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3)突出重點,注意提高教育實效(4)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的安全管理共作(5)爭取相關部門協(xié)作,整治校園周圍環(huán)境,優(yōu)化育人環(huán)境3小學生安全常識(1)道路交通安全①遵守交通規(guī)則,實行路隊制放學 ②騎自行車須遵守的規(guī)定 ③水上交通安全(2)校內外活動安全 ① 防止觸電② 防止落物傷害 ③ 樓道安全④ 用具的攜帶及使用 ⑤ 外出游玩(3)實驗、作業(yè)安全(4)體育活動安全(5)飲食衛(wèi)生安全(6)傳染病的防治(7)消防安全① 學校及公共場所防火 ② 家庭防火(8)防止有意傷害① 小學生如何避免陌生人闖入家中 ② 小學生遇到壞人怎樣保護自己 ③ 小學生如何避免被人拐賣、綁架 ④ 小學生如何防范精神病患者的傷害 ⑤ 怎樣避免斗毆的發(fā)生3小學生自救自護安全教育(1)如何防止燙傷(2)如何安全用電(3)日常生活中怎樣主義飲食衛(wèi)生(4)自然災害時的自救自護 ①地震發(fā)生時怎樣保護自己 ③ 洪水暴發(fā)時如何自救④ 外出時如何避免遭受雷擊3心理健康的標準(1)對現(xiàn)實的有效知覺(2)自知、自尊與自我接納(3)自我調控能力(4)與人建立親密關系的能力(5)人格結構的穩(wěn)定與協(xié)調(6)生活熱情與工作高效率3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1)兒童多動綜合征(2)學習困難綜合征(3)兒童過度焦慮反應(4)兒童厭學癥(5)兒童強迫行為3心理評估的方法(1)會談法:傾聽、鼓勵、詢問、反映、澄清與面質(2)觀察法(3)自述法(4)調查法(5)心理測驗3在學校開展心理輔導的途徑有:(1)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關課程(2)開設專門的心理輔導活動課(3)在各科教學中滲透心理輔導的內容(4)結合班級、少先隊活動開展心理輔導(5)開展個別心理輔導活動(6)開展小組輔導(7)進行對學生家庭的心理輔導教育3影響學生行為改變的方法(1)強化法:如針對小明上課不敢發(fā)言的情況,王老師在數(shù)學課上多次鼓勵他發(fā)言并加以表揚,使小明逐漸克服了膽怯心理。(2)代幣療法 當學生做出所期待的良好行為后,就發(fā)給數(shù)量相當?shù)拇鷰抛鳛閺娀铮?)行為塑造法通過不斷強化逐漸趨近目標的反應形成某種較復雜的行為(4)示范法通過求診者的觀察和模仿來矯正其適應不良行為與神經(jīng)癥反應的(5)暫時隔離法在某種特定時間不對不良行為給予強化,同時轉移情境,使行為不良對新的情境產(chǎn)生厭惡的方法。(6)自我控制法讓當事人自己運用學習原理,進行自我分析、自我監(jiān)督、自我強化、自我懲罰,以改善自身行為。3行為演練的基本方法系統(tǒng)脫敏法:如一個人害怕貓,讓他先看貓的圖片,討論貓。再讓他遠遠觀看關在籠中的貓,靠近籠中的貓。最后讓他摸貓、抱起貓,消除對貓的恐懼反應。模塊三、班級管理班級管理的功能(1)有助于實現(xiàn)教學目標(2)有助于維持班級秩序,形成良好班風(3)有助于鍛煉學生能力,學會自治自理班級管理的模式(1)班級常規(guī)管理通過制定和執(zhí)行規(guī)章制度去管理班級的經(jīng)常性活動。(2)班級平行管理把對集體和個人的管理結合起來的管理方式。班級平行管理的理論源于馬卡連柯的“平行教育思想”。(3)班級民主管理班級成員在服從班集體的正確決定和承擔責任的前提下,參與班級管理的一種管理方式。(4)班級目標管理班主任與學生共同確定班級總體目標,然后轉化為小組目標和個人目標,融為一體,實現(xiàn)班級目標。目標管理是由美國管理學家德魯克提出來的。我國學校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1)當前我國學校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① 班主任對班級實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專斷型② 班級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程度較低(2)我國班級管理問題的解決策略 ① 以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要為目的 ② 確立學生在班級中的主體地位 ③ 訓練學生自我管理班級的能力班集體的基本特征(1)明確的共同目標(2)一定的組織機構(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準則(4)集體成員之間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圍班集體的教育作用(1)有利于形成學生的群體意識(2)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交往與適應能力(3)有利于訓練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體的發(fā)展階段(1)組建階段學生初進學校,同學們盡管形式上同屬一個班級,實際上都是一個個孤立的個體(2)初步形成階段同學之間開始相互了解,在班主任的引導培養(yǎng)下,涌現(xiàn)出了一批積極分子,班集體有了核心人物,開始協(xié)助班主任開展各項工作。但未形成正確的輿論與良好班風。(3)發(fā)展階段這一階段班集體已成為教育主體,不僅學生干部,多數(shù)學生也能互相嚴格要求,同學之間團結友愛,形成強有力的輿論與良好的班風。(4)成熟階段整個班級洋溢著一種平等、和諧、上進、合作的心理氛圍,學生積極參與班級活動,并使自己的個性特長得到發(fā)展。班集體的形成與培養(yǎng)(1)確定班集體的發(fā)展目標(2)建立班集體的核心隊伍(3)建立班集體的正常秩序(4)組織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5)培養(yǎng)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班主任的角色(1)授業(yè)者的角色(2)指導者的角色(3)管理者的角色(4)溝通者的角色班主任需要具備的素養(yǎng)(1)教育素養(yǎng)作為班主任,應該具備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2)思想品德素養(yǎng)班主任要具有奉獻精神,要熱愛學生、誨人不倦、嚴于律己、為人師表等。