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討和對比不同文化背景下面子的差異,有助于揭示隱含在交際行為中可能引起誤解和沖突等因素,可以加深交際雙方之間的相互理解,求同存異,為交際雙方的活動進行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關(guān)于中西方文化中“面子”現(xiàn)象研究,是一個很值得鉆研的課題,它能向人們提供跨文化交際時的行為準(zhǔn)則,幫助人們相互理解、以實現(xiàn)有效交際。一方面,兒子可以理解為母親是說自己不會欣賞搖滾樂,另一方面,兒子也很容易想到母親不喜歡聽搖滾,自己吵到了母親,她希望自己關(guān)掉或關(guān)小音量。這樣,不僅聽話人得到了關(guān)心他人、考慮周到等贊譽,而且說話人也免去了亂提要求而威脅聽話人的面子之嫌。采用這種策略因說話人的言語行為比較模糊,使得聽話人有可能從另一個角度對之加以理解,可以避免對聽話人存在潛在的面子損傷之嫌。而是用“剛跟IT公司的人事部通電話了”引起丈夫的急切詢問,然后適時告訴他四名應(yīng)聘者都沒能被公司錄用,一方面含蓄地道出了事實,達到本次言語交際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保護了丈夫的積極面子需求,同時又安慰了丈夫。事實上,你們四個都沒有被錄取。丈夫:真的?我想我是四個應(yīng)聘者中唯一錄取的一個。這位母親運用禮貌策略,不僅說出了自己的意見,同時又避免了因不同意見給女兒帶來的不愉快,維護了女兒的積極面子需求。所以她沒有直接作出負面評價,而是用了個小策略:用不帶任何情感色彩的句子“you’ve got a new dress”引出話題,從而讓女兒主動問母親對裙子的看法,然后母親又采用了一個禮貌程度較高的策略,即積極禮貌策略。但切忌運用過分親熱的口氣,這樣不但不能建立友好的感情,反而會引起聽話人反感。按照布朗和列文森的禮貌理論,積極面子指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贊許,積極禮貌策略就是說話人為了滿足聽話人對積極面子的需求而采取的措施。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妻子在回復(fù)中故意省去John的名字,讓丈夫揣摩自己的真實意圖,并把決定權(quán)交回給丈夫,而沒有任何要干涉他行動的意思,這就維護了丈夫的消極面子需求。 例, Wife :John told me you were going on a piic this weekend. Husband: Yes,darling, would you like to go with John and me? Wife: I prefer to go with you . 妻子得知丈夫要與John周末一起去野餐,由于種種原因她不愿意和John一起去,但她并沒有因為不愿意和John一起去而向丈夫發(fā)出威脅?!闭f“這主意不錯。你說:“你今天真漂亮。再告訴他正確的方法,在你告訴他做錯了的同時,應(yīng)告訴他怎樣做才是正確的,這樣,會使批評產(chǎn)生積極的結(jié)果。例如使用批評委婉語的情況: 批評別人前,必須略微地給對方一點贊揚,或說點恭維的話,在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的氣氛后,再展開批評批,也就是說先禮后賓。只有“支持”才表明可能在言行上采取某些行動。如果說“表示欣賞”,則暗含了贊許的意思,但還不等于支持。比如說某事是“可取的”,它雖帶有贊成的傾向,但又不等于明確的贊同。特別是在外交場合,更應(yīng)該十分謹(jǐn)慎。更何況,即使對原則問題的表態(tài),有時也應(yīng)該留有余地。只是有些人在這方面技巧高一些,有些人低一些。其實在任何一種語言中都大量地存在這類現(xiàn)象,而且該語言社會的每一個成員也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掌握它們所暗示的意義和使用它們的規(guī)律。這種表達方式隨具體話題、交際場合、雙方關(guān)系等等也會有多種變化,并無固定的格式。當(dāng)對方請你吃某種你不喜歡的食品時,不好拂卻主人的盛情,只好說“我不太習(xí)慣它的味道”。 。其主要策略是謙讓、說話迂回、避免突出個人,給聽話人留有充分的選擇余地,主要是以回避的方式進行交談。積極面子的言語策略主要體現(xiàn)在對聽話人表示關(guān)注、同情和感興趣;對聽話人所談觀點、意見表示共鳴,往往會采用一種方式來交談,如:“I like your……”,“you are really……”,“I think so……”。在表達不贊同時,我們總是會先考慮對方的面子,尤其是權(quán)勢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中國人一般不會說出自己的反對意見,而是先肯定,然后很委婉地用“不過”、“當(dāng)然”等來表達自己的看法;當(dāng)受到了贊美的時候,首先都會給予否定的回答,如“哪里,哪里”、“不,我做得不夠”等。 ,由于受到社會結(jié)構(gòu)、傳統(tǒng)倫理、宗教社會因素的影響,人們做事需要謙虛謹(jǐn)慎,人際交往中言行舉止要合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例如,在相互稱呼中,我們常常使用“你”和“您”的不同形式來表達面子關(guān)系;相互問候時,經(jīng)常會使用“您貴姓?”對稱謂自己及其有關(guān)的東西時,用“鄙人”、“愚見”等,而在稱謂他人或有關(guān)事物時,則用“高見”、“尊姓”等。4.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面子顧及策略 人際交往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對方建立暫時性的平等關(guān)系,確立雙方可接受的某種親近程度。如清朝時,李鴻章出訪美國,曾在美國所設(shè)宴席上對客人說過這樣一番話:“今天承蒙各位光臨,非常榮幸,我們備有粗茶淡飯,沒有什么可口東西,聊表寸心,不成敬意,請大家包涵。以貶己達到尊人的目的是漢文化最突出的特點,這與西方社會中人們通常遵循的謙虛準(zhǔn)則——“盡量縮小對自己的表揚,盡量貶低自己,以免構(gòu)成對他人面子的威脅”的準(zhǔn)則有著本質(zhì)區(qū)別。又如中國人在受表揚時,常常要將成績歸功于領(lǐng)導(dǎo)和同事的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