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相持既久,日晷漸移。——明·馬中錫《中山狼傳》。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裝置。又稱“日規(guī)”,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兩面刻劃出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當(dāng)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于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xiàn)代鐘表的指。針,晷面則是鐘表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早晨,影子投向盤面西端的卯時附。接著,日影在逐漸變短的同時,向北(下)方移動。當(dāng)太陽達正南最高位置。(上中天)時,針影位于正北(下)方,指示著當(dāng)?shù)氐奈鐣r正時刻。西移,日影東斜,依次指向未、申、酉各個時辰。在觀察日晷時,首先要了解兩個不同時期晷針的投影位置。世界上最早的日晷誕生于六千年前的巴比倫之大王國。但都為王宮貴府所用,一般平民百姓還是看天曉時。知辰光還是近現(xiàn)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