(3)能力素養(yǎng)表達能力、組織能力、活動能力(4)身心素養(yǎng) 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質班主任的職責(1)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2)教育學生努力學習(3)指導學生課外、校外生活和活動(4)管理班集體,指導少先隊工作(5)協(xié)調各任課教師的工作1小學班主任的主要工作(1)了解學生(班主任開展工作的前提)(2)組織和培養(yǎng)班集體(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3)建立學生檔案(4)個別教育(5)班會活動(班主任進行教育活動的重要手段)(6)協(xié)調各種教育影響(7)操行評定(8)寫好工作計劃與總結1班級活動的基本類型(1)晨會活動(2)班會活動(3)其他活動:體育鍛煉、社會實踐活動等1組織班級活動的途徑與方法(1)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2)與學生的品德教育相結合(3)與班級的實際情況相結合(4)與各學科相關知識的結合1課外活動的特點(1)自愿性(2)自主性(3)靈活多樣性1課外活動的內容(1)科技活動(2)學科活動(3)文學藝術活動(4)體育活動(5)社會活動(6)傳統(tǒng)的節(jié)假日活動1開展課外活動的基本要求(1)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和計劃性(2)活動內容要豐富多彩,形式要變化多樣,富有吸引力(3)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并與教師的輔助作用相結合模塊五、學習遷移學習遷移:學習遷移也稱訓練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或習得的經(jīng)驗對完成其他活動的影響。正遷移與負遷移根據(jù)遷移的性質不同,可分為正遷移與負遷移正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也叫積極遷移。負遷移是指兩種學習之間的相互干擾、阻礙,即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chǎn)生消極影響,也叫消極遷移。影響遷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2)原有認知結構(3)學習的心向與定勢促進遷移的教學(1)精選教材內容(2)合理組織材料(3)合理安排教學程序(4)教授學習策略、提高遷移意識(5)防止負遷移的發(fā)生模塊六、教學實施小學教學任務(1)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2)發(fā)展學生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3)增強學生體力,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4)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養(yǎng)成健康的體魄(5)關注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教學過程的本質(1)教學過程是一種認識過程(2)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 ① 認識的間接性 ② 認識的交往性 ③ 認識的教育性 ④ 有領導的認識(3)教學過程也是一個促進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過程教學過程的特點(1)間接經(jīng)驗與直接經(jīng)驗相統(tǒng)一 ① 學生以學習間接經(jīng)驗為主② 學生學習間接經(jīng)驗要以直接經(jīng)驗為基礎③ 防止忽視系統(tǒng)知識傳授或直接經(jīng)驗積累的偏向(2)掌握知識和發(fā)展智力相統(tǒng)一 ① 掌握知識是發(fā)展智力的基礎 ② 智力發(fā)展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③ 防止單純抓知識教學或只重智力發(fā)展的片面性(3)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tǒng)一 ① 知識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礎② 學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為他們積極地學習知識奠定了基礎 ③ 防止單純抓知識教學或只重品德教育的傾向(4)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tǒng)一①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于組織者的地位,應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地位② 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于學習主體的地位,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 ③ 防止忽視學生積極性和忽視教師主導作用的偏向教學過程的基本手段(1)引起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2)領會知識領會知識是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包括: ① 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② 理解教材,形成概念(3)鞏固知識(4)運用知識(5)檢查知識我國小學教學原則(1)直觀性原則(2)啟發(fā)性原則(3)循序漸進原則(4)鞏固性原則(5)因材施教原則(6)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我國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1)講授法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系統(tǒng)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講授法分為講述、講解、講讀、講演四種方式(2)談話法也叫問答法,它是指教師按照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并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3)討論法討論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探討、辨明是非真?zhèn)?,以獲取知識的方法。