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世上瘡痍,詩中圣哲,社會病態(tài),振筆疾呼。民間疾苦,筆底波瀾,百姓疾苦,震撼人心。有“致君堯舜上”的理想,不第,756年才得一小官,居,稱“成都草堂”。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定,親戚朋友幫助維持生活?;牡?,蓋起了一間茅屋,總算有了個棲身之所。陵,自稱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有《杜工部集》,于杜牧,亦稱“老杜”。人影響極大,他被譽為“詩圣”。歌行,古代詩歌的一種。不同,其實并無嚴格區(qū)別。遂有“歌行”一體。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富于變化。1借助注釋、查閱資料、小組合作翻譯課文。八月秋高風(fēng)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八月,秋已深了,狂風(fēng)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幾層茅草都卷走了。即形象又有力度。歸來倚仗自嘆息。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老體弱,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詩人飽經(jīng)戰(zhàn)亂之苦,是未老先衰、三嘆戰(zhàn)亂給人民造成的痛苦。會的氣,動亂的社會造成人民的貧困、災(zāi)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