。后人稱之為“_________”。又自稱作“_________”。陶淵明靖節(jié)先生五柳先生東晉我所認識的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鄙棄官場如李白(唐);淡泊明志,閑適自在如蘇
2024-12-12 18:15
【摘要】歸去來兮辭并序陶潛兩晉無文章,幸獨有《歸去來辭》一篇耳。——歐陽修前人評價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人!——《宋史陶潛傳》)
【摘要】歸去來兮辭陶淵明?陶潛,又名______,字元亮,____(朝代),田園詩人,潯陽柴桑人。后人稱之為“_________”。又自稱“_________”。。陶淵明靖節(jié)先生五柳先生東晉辭?辭是戰(zhàn)國后期楚國詩人_______在楚地民歌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新詩體。
【摘要】《歸去來兮辭》自讀課文作者:陶淵明學習目標?要了解關于辭的這種體裁的常識?要了解本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作者守志歸隱的思想?本文感情真摯,語言樸素,音節(jié)優(yōu)美,在風格上具有淡遠瀟灑的特點,而這種文風跟作者安貧樂道,超然物外的處世態(tài)度是完全一致的。學習本文對此要深入加以體會。?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背誦全文。作者簡介
2024-11-22 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