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父蘇洵、弟蘇轍并稱“三蘇”。蘇軾二十一歲中進士,神宗時期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在。黃州四年多曾于城東之東坡開荒種田,故自號“東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學(xué)士、侍讀學(xué)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貶惠州、儋州。赦北還,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郟縣,追謚文忠公。的處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澆自己胸中之塊壘。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說是作者在黃州心態(tài)的一種形象的折射。表彰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潔品德,借此流露出同為不遇的感慨。住茅屋,吃素食,不與社會各界。稱他為“方山子”。論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敗之事,自認為是一代豪杰。前十有九年;猶見于眉間;方山子儻見之與;