(4)演示法演示法是指教師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進行示范性實驗或采取現(xiàn)代化試聽等手段,指導學生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5)練習法練習法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運用知識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6)實驗法實驗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運用一定的儀器設備進行獨立操作,觀察事物和過程的發(fā)生和變化,以獲得知識和技能的一種教學方法(7)以探究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8)以情境陶冶(體驗)為主的教學方法教學工作的基本環(huán)節(jié)(1)備課(2)上課(3)課外作業(yè)的布置與批改(4)課外輔導和學業(yè)成績的檢查與評定一節(jié)好課的基本標準(1)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2)要使學生的思維活躍(3)要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4)能夠使個別學生得到照顧教師課堂教學行為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行為主要有呈現(xiàn)行為(如語言呈現(xiàn)、文字呈現(xiàn)、聲像呈現(xiàn)、動作呈現(xiàn)等)、對話行為(如討論、問答等)和指導行為(如閱讀指導、練習指導、動作指導等)三種。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對學生學習動力的影響很大,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方式,或者不經(jīng)意的表揚和批評,對學生作業(yè)或考試結果的評價等,都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面向全體學生,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組織的策略(1)管理課堂秩序,建立良好行為標準(2)集中學生注意力,保證學習精力的有效投入(3)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產(chǎn)生學習動機1導入原則(1)導入要有較強的目的性和針對性(2)導入要具有關聯(lián)性(3)導入要有趣味性,有一定藝術魔力1導入的方法(1)直接導入(2)經(jīng)驗導入(3)實驗導入(4)舊知識導入(5)直觀導入(6)設疑導入(7)事例導入(8)懸念導入1常見的教學組織形式(1)個別教學制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布置、檢查和批改作業(yè)都是個別進行的。古代中國、埃及和希臘的學校都采用個別教學的形式。(2)班級授課制將一定數(shù)量的學生按年齡和知識程度編成固定的班級,根據(jù)課程計劃和規(guī)定的時間,安排教師有計劃地面向全班學生進行教學的一種組織形式。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設立的京師同文館最早采用班級授課制。(3)分組教學制按學生的能力或學習成績把他們分為水平不同的組進行教學。包括內部分組和外部分組。外部分組是打亂傳統(tǒng)的按年齡編班的做法,而按學生的能力或學習成績編班;內部分組是在傳統(tǒng)的按年齡編班的班級內,根據(jù)學生的能力或學習成績發(fā)展變化的情況等,對學生進行分組教學。(4)設計教學法和道爾頓制設計教學法是一種實用主義的教學制度,由杜威的學生克伯屈所創(chuàng),主張廢除班級授課制和教科書,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決定學習目的和內容。道爾頓制是美國的伯克赫斯特創(chuàng)建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主張教師不再通過上課向學生系統(tǒng)講授教材,而只為學生分別指定自學參考書、布置作業(yè),由學生自學和獨立作業(yè)。1班級授課制的基本特征(1)以“班”為人員單位,把學生按照年齡知識水平分別編成固定的班級,即同一個教學班學生的年齡和學習程度大致相同。(2)以“課時”為時間單位,把每一“課”規(guī)定在統(tǒng)一而固定的單位時間里進行,教師同時面對全班學生上課。(3)以“課”為活動單位,把教學內容以及傳授這些內容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綜合在“課” 上,把教學活動劃分為相對完整且互相銜接的各個教學單元,從而保證了教學過程的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1班級授課制的優(yōu)點(1)有利于經(jīng)濟有效地、大面積地培養(yǎng)人才(2)有利于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3)有利于發(fā)揮班集體的教學作用(4)有利于學生多方面的發(fā)展1班級授課制的局限性(1)教學活動多由教師直接做主,學生的主體地位或獨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2)強調教學過程的標準、同步、統(tǒng)一,難以照顧到學生的個別差異(3)強調系統(tǒng)書本知識的學習,這就容易造成理論與實際脫節(jié)(4)教學內容、時間和進程的程序化,難以容納更多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難以創(chuàng)新。1復式教學復式教學就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年級的學生編在一個教室里,由一位教師在同一堂課內分別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的一種特殊組織形式。1學習動機的成分奧蘇伯爾認為,學校情境中的成就動機主要由三個方面的內驅力組成,即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1)認知內驅力:是一種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識、系統(tǒng)地闡述并解決問題的需要,它以求知作為目標,從知識的獲得中得到滿足,是學習的內部動機。(如小紅非常喜歡文學作品,所以上語文課時特別認真)(2)自我提高內驅力:個體由自己的學業(yè)成就而獲得相應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屬于外部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